沈颖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成长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实践教育中,“温室教育”“成龙情结”“排名意识”等教育思想满满充斥家长的头脑,他们认为孩子不能受一点挫折(欺负),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将如何生存、有何作为呢?
关键词:家长 教育行为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51-01
家长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到底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难道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就等于一切了吗?我认为家长的教育行为主要存在以下的误区:过分包办;过高期望;思想滞后。殊不知,教育是一门科学,且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面对变幻万千的社会大潮,“宝贝”能否“乘风而上”,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家长在培养的过程中“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一、还孩子一个“长大”的空间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等不重要,只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实,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心会增强,这种自信心也会迁移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而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在做事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自信心,导致自卑心理。作为家长,与其让孩子成为双手、双脚“残疾人”,不如放下你的孩子,让他们自己走路,给孩子充分成长的空间。
二、给孩子一个“过失负责”的机会
听说在许多国家现在都有专门的“挫折”教育,但许多家长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对于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成败得失总是相伴左右。“赏识”“激励”固然重要,但“挫折”和“惩戒”也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许多家长总怕孩子出错,就算家长做得再多,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在生活周围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爷爷,我的笔盒忘记带了。”爷爷:“没关系,爷爷现在马上帮你回去拿。”“妈妈,我红领巾没带?”妈妈会说:“到学校边上的小店里再买一条。”虽然家长这样处理,对孩子也许能起到一点安慰作用,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事情经历过几次以后,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慢慢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孩子做错了事,总想推、想赖。让孩子“过失负责”,主要是让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明白承担责任是要付出行动、代价。
三、送孩子一个“合作交往”的环境
孩子是属于家庭的,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互动的社会,人与人合作关系越来越普遍,良好的交往合作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显得极为重要。
现在的孩子“自私”“孤僻”等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等脱不开干系,如:现在的楼房越盖越高,门越做越厚,缺少同伴交往,同时家长也生怕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交往后吃亏。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积极引导?
(1)家长应进行角色“换位”的思考。家长应“放低”家长身份,这样,你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读懂孩子这本书,用孩子的目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体味他们的情感。
(2)家长应教孩子交往合作的方法。当孩子不愿与别人进行友好交往时,家长应站在孩子角度观察,着重教孩子与人交往合作的方法。如:今天可能有谁来我们家玩,应该怎样招待客人,如果东西玩坏了,应怎么解决……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先从思想上有个准备。
(3)缺乏最基本的交往技能。在这期间家长的表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家里来了客人(包括小朋友),家长会主动招待客人,在与客人交谈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走到街上,家长能对弱势群体伸出帮助之手,让孩子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爱。
(4)家长应提供机会,让孩子感受交往所带来的快乐。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到小区、公园等,鼓励孩子与伙伴进行简单的交往。比如我女儿自己拼图拼了半天也没拼出来,有点泄气。我就说:“要不然请楼下×××小朋友和你一起拼。”我女儿说:“如果他也不会怎么办?”我说:“他们如果不会,我们再想办法。”我女儿一听,就同意了。结果,邻居的小朋友来了,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才一会儿功夫,拼图就完成了。我女儿看着与同伴共同合作的结果,高兴得手舞足蹈。我马上进行了引导:“看,大家的力量是多么神奇、伟大呀。”经过几次这样的不同体验,孩子已非常喜欢和习惯和别人分享共同的快乐,且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期间,家长也应正视自己的态度,不要怕孩子们吵架,不要怕自己孩子吃亏……遇到问题耐心处理,这样你的孩子自然就会和你一样建立纯真的伙伴友谊。
总之,家长的教育行为既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家长们赶快行动起来,不要再将自己创造的“财富”毫无保留地留给孩子,应将孩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财富”,挖掘他们身上无穷的“财宝”,那不是更快乐吗?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