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杰
摘要:基于辅导员工作及职位的特殊性,如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提议越来越普遍。而如何定义专业化,则直接影响了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及其解决办法的提出。其次,队伍专业化这个宏观的概念应该由各个微观的概念抽象概括而成,即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首先应对辅导员个体进行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把握辅导员队伍。再者,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提出是对固有模式下的突破,致力于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击破。最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趋势决定了辅导员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 能力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05-02
一、专业化的定义
1.专业化的过程性
定义专业化的关键点如何把握,决定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研究的内容,进而影响其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其未来趋势的走向。产业部门或学业领域中根据产品生产或学界层面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化。由此可知,专业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整理的一个系统化过程,从总体中抽象分离出来,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因而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2.专业化中的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符合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即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不是让辅导员专门从事行政工作而放弃学术钻研,而是真正做到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充分实现专业化细分”。辅导员专业化并非要求辅导员专注于某一项事物,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在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对具体工作作出的细化分工,从而形成专业化的模式、格局。因此,专业化也就不仅仅是针对辅导员专业知识的把握,以及行政化工作的从事要求,而是在对辅导员工作性质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对其中工作的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化整理,从而组建一个独立的专业化构成体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可谓任重而道远。
3.专业化的意义
只有抓住了核心的点,结合客观现实情况,展开充分的讨论,找到解决的措施或方法,才能把握住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辅导员专业化强调的不仅仅是内部的专业化,还涉及外部的专业化,即找到这份职业或工作的特殊性。
二、队伍专业化具体内容及途径
1.内部专业化
要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行系统的把握,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队伍是由辅导员个体有机组成,专业化研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各个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即内部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只是一个大的宏观的框架,对如何打造优秀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作出了规划,要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构建队伍专业化的大厦。从我国辅导员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来看,辅导员工作外部动力和保障机制是外因,实质的进步需由辅导员自身的提升来推进。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自我发展机制。那么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把握也就离不开对辅导员个体本身的研究,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辅导员具体工作的分析。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这种内部的专业化,主要表现为对各项工作熟练的应对,对辅导员专业素质的严格要求十分必要。
专业化进程中一系列的具体要求,让这份社会期望给辅导员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工作范围太过广泛,责任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对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厌倦,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辅导员队伍涣散。这也是阻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因,而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能力标准》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要求
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做了明确表述,把辅导员明确定义为“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一《能力标准》的出台,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质上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了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因此很多人便认为专业化建设就是改变以往辅导员工作繁杂的局面,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在实际情况中也就出现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但效果却并不明显。过于形式化的没有内容进行填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反感,过于频繁的开展,并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核。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并非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就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辅导员,这也并不代表着就符合了辅导员专业化的水准。并且,这一《能力标准》的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工作性质本身,只是指出了辅导员工作分配的重点,不能依此使辅导员偏离其工作主线。思想政治教育背后其实还是学生工作,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当下思想最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让他们在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思想也得跟上。为了工作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会徒而无功。
部分辅导员将其工作当成一块职业晋升的跳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缓冲期,顾自从事各种科研活动,为未来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做铺垫,背离了设立辅导员职位的初衷。高校辅导员的根本角色定位是服务学生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应明确工作的性质、目的,在辅导员队伍内部形成分工,具体负责各自的事务。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而不是大家在进入这个门槛前一起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在短期的培训下很难保证立竿见影,学生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而非理论的堆积。要做到有的放矢。当然,在高校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严格要求的背景下,辅导员也必须做好相关的科研活动,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学生工作进行总结,用前瞻性的眼光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发挥其桥梁作用。
3.外部专业化
外部的专业化则主要是针对这份工作的属性而提出的,对辅导员工作宏观的把握。辅导员工作是一份独立的工作,不附属于其他任何院办工作,必须消除其边缘化的影响。只有外部独立的前提下,才有继续讨论内部具体细节如何专业化的必要。把辅导员队伍发展成一支自成独立体系的学院分支机构,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辅导员的生存背景是高校,每天接触的、面对的都是教授、老师以及追求高学历的学生。而辅导员的现实工作主要是开展学生工作,容易受到忽视,进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应该“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这其实已经规定得很详细了,也已经意识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即学历的硬性标准是为了符合高等院校的标签,更实际地是为了对被边缘化的预防。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这一要求,其实也是针对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设置是以学院为基准单位的,辅导员因为直接服务于广大学生,因而更接地气,针对学生有求必应,因此,对问题的解决更有方向性,从而效率更高。而接受过上岗培训是因为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性太强,学生工作经验往往在实际生活中因更具有可操作性而被青睐。等等其他一些具体要求也都似乎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这里便不再赘述。
这些要求其实还是停留在微观层面,实践中也较好容易地把握,专业化建设也是基于此展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必定是基于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一定要突破现状的局限。另外,队伍的专业化必定离不开队伍的稳定性,如果队伍是零散的,专业化也就无从谈及。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强制性,不能因为当下实际情况中辅导员流动性大,就作出一些强制性规定,这样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使对这份工作的倦怠更加突出。将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等进行制度性规范,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定位,即是教育主体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这一做法值得借鉴。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公开性,对辅导员开展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方向。
三、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开展
1.持续性培训
针对辅导员队伍如何进行专业化建设,前面已有些许陈述。其实培训尤其是走上岗位前的短期培训,并不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因为辅导员工作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工作。如果没有任何学生工作经验,在开展实际工作后,很多问题都难以解决。这也并非强调经验主义,因为经验主义最大的弊端便是被边缘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其实更像一条生产的流水线,不是注重了生产的质量,就可以达到专业化的水准。从一开始的选择到最终的从事都是专业化建设的区域。避重就轻的抉择便是培训,先不讨论培训的成本,就从培训的效果来看,也并非明显。培训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包括在以后的工作中,当成一种经验的累积和交换。
2.跟进工作环节
在本科学历背景的前提下,对外公开招募,择优录取,对学生工作的热爱也应成为一条重要的衡定标准。在接触这份工作之后,继续学习,有序地必要地适当地开展科研活动,这是自身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工作的细化分工也是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清主次工作,有针对性地去做。即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知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展,把工作落到实处。
3.回归职业本性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代表了这份职业的未来走向。辅导员的职业归属取决于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功能职责和社会公众的期待与要求。辅导员在大学生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心理辅导,从课堂教学到活动组织,辅导员都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的其工作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是辅导员自身素质专业化的达标,每一项辅导工作的完成都应抓住高校学生的特点,在着手辅导时直抓要害,工作的完成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有的放矢是为上策。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总结科学方法,形成辅导员应具备的工作模式,提升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回归职业本性。
4.加强制度保障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力量,其质量高低和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相应地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也应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方面,从教育水平角度看,应当整体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不止在学历上设置准入条件,还要在其工作过程中建立长效考核、进修、晋级机制,逐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从辅导员保障角度看,应当加强相关制度保障,从辅导员的基层工作性质出发,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管理制度,以通过竞争、奖励的模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发展,同时对其学习条件、工作条件、长远发展条件提供保障,留住并吸收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盖宏伟,佟林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7.
[3]陈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与措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