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昔+++孔繁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化转型成为许多行业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逐步发展完善,标志着我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以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必然成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产业经济视野下民族地位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研究课题,通过对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基本分析,深入剖析了当前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化优化发展措施,期待能够成为推进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参考。
关键词:产业经济 民族地区 区域经济 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其区域范围的社会发展建设而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相对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落后的区域,发展其经济成为推进民族地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任务,而民族地区作为各方面相对薄弱的区域,与我国全面建设发展任务的进一步落实关联密切。为了更好的控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其放置于新时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经济视野中,并进行相应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概述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征
民族地区经济属于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类型,与一般地区的经济有着明显的差别。由于民族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因此其区域经济也表现出独有的特点。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三个特征。
第一,民族地区经济的数量及质量与我国其它地区不同,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由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差异,使得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少,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类型的数量明显少于普通地区的经济类型。而民族地区文化差异使得其经济质量与普通地区的经济质量又出现了极大的差别。虽然与普通地区的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其作为民族地区经济性质的依据,最重要的是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特色和优势。同时,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为依据,实施经济的发展,就是民族地区经济的最基本性质。
第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形成需要时间较长。由于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新的经济发展类型或模式在民族地区的产生、发展、成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文化渗透过程,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形成也需要经历同样长的时期。相对于普通地区文化融合性较强的特点而言,民族地区的新经济类型发展所需时间更长。
第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普通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一般会遵循传统经济发展类型。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经营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占据着主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这种发展模式早已成为过去。但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言,仍然实施这种以经营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通过与民族地区文化的不断融合,而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类型。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区域性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民族地区是最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这一背景下的特色经济发展类型。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普通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地为核心的区域、特色、民族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为文化基础,因而其经济运行模式中也包含了诸多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与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不相协调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为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二、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产业化经济提出的发展任务,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关于经济发展的产业化转变及升级,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民族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类型,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与产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明确,是研究其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政策层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设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都得到了不断的变革。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形式,以及多元经济类型,使得基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经济融合极为困难。特别是在产业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由于对区域性经济发展模式的融合需求较为突出,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经济发展实力,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难以实现有效的产业化变革。同时,除了基本的产业化经济发展政策外,政府并未根据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化转型制定有力的发展政策,从而使得民族地區的产业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极大的影响着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的产业化转型。
(二)发展环境的问题
民族地区从其经济发展环境方面来看,有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例如区域安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均无法与其它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区域相比,在这些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弱势,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实施产业化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产业化经济发展对经济运行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基本的社会或区域环境与条件,是为其运行速度提供支持的最基本条件,民族地区在产业化经济发展条件方面的缺失,使得其产业化发展面临明显的困难。另外,产业化发展经济需要较高的经济运行水平,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必不可少,而民族地区由于基础建设水平不足,专业的产业化经济人才严重缺失,使得其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企业管理的问题
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区域范围内企业管理的强大,只有对区域内的企业实施大力度的管理与整治,综合各企业的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然而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由于大部分企业缺少对其自身科学管理的意识,现代化管理水平明显不足,使得企业及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条件明显不足。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滞后、科学管理观念的严重不足,都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存在较大失误,难以与产业化经济背景下的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因此实现产业化经济发展,面临着长期的改革任务。
三、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随着我国产业化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相关政策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为了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实施相应的政策扶持是必要的。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往往都有着自身的显著特色,因此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依托,发展其优势产业,是其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例如民族地区往往由于自然条件良好,有着良好的农业资源,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气候资源,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实施政策扶持时,根据其区域特点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推进其农业的全面产业化发展,通过相关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根据民族地区的自身优势,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极为必要。鉴于民族地区相对不足的基础建设水平,通过政策扶持手段,加大其基础建设的力度,实现交通体系的完善,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对外贸易
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民族地区处于边境地带,因此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域优势。民族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需要有效扩大贸易规模,才能使得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得以不断加快。因此可根据对外贸易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使其经济能够在自主发展的状态下,逐步完成产业化模式的建立与转变。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当根据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例如,以对外贸易发展为目的的民族地区经济,可在对外贸易形式上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建立新型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化类型,扩大在边境区域范围内的贸易影响力,促进其经济产业化模式的深化发展。
(三)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建设
民族地区在产业化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业型经济人才的不足,这将是其未来产业化发展变革中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高素质的产业化经济发展人才,能够以科学的经济发展和管理理念来引领区域经济走向更加顺利的发展道路,而民族地区教育建设的不足,使得这一产业化发展条件难以实现。加强地区教育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现代化经济专业人才,才能在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任务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使得民族地区的产业化经济类型保持強大的市场竞争力,将其特有的条件或资源优势在产业化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最大功能,促进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另外,在教育建设投入增强的情况下,优秀人才的培养,使得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由于传统经济发展理念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性明显不足,而随着教育建设的投入,一些民族地区企业管理者或个体户,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创新性经济发展理念。而这些创新理念的输入,无疑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优化资源配置
民族地区从其自身环境和资源情况来看,有着其它地区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然而受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使得这些优秀的环境与资源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其未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中,优化资源配置,是其推进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落实的最重要手段。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当前我国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应当依托市场经济大发展环境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向着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市场经济类型转变。同时,大力发展其自身资源优势,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水平,也是实施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则,始终坚持对其自身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优势的利用,最大化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在市场中的价值,最终必然能够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
四、结束语
本次研究针对产业经济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展开的一系列分析,使得我国明确了当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起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范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能够有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从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未来发展民族地区就只有明确产业化经济发展任务,发挥其区域经济优势,实施多方面的改革优化。通过政策性支持、基础建设加强、发展模式创新等多种手段,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强盛,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黄艳.产业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4,33:148-149
[2]姬忠民.产业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企业研究,2014,12:162
[3]钱利英,吴映梅,徐燕苗.滇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演进状态协调分析[J].经济地理,2010,08:1278-1282+1293
[4]罗添元,龙少波.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10:31-37
[5]郑长德.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12-123
[6]李天国.结构性冲击与中国产业经济增长——对民族地区的结构VAR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3,09:28-31
[7]何伟军,袁鑫.产业集群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江苏商论,2012,02:153-156
[8]孟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J].社会科学家,2012,10:54-58
财经界·学术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