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艳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江苏无锡 214104)
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教学中所要考量的内容。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就能够让学生理解掌握的。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体验学习,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数学,是很难学会数学的,相反会认为数学越来越难,因此,必须理解数学的内涵,才能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动手操作情境,以激起学生动手探究欲望,让学生敢于自主探究,更好地推进学生探究学习[1]。
例如,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称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以及一些需要被称量的物品。之后,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探究“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的概念意义。学生们也在教师拿出这些称量器材后,很积极地去探究思考。有学生想到用托盘天平称量一下一支粉笔的重量,并付诸行动。很快这位学生便在教师的引导下,称量出一支粉笔的重量,大致为15克。随后,这位学生将这根粉笔放在手上感受15克的重量。这时,又有学生思考:15克大致是这一重量,那么1克的重量将会是多少呢?于是,学生选择将一支粉笔大致平均分成15份,并取出其中的1小份放在手上感觉,体验1克的重量。还有学生主动地去称量1千克的重量。
结合上述案例,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创设了操作情境,很好地激活了学生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样摆放都无法拼成一个三角形,总是会有一条边差一点距离。学生感到很好奇,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他又任意选择了三根不等长的小木棒,继续拼凑,最后成功地拼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学生便思考: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们就这样主动思考探究,无形中对本节内容有了一个很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也是教师教学中必须遵守的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可以开展一些操作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并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实现素质教学[2]。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并让学生利用这些小木棒去拼三角形。有学生选择了三根一样长的小木棒,并开始拼凑一个三角形。还有学生选择了三根不等长的小木棒,最后无论怎
操作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抽象难懂已然成为数学的代名词,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懂得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大胆变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促使主动参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以推进学生有效参与,实现高效率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长方体模型,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长方体的一些性质。这时,有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一共有4条侧棱,并思考这四条侧棱的长度是否相等。之后,学生们在问题的推动下,主动地利用直尺去测量这四条棱的长度。还有学生想到用一根细线对比测量这四条棱的长度,在经过自己的动手验证后,发现这四条棱的长度相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们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学生为了更好地观察长方体,选择将这一长方体沿着一条边剪开,将其变成一个平面图,之后再按照长方形的知识内容来分析长方体,这样思考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发挥指尖的智慧,将复杂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促进了学生们有效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活动的开展,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生活中存在数学,数学中包含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好地开拓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了解后,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实践操作活动。首先教师在讲桌上摆放了一些物品,并明码标价。其中铅笔:1.5元/支、圆珠笔:2.4元/支、数学书:13.5元/本、橡皮:1.2元/块、语文书:14.3元/本。之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扮演售货员以及顾客,并开始实践操作活动。这时,有一小组学生开始了买卖交易。生1:我想买两支铅笔和两支圆珠笔,一共需要多少钱呢?这时,生2开始反应,并依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列出了相应的算式“1.5×2+2.4×2”,这时,学生又开始回忆自己课上所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并解出1.5×2=3.0(元);2.4×2=4.8(元);3.0+4.8=7.8(元)。生 2:你需要支付给我 7.8 元钱。这时,生1递给“售货员”10元钱,并说道:“你应当找给我10-7.8=2.2(元)”。学生们就这样完成了一个买卖交易,从中很好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践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高效数学课堂的生成需要学生的参与,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依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这两个的体积关系时,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容器,以及一些沙土,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探究。这时,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了一个圆柱容器和一个圆锥容器,并且这两个容器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之后,这位学生先将圆锥容器装满沙土,并将其倒入到圆柱容器中。最后,学生发现需要三次这样的操作才能将圆柱容器倒满。于是,学生们便给出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所有的圆柱体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的3倍吗?随后,学生们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更深入的探究中。
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成功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推动了新知的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将枯燥单调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异常活泼有趣,并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脑力思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1]林锦诗.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J].学苑教育,2017,(11):47.
[2]招慧红.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