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平
(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江苏南通 22642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应运而生,它要求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它是教师高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懂得儿童”,就是要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接受你,认可你,才会对你的课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为课堂的高效奠定情感基础。比如我会经常利用课余与孩子待一块儿,真诚地与他们聊聊班上的情况,拉拉家常,感受他们的苦与乐,缩短师生距离,尽可能做一个孩子喜欢的、他们愿意跟我接近的老师。再如有人忘戴红领巾,我会及时为他分忧,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并因此愿意和老师敞开心扉,拉进师生距离。
农村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到了农忙季节,很多家长顾不了孩子太多,送到学校就算了事。头发没梳,脸没洗干净是常有的事,所以课间我会经常帮他们把凌乱的头发理理通顺,把掉在脑门上的发箍挪挪位,松散的辫子重新扎好,让孩子们看着精神点、清爽点……正因为一些不经意的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博得了孩子的欢心,他们也很愿意把一些好吃的、好玩的与我一起分享,我也乐在其中。课堂上他们也表现得很积极、很主动。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说:“做对的对老师笑一笑。”看着一张张像花儿一样的笑脸,我也被他们的开心所感染,轻松、幸福。
陶行知说:“唤起兴味。学生有兴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那么如何启发引导,使学生乐学呢?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把故事融入课堂,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巩固,在情境中内化,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这种方式能够收到明显效果。
如在教学《事物的搭配》一课,因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备课时我对教材稍作改动,没有运用书上例题,而是选用孩子们都很熟悉、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围绕他要去北京旅游、衣服如何搭配展开教学,把后面的练习也串联到情境串中,再配上多媒体的展示,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表现积极。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课堂教学中,目标是否达成,新知学生是否掌握,取决于知识是老师给予还是孩子自己探究所得,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感悟了,这样跳着摘过来的知识才会掌握得牢靠,各方面的能力才会加强。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的:(《认识图形》教学片段)
(1)出示长方形纸,(师示范指出它的边)现在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纸,找到它的边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再数一数它分别有几条边?(2)它是四条边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老师这儿,注意数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什么地方开始,还要到什么地方结束。(边说边示范数)(3)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试着再数一数。(生数的同时师把刚才的长方形纸贴到黑板上)(4)再拿出正方形纸,像刚才一样摸一摸、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生数的同时师把刚才的正方形纸贴到黑板上)(5)现在你们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6)像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在数学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四边形。(板书)……
(1)看过了老朋友,接下来就来认识我们的新朋友,拿出桌底下的四个新图形,(师把新图形分别展示在磁性黑板上)同桌两人合作,先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边,再把它们分成两类。指定一人上来分。(2)前面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分?(3)你们是这样分的吗?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吧!(生说师板书:五边形、六边形)师总结:像这样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六边形……(4)搭一搭。师:看过了生活中的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你能用小棒来搭一个五边形吗?先想一想,搭一个五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同桌两人,左边的小朋友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右边的小朋友摆一个六边形。(想想做做2)同桌相互检查……
“做”是一种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一种方法,探究的本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亲历,是“动手”取证的过程。在孩子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让孩子动手、动脑,能让孩子的数学思维由技能技巧层面推进到理解层面。本环节中让孩子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引出四边形的意义,再让孩子分一分,引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含义,最后让孩子搭一搭,巩固对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整个环节孩子们都在动手动脑中亲身参与,合作探究,交流汇报,体验感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实质性的改变,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掌握的知识才会更牢固,课堂才会更高效。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为了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的改革,其主要内涵是“孩子教孩子”“孩子教大人”,是一种即学即传的教育方式。利用好“小先生”在当今的教学中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策略之一,一方面能很好地促进“小先生”各方面的提高,另一方面能极大地调动其他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前几天,教学四年级下册的《认识梯形》一课,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我决定进行一个大胆尝试,让我班一个比较优秀但有点内向的孩子试着当一回“小老师”。于是在前一天晚上我为他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回去仔细预习,可以向家长请教,也可以上网查资料。第二天,我让他把昨晚所学先讲给我听,后在重难点方面及语言表达上进行了些许指导。正式上课了,他虽然有所拘谨,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但下面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积极性挺高,教学效果不错。这次成功的尝试不仅让这个孩子获得了满满的自信,同时也给其他孩子以诱惑,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上课认真了,学习进步了,他们也有可能去做一回“小先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小老师”同样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的加减法口算时,我出示卡片让孩子抢答,但要求把话说完整,说得既对又好的孩子就有机会充当“小老师”去出题考别的孩子。能当“小老师”是多么光荣的事啊,所以孩子们一个个小手举得特别高,就怕喊不到他,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也都表现得不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愿在陶行知思想的指引下,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1] 罗丹.积极组织学生思维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