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2017-02-15 15:55:15黄春琴
名师在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垃圾袋交流数学

黄春琴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江苏南京 210012)

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黄春琴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江苏南京 210012)

数学交流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需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乐于交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数学交流方法。

数学交流;创设情境

引 言

在小学数学课中,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由于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课堂中学生缺乏交流的机会,学生交流的意识逐渐降低。这样的课堂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数学交流意识不强。第二,数学交流形式化,在很多小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是象征性地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第三,学生缺乏数学交流技能。针对小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等知识,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造机会,让学生乐于数学交流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有这样的体验,一些学生上课很少或不发表意见,有的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有的是不敢说,怕被同学笑话,怕被老师批评和责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极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乐于去说。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交流欲望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思考,造成一种气氛,使学生为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所吸引,从而诱发他们产生从中得到发现的心理状态,激发其交流欲望,形成对知识过程的理解,从而获得交流的成功体验。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但她遇到了一件麻烦的事,想请你们帮忙,愿意吗?7个小矮人给她带了一份礼物,可礼物却被密码锁给锁起来了,你们能帮她打开吗?出示小矮人图及相对应的数7、14、21、( )、( )、( )、( )。仔细观察,看一看这些数是怎么排列的?

一看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孩子们就特别激动。当我要求他们帮忙解开密码锁后,学生一个个举起了小手,说括号里填28、35、42、49。就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几个学生也积极地举起了小手。于是我紧接着追问:你怎么知道21后面就是27呢?有的孩子已经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就直接背口诀,有的孩子说21+7就等于28。由此引入本节课重点:28是几个7相加?接下来只要问题一出,学生一个个迫不及待地要发言。通过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我发现有趣的情境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

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课堂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活动。其主要形式可以有:第一,自己说一说。这种形式常用于新的知识点解决后的巩固性的“说”,让学生自己说说算理、方法、过程等。第二,同桌互相说一说。这种交流形式比较方便有效。在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些算理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通过一些总结性的语言加深巩固的时候,可以通过同桌间互相说一说,使学生能更清晰地掌握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第三,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为展开数学交流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氛围,但平时要注意交流的细节指导。

3.创设实践性作业,促进数学交流

现在课程标准里也有了“实践和综合应用”的学习领域。为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为学生布置一些动手实践作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更有利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进行数学交流。

如在学完了《统计》后,请学生四人一组完成一个任务,统计一下小组成员的家庭一周内要丢弃多少个垃圾袋。然后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绘制一张统计图,结合图表尽量以数学语言向全班同学汇报统计情况。由于这个作业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很多学生都急于向同学们展现自己的成果。首先在四人小组单独交流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说我们家周六用的垃圾袋最多,因为那天家里来客人了;周一垃圾袋用得最少……在同学们都交流完自己家一周丢的垃圾袋后,有个学生这样说道:“我觉得刘娟他们组一周用的垃圾袋最多,应该提醒她要注意节约。”他话音一落,大家纷纷开始发言。

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实践性作业和自主性作业正是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再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的能力。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会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数学交流。这样的交流是以自身的理解为基础,能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重新建构。

二、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数学交流方法

1.交流要完整

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体现的就是思维的完整性。低年段学生的回答往往不是很完整,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要求他们尽量把每一句话都说得完整,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道题:杨树有56棵,柳树有7棵,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几倍?往往一遇到这样的题目,有的学生就直接凭经验列式解答,思路说不清楚,且说不完整。遇到这种解决实际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着说:要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要求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几倍,就是想几里面有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计算?在解决问题后,可以多请几个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让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以加深印象。

2.交流要准确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数学语言更需要准确性。例如上面列举的题目,要求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几倍,很多学生直接说成要求杨树是柳树的几倍。对于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很多学生表达得不是很准确,故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停地强化、引导。只要多加练习,学生就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交流要有序

语言的有序性,指说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次序。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时,要求学生将计算过程完整有序地说一说。先算什么,向十位进几?再算什么,加上进上来的几,向百位进几?最后算什么,加上进上来的几,向千位进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最后再指着竖式引导学生将刚刚的计算过程完整有序地说一说。先请几个学生示范说一说,大家一起纠正。

4.交流要引导

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掌握了一些交流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数学现象,进行一题(图、式)多“说”,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算理、公式的理解,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多用问题式问话“你是怎么想的?”“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吗?”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问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数学交流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驱动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但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从低年段开始慢慢地、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教师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乐于交流,在课堂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开展数学交流,这样才能将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俞宏毓.浅谈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J].数学通讯,2006(17).

黄春琴,1984年生,女,江苏姜堰人,区优秀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垃圾袋交流数学
会飞的垃圾袋
垃圾袋里有证据
大灰狼画报(2022年2期)2022-05-23 12:57:16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会飞的垃圾袋
小读者(2022年21期)2022-02-10 14:49:31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极简垃圾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