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芸
《负荆请罪》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体裁是戏剧,对于学生来说颇为新颖,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在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上又有些难度。对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并结合体裁特点及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笔者结合戏剧特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教材仅仅是例子,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内容进行充分整合。对于《负荆请罪》一文来说,其体裁是戏剧,而剧本则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尊重文本,尊重戏剧特征,抓住此类文体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戏剧冲突,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
相对而言,戏剧往往带有一定的情节冲突,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戏剧语言也富有个性,使学生感到新鲜,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掌握文本。但是,由于戏剧类文本在教材中相对较少,学生理解起来略有难度,教师应该重点关注。
在教学中,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让教学难点成为学生理解主题、了解相应知识的生成点。对此,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握教学核心,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及表演,呈现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样既符合新课标的思想,也能让难点转化为学生对戏剧解读及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好的方式是依据戏剧特征,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让学生理解戏剧特征及文本主题,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着过多的预设,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其预设有“负荆请罪”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还有蔺相如、廉颇究竟是怎样的人,等等。这样过多的预设,导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了主角,学生则是配角,这与新课标理念相悖,且过程也很僵化。对此,教师应该认识到真正的精彩不是出自预设,而是来源于生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表演。
对于学生来说,戏剧是新的文本体裁,因而教学方法也要突破常规。针对此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既而创设情境,这样既给学生提示了相应的教学方向,便于达到预期目标,又减少了对学生思考的限制,整个课堂是开放、灵活的,方法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
虽然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略有限制,但总体而言可操作性强,目标意识突出,强制性预设较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之在同一小组内,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发言,可以更好地彰显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因而在合作探究中,合作是开放的,发展是生成的。
在小组表演中,教师可以根据表演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层次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乃至心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张扬了他们的个性,推促课堂自主动态生成。
总而言之,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戏剧的文体特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中表演,在表演中合作,最终在精彩生成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