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韩晓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
让“错误”点亮科学的课堂
——小学科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初探
⦿江苏/韩晓艳
新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是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在科学课中,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自然地呈现“错误”,分析比较,从而纠正“错误”,深化学习呢?
孩子是充满着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但是,他们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一无所知。幼年生活的种种积累,形成了他们脑海中关于事物的原始认知,但是受到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的限制,很多科学概念是不正确的。笔者曾尝试着对三年级的孩子做过一些前期调查:你觉得瓶装饮料可以喝很多吗?
孩子们的回答不尽一致,有些说喜欢的可以多喝点,有些说饮料可以代替开水,也有些孩子认为饮料不太健康不能多喝。学生的这些回答,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认识存在着科学上的误解。这些误解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样的误解来源于生活——吃的学问。学生在开始正式的学习之前,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等与科学密切相连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而学生对这些现象往往是凭着自己直观的感受去判断,所以,与正确的科学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被表象掩盖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上《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区别,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你知道瓶装饮料的成分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以下几种:
A:果汁的成分是新鲜水果。
B:果汁的成分是水果、糖还有纯净水。
C:果汁的成分是水果、糖、纯净水,还有防腐剂。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只知道加工食品的主要成分,更多的学生不知道食品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添加剂。为了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果汁的成分,我带领学生仔细阅读瓶装饮料的成分表,找出自己不熟悉的那些成分。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自己喜欢喝的饮料居然含有各种各样的成分:例如浓缩果汁、柠檬酸、食用香精、山梨酸钾、甜蜜素等等。然后,老师亲自用浓缩果汁、甜蜜素与纯净水勾兑出一杯足可以假乱真的橙汁。学生经历这样的感知后,豁然醒悟:加工食品特别像那些瓶装饮料,偶尔吃吃未尝不可,大量的食用是不健康的。兰本达曾说过:“一个人必须成为一个事件的一部分(这一事件必须还有一定意义)才算得亲历了某种经历。”这种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感知,在学生原有认知和科学真理之间搭建了桥梁,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误解,同时完善了新知。
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是不等同的,因此有时出现“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正因为课堂上有了这些不一样的“错误”,才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也凸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果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进行各种规避,提前“预警”,那么学生的科学探究还有何趣味可言?学生的积极性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相反,教师如果对这些错误的资源加以利用,因“错”制宜,因势利导,将错误的认知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动力,课堂教学将事半功倍。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折形状》一课时,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的纸筒: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形。提问:你们认为哪种纸筒的承重能力最大?其中一位学生认为:三角形纸筒的承重能力最强,圆形最弱。也有同学认为:六边形纸筒的边最多,承重能力最强。很快,班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声音,众说纷纭。这时,老师顺势鼓励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哪个结论是正确的。一番动手实验之后,全班学生发现:三角形纸筒的承重能力最弱,圆形纸筒最强,因为纸筒的边越多,所受到的重力都会均匀地分成更多的份数。
学生的“错误”认识是因为他们固有的元认知,怎样转变这些“错误”?生硬地纠正没有意义,只有在让学生经历分析、判断“错误”并学习的过程中,利用“错误”适时反思,学生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将“错误”转变为正确的认知。
精彩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能视而不见,顾左右而言他,而必须戴着“放大镜”来共同展示研究“错误”,迎错而上,适时点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在学习《研究磁铁》这一课时,进行到研究磁化现象这一阶段,发生点小意外。一个小组不小心把条形磁铁摔落在地,磁铁被摔成了两半,组长请求重新换个完好的磁铁进行磁极实验。这时,我示意所有的同学暂停实验,问大家:“摔断的磁铁还有没有磁极了?”多数学生确认是没有了,少数几个认为磁极依然存在。到底有没有呢?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为了验证摔坏的磁铁磁极是否存在,我提议让断磁铁的一端与完好磁铁的两极分别接触,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所有的同学都瞪大眼睛,他们惊讶地发现,断磁铁的一端与另一磁铁的南极接近就互相排斥,与北极接近却紧紧吸在一起。事实大于雄辩,断了的磁铁仍然存在南北两极,跟磁铁的长短和是否断裂没有关系。
当然,不是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会出现这样意外的错误。可是,如果老师没有一颗善待期待正视错误的心,当错误来临时,你还会如获至宝,把它转化为教学的宝贵资源吗?
如果没有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就没有惊艳的比萨斜塔实验,就不会有伽利略的怀疑和发现;没有权威的地心说,又何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无数次的错误的试验,才造就了科学家一项又一项的发明创造。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不用教给学生错误,但我们一定要珍视并合理开发科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重视学生错误的原因,追本溯源,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变传授为积极主动的发现,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优质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