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沈海燕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江苏/沈海燕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深刻变革,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了有效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效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呈现方式的直观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了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他们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持久性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化,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如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的数学素材,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实现了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学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意愿强烈。在教学“同分子比较大小”时,学生对于总结归纳出的结论缺乏现实意义的理解,时间久了便产生混淆,这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创设这样的数学教学情境:在小明的生日聚会上,妈妈说:“我们每人吃这个蛋糕的三分之一,”这时小明便抢着说:“我要吃这个蛋糕的四分之一!”爸爸和妈妈不禁大声笑起来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探究后,并借助于多媒体展示,学生发现原来的三分之一比四分之一大,这样的一个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不易理解的数学语言通过多媒体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学生十分感兴趣,自然学得好,记得牢。
数学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加之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弱,对于较难的问题不易理解,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较难的问题通过图形或者动画分解,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有关数学理论知识,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让他们感觉到数学不是多么困难的学科。比如,在类比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设计课件,将这几种图形面积求的方法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出来,通过过程性教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图形推导,理解它们面积公式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理性认知能力。再如,教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学生无法感受到底哪一个体积单位更大,有多大,而通过课件展示: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
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比较,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给学生充分体验与感受的时间,避免了学生学习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断层现象,而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时,将抽象理论的数学知识通过图、声、像以及动画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对于“圆面积“的推导,学生对于圆形纸片分割成长方形这一过程缺乏直观认知,对“无限分割”更是无法理解,如果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将圆形纸片分割成若干个小的扇形,然后展示拼图的过程,也许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体验与感悟的机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停留于教材中的固定几道题目,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主要原因是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生活数学通过荧屏搬到课堂内,将学生置于丰富的数学情境之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再如,对于数学应用题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生活化数学引入课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课堂教学容量,让能力较好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创设数学课堂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材,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度资助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编号:54398)。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