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孟亦濬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立,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开关”,也是后《纲要》时代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而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教研活动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活动,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路径。如何开展教研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及师资队伍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每一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人需长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站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角度,谈一谈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养,仅供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我们都知道,要想教研活动有效果,首先要符合教师的成长需求。因为教师不仅是教研活动的服务对象,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还是教研活动效果的衡量者——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度,参加活动前后教学行为的变化,都体现着教研活动的效果。
为了提高杏花岭区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效果,及时了解我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困惑,我采用了座谈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来获取相关信息。
座谈——将教师分为三批进行座谈,入职五年以内的教师为一批,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为一批,具有省级以上教学荣誉的为一批,分批座谈了解需求与困惑。
访谈和观察——利用每周下校听课的机会,通过对教师日常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实地观察,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然后在课后与教师交流并分析问题根源,确定教师在教学能力提高方面需要获得什么样的帮助。
问卷调查——针对我区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学校,利用教研网络发放了300份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教研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聆听教师的心声,及时了解到我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改时期的成长需求。发现教师的需求分两类,既有共性发展需求又有个性发展需求。
共性的发展需求是:教育理论的学习,数学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新的课程改革术语的了解,对数学课程改革方向的把握,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数学专业素养的提升。85%以上的教师更加喜欢实践性较强的教研活动方式。
不同阶段的教师又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
成长阶段——入职不满五年,需要学习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了解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渴望快速成长,但又受所聘学校的限制,大部分是偏远学校和刚刚组建的学校,缺乏有经验教师的指导,教学上遇到困难得不到指点和帮助。
成熟阶段——已经有十年教学经历,掌握了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能熟练处理数学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开始关注学生的发展。对理论的学习、素养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提高有自觉的意识和愿望。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数学教师有着迫切的发展需求,希望自己尽快成长为省、市级教学能手。
成名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获有省级以上教学荣誉称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科素养,成为学校乃至我区的教学领军人物。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需求是:将实践经验总结提升到专业理论水平,在提升过程中不断学习新观念,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摆脱旧有经验的束缚,完成自我更新。同时他们也有传授经验、扶持新人以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在了解了我区小学数学教师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基础上,本着尊重个性、共同发展、建设队伍的原则,我采用了团队式“课例研究”的教研活动方式。它是一个团队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时间段内持续进行的实践研究。
1.组建梯级教研团队
我区师资分布现状是:入职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基本分布在城区边缘小学校或新成立的学校,有经验的名师又都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名校大校。为了打破学校间的教研壁垒,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小学数学师资队伍,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和教师的需求,我组建了由三级教师梯队组成的梯级式教研团队,目的是不同阶段的教师在团队中互助发展。
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等成名阶段的教师作为我区小学数学教研核心组成员,是第一梯队。他们在教研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设计研究活动、引领研究方向、指导教学实践,处在教学实践研究能力的顶端。
市教学能手和优秀数学骨干教师等成熟阶段的教师作为我区小学数学教研中心组成员,是第二梯队。他们在教研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参与设计教研活动,执行各种教学实践任务,是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的中坚力量。
青年教师即成长阶段的教师为我区小学数学教研青蓝组成员,是第三梯队。他们在教研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各项技能,分享研究成果,模仿实践研究课例,反思实践差距。
2.确立以“课例研究”为抓手的团队式教研
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研活动,必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和一种适合不同梯队成员共同发展的活动方式,于是我采用了以“课例研究”为抓手的团队式教研方式。通过对一节课的持续研究,所有团队成员参与其中,经历整个研究过程,一人实践众人参与,通过团队运作的方式改进教学。团队成员依托课例共同分析课堂教学,相互启发,持续反思改进,打造优质课堂,共同分享教研成果,因此它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3.实施六环节团队式“课例研究”
六环节“课例研究”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研训一体化,研究目的明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能及时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一课研究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团队式六环节“课例研究”。
第一环节:将问题转化为“课例研究”的主题。
本次“课例研究”主题的制定是基于当今的课程改革形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迫切需要学科教师关注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它在育人方面有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素养教育与以前的素质教育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与以往有何不同?对此,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明确。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现实中教师面对这些问题存在着不少困惑。解决这些问题是这次“课例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
我组织团队中的核心组成员和中心组成员依据问题分析现状,寻找突破口。数学是研究数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那么数学概念建立的过程必然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概念课的研究更有利于体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于是确立了“课例研究”的主题是“概念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第二环节:学习交流,明确“课例研究”的方向。
围绕“概念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安排了前期的理论学习,并由第一梯队的核心组成员围绕主题谈自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体会,在理念上引领团队成员。
通过学习交流,团队成员明确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价值,及时解决实践前期理论上的困惑。
第三环节:分析确定“课例研究”的课题。
依据“概念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主题,思考以哪一节课作为研究素材,更能体现研究目的。这种思考可以促使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素养元素,对吃透教材、思考教法极有帮助。根据教师成长需求,要求第二梯队的中心组成员和第三梯队的青年教师,人人结合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分析,确定选用哪一节概念课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效度更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课例研究”活动促进团队成员对概念教学进行整体性思考,不囿于一节课,而是要以一课之研究带动一个知识领域的研究。
将各自的分析结果汇总交流。团队所有成员坐在一起,第二、三梯队的成员陈述各自的分析,第一梯队核心组成员点评,使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通过比较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小数的意义”一课能够负载更多的思考。
“小数的意义”一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建立“数”的概念的教学,是数域的一次扩展。学生对小数的学习有着良好的基础,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和一位小数,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经验。这节课作为概念教学的实践课例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素养方面都能提供相契合的素材,研究价值比较大。
同课异构能获得较多的信息量,可以多角度对概念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探究,于是决定课堂实践的形式是同课异构,由第二梯队的两名主力成员承担课堂实践的任务。
第四环节:组建备课团队,进行课例预设。
因为是同课异构,在课堂教学预设阶段,我将所有团队成员分成两个教学水平相当的备课团队,分别与执教教师共同备课。
制定了备课程序:首先在核心组成员的指导下各自制定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策略的研究方向,然后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状况制定准确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最后依据课时目标预设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
第五环节:组建课堂观测团队,反思实践效果。
为了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利于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团队共同设计了课堂观测量化表和学习效果检测单。在观测课堂教学实践时,组建了分工明确的课堂观测团队。第一、二梯队成员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观察;第三梯队的青年教师依据量化表对学生思考时间、活动时间、发言人次,教师讲解时间等进行数据量化,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当堂检测,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体会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什么。
第六环节:二次课堂重建,提炼经验,形成策略。
两个备课团队的成员都在第一次实践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重建,这次教学实践无论整体观察还是数据量化分析较前一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提炼出了概念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达到了教研活动的预期目的。
这是一种团队成员全程参与、研训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实践研究中,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针对自己发展需求的实践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实现专业成长。因为在教研活动前期做了充分的调查,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方式,充分满足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研活动获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