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红生
栗言栗行,是我们学校读书联合社社名,因为我们所在乡镇为汾阳市栗家庄乡,学校名称是栗家庄乡中心学校,读书社取立言立行中“立”字谐音“栗”。在这里将“栗言栗行”用作题目,意即落实核心素养,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立言立行,注重实践。
曾几何时,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书本知识。慢慢地,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不可过度,只有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才行。作为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学校,我们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摘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顶层设计之下,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在农村学校落地的途径和方法。
核心素养培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一个学校能否将核心素养培育放到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关系到这个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于这样的宗旨,我们制订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规划》,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要在学校落地,必须让学生站在校园的中心点,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围绕“站在学校正中央”的学生而展开,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我们知道,农村办教育和城市办教育不同。就像吃饭一样,在城市,如果学校提供的营养不够,家里可以给孩子“加餐”;但在农村,学校提供什么就是什么,家庭基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额外的补充。因此,在农村办教育,落实核心素养,更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更需要为孩子搭建良好的平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始终坚守“三把尺子”:一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是为了学生还是老师自己;二是评价学校工作,为了学生还是校长的业绩;三是评价学生成长,为了学生的学科成绩还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其次,还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凝聚我们的共同智慧,形成一种新的学习系统,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同时确保学校一切工作皆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教师的考核、为了校长的政绩。只有这样,核心素养培育才能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成为农村学校前进的风向标。
课堂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然而,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尚未完全消化、吸收,课堂实践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面临着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更艰巨的任务。尤其是我们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增多,在校生数不增反减,导致教师流动几乎停滞(表现为好几年没有分配新教师),教师配置结构性失调(表现为专业学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我们且行且思,逐步摸索到一条有农村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那就是:课题引领,实践奠基。
2016年9月,我们学校正式成为“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弘扬国学文化,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素养;2017年3月,我们承担了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语文’教学行动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成为该项课题研究实验校以后,我们积极开展语文教学内容整合,打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性教学内容,实施语文、品德与社会、美术学科内容整合。譬如,由文及画,学生学习了《四个太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后,展开想象和联想,画四个太阳的图画,既提高了审美情趣,又符合语文课程性质。又如,由画到文,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时,先出示学生的图画作品,进行写话并反馈;然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文章运用幻象描写表现主题的表达方式,再回到学生的画和写下的话,修改或者重新进行写作,学生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学生在画话结合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习得了规律,图画、文本、写作有机整合,唤醒了学生的言语意识,发展了言语思维,提升了言语智慧。教学内容涵盖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传承等方面,课堂教学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为孩子们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学校不完全小学(教学点)数量不少,表现为学校布局点多面广。核心素养培育如何在这样的学校落实?我们的答案是因校制宜、因校施教。我们在学校建立了混龄学习生态社区,有意识地让不同年级学生混龄学习、混龄活动,高年级学生一对一教低年级学生读课文、讲故事、做韵语操等,混龄学习、混龄阅读、混龄活动、混龄生活等新常态学习社区的构建,呈现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这样的生态群,克服了农村学校教学点轨制不全、班容量不大、班级内学习环境相对狭窄等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因素,为学生提供了在认识自己、服务他人、团队合作等方面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环境。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我们在成立研习活动社团、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更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譬如到大自然中上课,学语文、学科学、学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各类学科问题。课堂教学的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搭建了了解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平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的实践能力。
阅读拥有巨大的能量,这是毋庸置疑的,推动阅读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认为,推动阅读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2016年1月25日,我们成立了“栗言栗行读书联合社”,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活动,搭建各种读书交流平台,如“与大人一起读书(亲子阅读)”、“与老师一起朗读”、混龄阅读(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读同一种文本,互相分享和交流)等,读书成为栗家庄乡中心学校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道风景线上,中心校“栗言栗行图书室”的图书从无到有,已经达到600余册,其中包括“源创图书系列280册”、学生绘本320册;各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国家配置图书以外,学校图书室也得到充实:郝家庄小学与山西太原“龙城义工”携手,打造汾阳市首家乡村学校图书室;南垣村寨小学接受幕天公益捐赠图书1700册,一举成为农村教学点中图书数量较多的学校图书室。广大师生沉浸于书香浓郁的书院,灯下阅读,别有洞天。
在这道风景线上,国学阅读热火朝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国学阅读不仅成为中心学校的靓丽风景,而且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股不可忽略的促进力量。栗家庄村党支部2016年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样的单位,山西只有两家。村党总支书记朱继尧告诉我们,他们村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孩子们不仅自己读国学书,还把国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个书读得好!”
在这道风景线上,绘本阅读进学校、进家庭,每天晚上,都会出现爷爷奶奶孙子孙女、爸爸妈妈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温馨场景。一位学生的爷爷高兴地告诉笔者:“我孙子和孙女,晚上钻到被窝里还要讲绘本故事。绘本这书真好,孩子们懂事多了,他爸妈在外打工也放心多了。”
在这道风景线上,学生老师家长读书微信群悄然成立,微信传书,电波荡漾;在这道风景线上,教师阅读蔚然成风,教师成长带动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一个好老师,带好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村子。一群爱读书的好老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制定有关核心素养培育的规划时,我们曾经设想,撬动教育教学改革评价这个轮子,推动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前进。我们在寻找评价手段的过程中,发现撬动评价的车轮,比不上直接启动引擎,引擎是直接带动轮子自运行的。那么,带动核心素养培育的引擎在哪里?我们的体会是分享,分享每个人的成功,分享每一个人的喜悦,分享每一个人的智慧,分享每一个人的教学创新。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开展教育年会活动了。在这个活动上,有学生之间的分享,展示才艺、汇报成长经历;有老师之间的分享,通过分享,增强成就感;有师生之间的分享,让学生学会感恩,让教师感到被爱。分享,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驱动点。
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倾全社会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农村学校的一份子,我们有志于担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核心素养的重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