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亚琪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一时的流行话题。这次,特级教师王林波进行的课文之旅,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到了旅行家徐霞客的世界。
上课伊始,徐霞客的生平、后人制作的邮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进入课堂。王老师从“好词”入手,扎实教学,学生读词,字正腔圆。王老师耐心的指导、幽默的表达给课堂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被带进了徐霞客这位“奇人”的“奇事”之中。
王老师不同寻常的教学思路,很快就将教学的关键锁定在作者的精妙表达——“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这句话中的“长风为伍”“云雾为伴”中的“伍”字与“伴”字的妙用何在?“三十多年”“九万里”这样的数字是为了表达什么?从借助“字理”,到创设情境,再到朗读体会,巧妙的设计,处处彰显智慧。此外,由句子“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中的特殊表达“攀险峰,涉危涧”,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运用之妙,还引导他们将第7自然段浓缩为“探奇洞”3个字;由“日间”创设联想到“夜晚”,借助徐霞客夜晚写作的图片,激活学生的想象。学生表达精妙,妙语连珠,竟然逐一对出了“燃松穗,理文路,记奇闻”的妙对。可见,探寻文本表达的巧妙,不在于教师的一味讲解剖析。循循善诱,激活想象,适时引领,碰撞思维,才是灵性的课堂。
更让人拍手叫绝的是,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这一段时,仅仅抓住了一个“却”字,让我们明白了“对比”不需明讲,只用暗示。紧接着,王老师运用迁移——为语段“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的段末加上“徐霞客却______”,随即让学生练笔,现场生成。课堂上的迁移也可以是“移花接木”,择良材,接佳木,一样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王老师带我们品“奇事”,惊喜连连,真如一趟绚丽多彩的旅行,带给学生无限的惊喜。
众所周知,在这篇课文中,仅仅用了一段话来描写“奇书”,表达简练,文意浅白。教学时,似乎没有太多的内容可“挖”。可是,王老师从课内到课外,又从课外到课内,多次引入资料佐证、添加、补充……如,出示有关《徐霞客游记》在文学上的特点资料,让学生说一说徐霞客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后人对徐霞客的评价,将语段插入到课文中,支撑课文的论点等。
最精彩和最令人难忘的是,王老师竟然还节选了《徐霞客游记》中的两则小篇目《蝴蝶泉》和《黄果树瀑布》,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之美、字之妙。学生完全被精彩的文字描写深深吸引了,朗读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最后,王老师为学生推荐《徐霞客游记》,学生阅读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
一堂精彩的课堂结束了,学生阅读的美妙之旅却才刚刚开始。教学,就是教别人看不到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在文字中荡涤,在想象中遨游,在诗意中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