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阅读教学的金钥匙

2017-02-14 18:27王素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滋味桂花读书

王素娟

“教什么”“怎么教”“为何教”,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教学的方法尽管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一个基点: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都是基于儿童学习的需要。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写了四点读书经验:一是精其选,二是解其词,三是知其意,四是明其理,道出了阅读时抓主题关键词的重要性。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眼,抓出能突出课文主旨的中心词,提炼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词,展示文章思路的线索词和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词,通过几个点,拎出一条线,如此,就找到了阅读教学的金钥匙。

一、抓关键词:立足一个“读”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面对一篇篇精练的、经典的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琅琅书声中品味充满意境、充满韵味的语言,体验文章的韵律美;在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中,感受作者用词的巧妙和独特的魅力。

《索溪峪的“野”》全文围绕一个“野”字展开描述,山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就连游人也逐渐变得野起来,文章将一幅大自然鬼斧神工下“野趣盎然”图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课堂中,教师应将“野”字贯穿教学始终,通过不同形式、反反复复的朗读让学生明白“野”在课文中的含义,读懂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兽野……读出山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的美,感悟山的野性之美。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以小女孩视角展开自悟式的独白,叙述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但又没有钱买书,最后只能辗转几家书店“窃”书,这种既惊险又尴尬的体验,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钟爱之情,让人读起来既感动又心酸。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围绕一个“窃”字,立足一个“读”字,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理解文本内涵。用悟读、赏读、品读等形式,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中,让他们深刻体会作者与书相逢时的那种惊喜,感受作者匆忙窃读时惧怕和快乐的心情,分享作者雨天读书的满足和开心。

二、抓关键词:凸显一个“品”字

朱熹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语言优美、用笔细腻、情文并茂,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反复推敲、用心斟酌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品其形、辨其味、听其声,必能让学生深刻领略到文章的意境深邃和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成为驱动学生阅读的动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把握语意并享受鉴赏的乐趣。

教学《窃读记》一文时,要想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一个“读”字远远不够,必须抓住关键词语,像煲骨头汤一样,慢慢炖,细细品。紧扣“窃读”“滋味”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跌宕起伏的“窃读”:常常光顾却不购买的窃读,钻在大人中的窃读,像一匹饿狼贪婪的窃读,快乐惧怕的窃读,下雨天的窃读,饥肠辘辘的窃读……品尝到作者“窃读”的百般滋味:又喜又忧的滋味,贪婪的滋味,察言观色的滋味,暗自庆幸的滋味,恋恋不舍的滋味,忍饥受累的滋味……穿梭在字里行间,这样我们就会随着这个钻在大人中、匆忙而贪婪的读书的小女孩,经历羞愧、尴尬、难堪、惧怕、高兴、满足等心理活动,痛苦并幸福着,正是“窃读”带给作者百般滋味,才能如此灵动、细腻地表现出“我”窃读的心情、对智慧的渴望、对读书的热爱。

三、抓关键词:揣摩一个“悟”字

夏丏尊先生说过:学习语文,就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敏感就是要能洞察一切、窥斑见豹,就是要能见微知著。这就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敏锐的语感认真地去揣摩和发现,一旦发现了,就会有惊喜,就会变得兴奋。此刻,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乐趣。

《桂花雨》这个题目很唯美,很浪漫,很有画面感。走进文本,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形能给人留下“照相式”的记忆。清新优美的语言、纯朴真挚的情感洋溢在迎面扑来的花香之中。“香”是文章的“文眼”,在全文中一共出现了八次。文章中从“味”“韵”“形”“情”等不同角度描写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个“香”字。一个“香”字弥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学本课时笔者仅仅围绕一个“香”字,让学生找出表现“香”的句子,反复推敲斟酌,然后再次聚焦到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品出一个“浸”字,并且体会到在“摇”字的背后还藏着一个“美”字和一个“乐”字,将我们带入到作者的记忆中:一个可爱、活泼的小女孩帮着大人抱着桂花,使劲地摇啊摇,桂花就好像雨点般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飘落在头发上、脖颈上、肩膀上、衣服上,小女孩沉浸在这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感到无比快乐和喜悦,以至于多年之后,小女孩依旧对童年美好的记忆难以忘怀。“摇花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在欣赏自己最亲爱女儿时的那份惬意,学生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情”,终于理解为什么母亲常常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的这句话是情感积淀的一个表现,也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家乡有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有着缤纷洒落的桂花雨,有着桂花雨馈赠全家人的那份快乐和幸福。喝着桂花茶,吃着桂花做的糕饼、桂花卤,桂花已然成为母亲生活空间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家乡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无法替代的,这是母亲思想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怀。家乡和外地的桂花其实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关键在于母亲如何去感受和体味它们。基于这样的解读,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母亲比的是桂花香的浓与淡吗?她比的是什么?”在前面情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母亲的话的真正含义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四、抓关键词:落实一个“写”字

听、说、读、写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小练笔,能够进一步深化阅读教学,同时也使得新课标的读写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现代作家萧红笔下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祖父园子里自由生活和玩耍的情形,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稚嫩、贪玩和好奇。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平和、朴实、充满童趣。为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紧扣文章的字词、语句、段落,引领学生深入、真实地接触文本,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感悟,使得学生能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教学本课可以设计一个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自由想象,按照作者描述自己在祖父园子里“玩”的写作方式进行续写。也可以学习“铲地”这个段落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有趣的童年。准确地选择关键词,就能达到“牵一词而动全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指引学生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准确地找出一篇文章的关键词,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整篇课文因为这个关键词而“活”起来。可以说,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意义;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学点”;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文章的“切入点”,就抓住了思维训练点、朗读训练点、语言训练点,就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滋味桂花读书
桂花
做桂花糕
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说谎的滋味很糟糕
桂花蒸
打桂花
春天的滋味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