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境遇下文字设计表现语言的建构

2017-02-14 03:12:38高秦艳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200093黄光辉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关键词:设计师文字设计

高秦艳(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黄光辉(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新时代境遇下文字设计表现语言的建构

高秦艳(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黄光辉(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境遇下文字设计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探讨技术变革背景下文字设计与表现语言的特征与形式。从数码化生成、手工风格复兴、偶发因素等几个方面论述文字设计表现语言的建构,并针对设计技术、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等问题,对未来文字设计的发展可能进行了思考。

新时代;文字设计;表现语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文字设计的表现语言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艺术设计的媒介也更趋多样,为当代文字设计领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本文从众多设计案例中可以梳理出有关当代文字设计表现的几条主线,厘清其中的大致脉络。

一、新技术赋予文字设计的新特征与新方法

1.多样的设计手法

自从桌面排版革命之后,平面设计的工作流程被彻底改变,尺规作图、手绘黑白稿时代被写进了历史。新的仪器和程序使得设计师可能还原自己对于设计方案的预想和想象。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予人们最大的益处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来源于对设计工具、设计素材的掌控,其更关键的意义是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设计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字设计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更新,这为人们的设计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不断革新的设计思路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文字设计的创造方法和表现路径也出现多元并进的态势。在同样的技术环境下,一些设计家成为了数码科技的爱好者,而另一些则坚持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来完成设计;一些设计家运用克制而理性的视觉规则来展现画面的层次,而另一些则打破规则、天马行空。在这个崇尚多样与个性的时代,每一种设计思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而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色彩纷呈的设计世界。

二、文字设计的创造与表现路径

在技术发展的促进下,在当代文字设计的创造与表现方面,设计家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1.数码化生成与创造

技术在迅速扩散,伴随它的是一种发烧的感觉,每个星期都会带来新的挑战[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任美国Adobe公司字体设计部主任的萨姆纳•思通先生用“躁动不安”来形容这个新时代的开始。数码技术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彻底地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字设计领域。伴随着电子成像技术与绘图软件的发明,设计家们开始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手段与媒介来进行新的创作。

“程序生成”是近年来广泛应用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数字技术,这一技术同样也被应用在文字设计的表现与创造之中。在当代文字设计领域中,“程序生成”创造法带有很强的随机和自动化特征。它通常是设计家和计算机工程师共同协作的成果,设计家通过与计算机工程师的沟通和讨论,利用代码语言向电子计算机输入特定的命令、逻辑和限制条件,随后通过运行该代码使电子计算机自行生成特定的文字设计效果。

“像素”文字设计是数码时代特有的文字表现方法。电子计算机被发明之初,为了适应低分辨率的显示屏幕,像素字体被专业人员开发出来。作为数码时代初级阶段的标志性文字依然是当下设计师们乐于使用的设计表现形式。像素文字的造型特征为块状或点状的结构元素,这种构成形式保证了像素文字在小号字体和低分辨率的显示屏上依然能被迅速地识别,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设计语言。中国设计家毕学峰先生在2016年主持设计了“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会展综合视觉设计,其最大亮点就是动态的像素波纹造型。大会的标志是一组由不断运动的像素波浪肌理构成的文字,其动态的纹理形态给人以强烈的未来科技之感,体现了科技与设计的交融与互动。

数码时代下的当代文字设计表现语言以“无纸化设计”主要特征,“代码生成”和“像素文字”等极具电子特征的表现方法正在成为当代文字设计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创造与表现语言。

2.手工风格的复兴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当我们在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应当承认它存在着不完善的一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数码设计软件几乎可以在全世界同步发行。人们只要打开设计软件的界面并轻点鼠标就可以获取极为相似的某种视觉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显然抑制了个性化的视觉想象和设计多样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有日趋严重的倾向。一些设计家和有识之士面对数码技术滥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甚至开始在设计过程中有意减少或避免应用数码技术、寻求电子技术之外的设计路径,以此唤起人们对于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审美认知。由此,具有“手工风格”的文字设计创造与表现形式逐渐复兴起来。这里的“手工”元素泛指一切通过设计师双手凭借电子设备之外的方法所完成的设计工作,书法文字、手写(绘)文字、手工制作文字或文字涂鸦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归根到底,近年来“手工风格”复兴的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在电脑辅助设计成为普遍现象的境况下,当代文字设计领域中“技术”与“审美”的对立统一问题。

一些设计家尝试使用计算机技术之外的设计工具来进行文字设计创造与表现的实验。“打字机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国林肯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青年平面设计家巴里•德利威特编纂的画册《打字机艺术——现代的诗集》中收录了世界各国设计师和艺术家运用打字机完成的设计实验和当代艺术探索,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字设计探索作品。这些实验案例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创作过程中完全脱离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完全依靠打字机来完成作品。丰富而具有即兴创作意味的文字编排与创造能自然地从设计师的手中、打字机的键盘中流淌而出,甚至由于打字机缺少油墨而造成的文字缺失、残缺肌理也成为一种值得玩味的图像意趣。

“手工风格”的复兴也不是如此激进的。爱沙尼亚设计师埃夫林•卡西科夫最为人熟知的文字设计创造与表现的相关实验是在数字软件的辅助之下完成的。她对数字图像中的栅格(即图形的最小单位)十分感兴趣,并以手工特征极强的表现形式——刺绣来构建文字设计与创造的途径。作为一位年轻设计师埃夫林并不完全抵制数字技术带来的好处,但她对数字技术之外的设计表现路径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谈道:

我的个人兴趣在于运用手工的和非数字的设计方式,这也是我对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平面设计方法的一种回应。在和计算机打过多年交道之后,我对以显示屏为基础的媒介的对立面,即给人触感的实体材料的兴趣越来越浓……我相信,旧的技术会发起挑战,并影响新技术的使用。[2]

手工劳作和电子计算机互相结合是埃夫林的刺绣文字设计实验的基本工作方式。在她的文字设计创造实验中,数字和手工设计以交融共存的形式存在,为人们展现出“手工风格”复兴与当代数字技术和谐并进的设计通路。

人类的手工劳作有着天然的粗糙感,有时这种粗糙感会增加设计创造的质朴之美。当然,“手工风格的文字创造也存在一些如制作成本高,不易复制等缺陷。但是它作为一股数码时代的逆流,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

3.偶发因素

这里的偶发因素是指在文字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偶然情况,技术操作失误、因机器故障而产生的意外结果、设计实验过程中突发的意外状况,或设计师无意间的突发奇想,都可以视作为“偶发因素”之所以将偶发因素作为文字设计的创造方法之一,原因在于它是在非正常情况下被偶然获得,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特殊性,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对设计的结果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设计方法由于这一设计表现方法的特殊性,设计师只有对生活保持敏锐的观察和发掘的能力,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确切地说,利用“偶发因素”来进行文字设计创造与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排除人的因素的自然偶发,另一种则是人们预先设定好某些触发条件来等待“意外状况”的发生。前者的自发性更强,而后者则是设计师的“有意为之”。复印机就是一个可以被充分利用的工具,设计师在复印的过程中按照具体的需要轻移原稿,使复印稿中的文字呈现出拖拽拉长变形的视觉效果。为了得到满意的结果,设计师需要进行多番实验来掌握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基本规律和条件,只有技巧成熟方能获得符合预想的文字设计效果。

当然,“偶然风格”文字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尽管它是一种较难把握、难以琢磨的文字设计创造手法,但这恰恰是它的迷人之处。这一文字创造与表现技巧正在不断地被设计师所发掘、应用,逐渐成为当代文字设计表现途径的新成员。

4.非字之字

非字之字就其字面意思而言,是指介于“字”与“非字”之间的文字设计。与正规字库中的文字相比,这些“非字之字”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非字之字是一种在非常规境况下被创造出来的文字设计,有时它们可以是一种艺术创造或是随性的“游戏”。总体而言,“非字之字”既能体现为文字设计的结果,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字创造与表现的手法。通常来说,“非字之字”往往具有“图形”、“图像”与“文字”的双重性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升级,“非字之字”的创造与表现路径甚是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物象组合、文字肌理、象形造物等。其中,物象组合的方法最为常见。设计师从生活中发现并选取可以组成文字的物件和材料并将它们进行组合摆放,往往能给人以新奇而独特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比电脑字库排版的文字更加直观、更具说服力的视觉效果。

“非字之字”不仅是一种文字设计的现象,更是一种设计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有别于传统的文字设计思路,“非字之字”的创造需要设计师具备更为锐利的眼光和灵巧的双手。这是因为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往往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也是当代文字设计创意与表现的核心思想之所在。

5.破坏式创造

破坏与创造是一对矛盾,也是一组反义词。在当代文字设计的世界中,这对矛盾却可以成为创造和表现的手段,人们可以从破坏的过程中探寻创新的火花,不失为一种文字设计的新思路。单从字面意思上看,“破坏式创造”依然是“创造”的一种体现,只是这种创造的途径是借助“破坏”这一过程来实现的。一些故意打破规矩的方法,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对文字结构的有意破坏、打散、变形、混搭,甚至故意犯一些“错误”,都能成为文字创意与表现的新方法。

“混搭、变形”是破坏式创造法的另一途径。“混搭”改变了特定文字体系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它的混搭特质使其富含多重形式的迥异基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造就了文字设计多样化的基础。“变形”则以非常规的形式赋予文字设计更多的可能性。例如设计师打乱原有的文字构造,把笔画结构进行分解并以不同字型中的相同笔画替换之,如将手写字、涂鸦字、印刷文字与书法笔画进行置换,它们都有可能获得别样的视觉效果。“打散、重叠”是较为常见的变形手法。其中“打散”是一种结构性破坏法,它将原本整体的文字结构进行完全拆解。当文字或是字母被拆解成各自独立的部件之时,文字局部的形态特点和形体美感便凸现出来了。如果再加入肌理、色彩等其他视觉要素,那么这种文字创意的效果就会变得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当代文字设计的创造力则往往来源于此。

这里的“破坏式创造”是较为特殊的设计手法,它旨在获取更多的创意可能和表现空间。从设计的过程来看,“不择手段”应是一种积极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态度。由此看来,“破坏式创造”的设计表现路径对当代文字设计的发展的确具有促进作用和正面意义。

6.非线性设计

这里的“非线性设计”借用了数学术语,主要指在复杂初始条件下,对影响设计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互相关系的设计方法研究;对不同的触发条件、不同的设计过程和其所产生的设计结果的实验和研究都囊括在“非线性设计”的概念之内。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再微小的差别都可能引起事物完全不同的发展结果。当我们带着“非线性”的眼光来考察当代文字设计领域,就可以发现影响设计结果的因素远比想象的更多。在实际的设计操作中,设计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变换初始设计的条件,以获得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改变设计的初始条件之一——设计技法,并使之模糊化则可能会对设计成果的多样化产生有利影响。“改变工作流程”则是实现“非线性设计”的第二条通路。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工作流程的改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许多数码设计软件都具有“撤销”和“重做”功能,甚至可以允许用户撤销上百步操作,这就为设计师制作不同方案的尝试提供了方便。有了计算机技术作为强大后盾,设计师可以有底气不那么“循规蹈矩”,从而发现更多的文字设计创意与表现的可能。

将“非线性”概念融入当代文字设计表现方法论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笔者所归纳的只是在这一创造路径中较有代表性的类型,“非线性设计”所揭示的理论内涵可以为设计师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照。

7.光影构建

“光影”不仅是当代文字设计的创造手段,也是文字设计突破维度的新型表现媒介。这种文字设计创造与表现手段的广泛应用依托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精密的大型投影设备、高速摄影机、发光显示器、发光二极管(LED灯)技术技术等,为设计师的想象力插上飞翔的翅膀。正是这种技术的革新为文字设计的创意和表现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当下,“光影”已经成为当代文字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的设计手段。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它们必将走向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8.空间营建

在当代文字设计领域,“空间营建”主要指以三维或更广的维度空间作为文字设计创意与表现的媒介,它既是文字设计的空间化表述路径,又体现为一种不同于印刷介质的设计思维。

文字具有传达信息和艺术表现的双重功能,凭借光影、透视、材料等多重因素,文字完全可以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多媒体设计、三维造型设计实验的灵感来源和创作主体。作为当代文字设计表现的主流途径之一,“空间营建”的设计思路不仅限于上述内容。伴随着设计理念的升级,当代文字设计领域必将涌现更多新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文字设计的创造与表现路径是多元的。在前文所梳理的方法中,一些是相对较为固定的,而另一些则正在探索之中。当然,这些方法和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在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它们往往经常互相交织而形成设计的“合力”。这些设计方法可以被当代设计师灵活运用,以实现当代文字设计思维与实践技法的新发展。

三、对未来文字设计的展望和发展性思考

从当下的发展趋势而言,在未来的设计领域,文字设计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单纯的图形相比,文字设计在传达和表现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无论在设计实践研究还是理论研究方面,有关“文字设计”的课题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科技”是包括文字在内的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依托,“技术”也是每个设计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桌面排版引发业界数字革命以来,数字技术以势如破竹的力量彻底地改变了设计行业的面貌,同时也无情的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业。时至今日,数字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态势,但是技术的双面性也随之显露。当设计师轻点鼠标就能获得炫目特效、大量的“软件操作熟练工”出现之时,有识之士对技术“销蚀创造力的现象表示了担忧。坦率地说,在某些境况下数字技术确实有可能“异化”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如果不对它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距离,那么发达的技术反而会钝化人类的思维和创造意识。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与历史传承的国家,如何利用好先人留下的丰厚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文字设计走向世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青年一代的学者、设计师,我们应当更加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任务和使命。

[1] [美]帕梅拉·普菲菲纳.Adobe的故事:出版革命的先驱[M].杜昌国,段理等,译.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5

[2]《埃夫林·卡西科夫》访谈录[J].艺态(中文版)2011(8).

(责任编辑:杨身源)

J50

A

1008-9675(2017)03-0192-04

2017-03-05

高秦艳(1982- ),女,上海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黄光辉,女,浙江杭州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设计师文字设计
小小设计师
幼儿100(2022年37期)2022-10-24 01:52:52
文字的前世今生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推荐一个设计师
现代装饰(2018年4期)2018-05-22 02:57:07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