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产品设计情感超载的反思

2017-02-14 02:07秦龙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相关者产品设计

秦龙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以人为本:产品设计情感超载的反思

秦龙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长期以来,设计“以人为本”中的人都被理解为“目标用户”,尽管大家对“以人为本”不断作出新的理解和引申,但仍没有打破西方哲学“主客二分”带来的桎梏,把“人”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要素剥离开来进行单独研究,而未注意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文章试图从“人—产品—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梳理出符合发展要求的新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同时提出产品的情感超载以及其内涵。

设计;以人为本;普遍联系;情感超载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引言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古希腊时期便有记载。普罗太戈拉斯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所是的东西是什么的尺度,是不是的东西不是什么的尺度”便是“人本主义”最早的注解,其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意识觉醒,科学、艺术得到全面发展,人本主义逐渐成型,主客二分法更是直接把人与物、人与自然区别开,体现了“主”与“客”不同维度的追求与价值体现,主张以人为本,把自然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目的和利益服务。人本主义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从哲学中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中,设计学,尤其是产品设计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也逐渐变为设计的基本准则,不管是功能与形式的博弈,还是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互动,其中心无不是以人为本。设计“以人为本”因此也发展为一种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而开展的创作与创意活动。

二、设计“以人为本”的新内涵

由于设计的“以人为本”本身是由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发展而来的,其关注点始终是设计的目标用户的需求,即“人”的需求,而忽略了与之相关的其他要素,比如自然。因此,不少人开始认识到设计“以人为本”的局限性,转而提出“以自然为本”等多种概念①。事实上,除了“以人为本”历史渊源的局限性外,人们对“以人为本”设计概念中“人”的理解也过于片面,没有随着人的变化和发展而对其内涵做更多的挖掘,用“老观点”来改造“新世界”必然会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有的学者也对“以人为本”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以人为本中的用户及其相关者,这里的“相关者”是对以人为本中用户的一种延伸,即设计不仅要关注到目标用户的利益,同时与目标用户相关联的人的利益也应该得到保护②。“相关者”概念的提出是一次富有意义的尝试,它表明大家已经开始注意到传统“以人为本”概念的局限性,试图去做更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但是,现阶段不管是“以自然为本”还是“相关者”,亦或是其他的概念说法,都是把“人”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要素剥离开来,进行单独研究而未能做到统揽全局。

普遍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系统、整体、全面地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避免片面而孤立的形而上学的静态思维方式。“人”作为设计“以人为本”中的主体,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我们以更加全面而宏大地视角加以审视,把与“人”相关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研究,而不是狭隘地将其理解为目标用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有如下描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这里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包括了物质的,也有精神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的联系。因此,不管是“自然”还是“相关者”,都应该作为“以人为本”中“人”的相关要素加以分析研究,设计“以人为本”也不能再把人放到自然的对立面,在设计学当中,我们应该赋予“以人为本”以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更符合新的发展要求。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设计“以人为本”应该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只是“人的利益”的内涵应该扩大到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自然作为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也必定需要包含其中,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至关重要,毫无疑问,不管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是人际关系的疏离,对人的生存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设计“以人为本”的内涵从之前特定的用户扩展到人类生态和谐共赢的大外延之中。

“以人为本”从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发展而来,与西方哲学思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似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非相互对立。“以人为本”思想通过和中华传统文化对比、碰撞、交融,也应该延伸出新的旨意。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被称为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④。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他在《庄子·山木》中有过表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合一”一词在宋代就有过完整引用,到明清更是变成了熟语,但是“天人合一”四字的丰富与复杂程度却远非四个字能概述,“天道”和“人事”,两者关系变化繁复,相关学说更是不胜枚举。季羡林先生着眼于当下自然环境问题,也发表过相关的论述,他在《“天人合一”新解》中写道:“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⑤这是站在现实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现实关怀,不少学者也对“天人合一”有类似的解读从而得出设计应“以自然为本”的结论。然而,“天人合一”的主流观点在其思想属性上,这也是笔者研究的重点。天人合一表面上是在谈论“天”和“人”,一个自然属性,一个人文属性,但其总的来说是“天之道”与“人之事”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人对人文情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远大追求,是一种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最高价值追求,超越了人与自然的表像,向更深层次的情感和道德诉求申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再加工的“以人为本”,也就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内涵,也更加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以人为本”与“情感超载”

将西方主客二分的“以人为本”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结合起来理解,产品设计的主体对象和其最终展现形式都将更具现实意义。如此一来,设计“以人为本”不仅和整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联系更为紧密,也必将在设计情感的表达上引入更多、更为深刻的尺度,使设计的认知与情感的表达最终实现和谐统一。正如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中所言:“认知负责诠释和理解你周围的世界,而情绪让你对此快速地做出判断。”⑥这是情感的科学,也是产品设计在人身上的投射。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人对产品的情感传达的内化和反馈,可以称之为产品设计的情感负载。当产品的情感负载超出合理的范围之后便会出现“情感超载”。在西方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情感超载”通常指外界对身体感官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压力,如抑郁、焦躁等。笔者将其引申到设计学领域,则可以解释为产品的情感失“度”所引发的用户情感反馈的失“常”。人作为动物的基本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文明的社会结构,设计师在用设计产品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产品的情感表达与高高在上的社会科技文化联系起来,以为我们能更好地控制它们,但实际情况是,无论设计的情感表达多么的高尚,作为动物的基本属性所呈现出的人类行为模式还是会露出马脚,技术和文化若真的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社会问题,我们无疑能更好地控制我们的行为,然而答案却是否定的。这或许是产品设计“情感超载”的重要内因。不管是自然环境的失衡,还是人际关系的疏离、社会生态的嬗变,情绪的反应总是走在前面,理性或非理性的判断随之而来。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超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与人以及与人相关的各类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认识不清,二是对人本质属性认识不足。前者是对“人”的广义理解,包含了与人相关的一切要素、信息和属性,后者是对人的狭义理解,即人的生物学属性。而情感作为产品表达与“人”的反馈之间的桥梁,起到了信息编码以及信息解读的重要作用,使“人”对产品的认知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当这种编码或者解读出现差错的时候,就会使人对产品的情感反馈失“度”,最终变现为情感失衡,引发情感超载。而设计“以人为本”正好包含了与“人”相关的各类要素以及作为人的生物学属性,对这一设计概念的理解与诠释,也对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超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技术等,无不影响、制约着产品设计的走向和表现形式,而所有要素的执行者最终都指向“人”,形成了“人—产品—情感”循环往复的复杂关系网。

四、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情感超载”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更为明晰了:不能孤立地去谈人自身的利益,人与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所设计的产品要关注的是这个利益共同体,这才是设计“以人为本”中“人”的真正内涵。我们不必再去讨论“以自然为本”或者“相关者”,这都内含在了人的利益之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真正理解了“人”的含义,把握住人的利益指向,才能使产品设计的情感传达更为准确,“人”的情感反馈则会在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失“度”引起的“情感超载”。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至今,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理应对其内涵做新的解读和扩充。■

注释:

① 顾群业,王拓.对设计“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两个观点的反思[J].设计艺术,2008(53):48-49.

② 吕杰锋.以人为本中的用户与相关者[J].包装工程,2010,31(20):38-51.

③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④ 刘笑敢.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J].南京大学学报,2011(6):67-85.

⑤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3(1):9-16.

⑥ DONALD A Norman.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People Oriented:Reflection on Emotional Overload in Product Design

QIN Lo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 China)

The person, who is the center of “people oriented” in design,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arget user” for a long time. Although, people constantly makes new understanding and extension for “people oriented”, they still do not break out the shackle brought by western philosophy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namely, they only focus on separating “people” from various related elements to study individually, without paying attention to universal relation among things.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 out new design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which fits for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from the aspect of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product-emotion”, meanwhile, it proposes emotional overload of product and its connotation.

design; people oriented; universal relation; emotional overload

J02

A

1008-2832(2017)07-0096-02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相关者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