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演奏的舞台渲染

2017-02-13 09:09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7年4期
关键词:琵琶演奏者乐曲

张 蕊(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浅析琵琶演奏的舞台渲染

张 蕊(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琵琶艺术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之一,历史悠久,曾拨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唐朝诗人白居易用一首《琵琶行》,将琵琶演奏技巧描述的淋漓尽致。宋代词人晏几道也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写道“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用一个“说”字,尽显琵琶丰富的表现力。琵琶演奏艺术不仅是通过琴弦把音符传达给观众,更是演奏者与观众一次心灵的对话。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供给变得丰富多样,人们文化消费的选择面更大了,而且文化消费习惯也有所不同,纯粹的琵琶演奏形式变得曲高和寡。琵琶演奏作为一门传统艺术,需要不断传承,更需要在深化“演”和“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琵琶演奏艺术中“演”与“奏”的关系

相较于琵琶的乐曲创作,琵琶演奏就是对琵琶乐曲的二次创作。演奏者通过“演”和“奏”,赋予了琵琶乐曲无限的生命力,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乐曲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搭建了一座曲作者和听众之间的一个桥梁。“演”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是演奏者在对乐曲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将个人情感和审美倾向贯穿其中,通过一定的肢体、表情进行展现的艺术形式。甚至可以结合适当的舞台渲染形式对乐曲进行加工处理,融入更多的艺术展现元素,更有助于诠释乐曲内在的意义和情感,刻画出不一样的个性,让乐曲更富感染力。“奏”强调演奏者对弹奏技巧的掌握程度,是一个演奏者在对乐谱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地按照乐曲旋律、节奏、和声等结构特点将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观众听觉系统的过程。可见,“演”和“奏”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都是为了给观众带来一个尽善尽美的、高品质的文化体验过程。

1.“演”能让 “奏”锦上添花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的产生是人心被外物所感动而形成的。德国音乐美学中有一种“激情说”,认为音乐是一门描写内心波动和心底意向,表达各种激情的艺术,强调音乐在表达人类情绪和影响人类心灵方面的作用,指出音乐具有类似于语言的叙事和抒情功能,是情感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音乐作品饱含着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在演奏时不能孤立的理解乐曲,应更加侧重于对情感的表达。由此可见,音乐演奏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式”的弹奏,而是演奏者在理解乐曲内在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神情、姿势、情绪变化等形式向观众传递和表达出乐曲的神韵,赋予乐曲强大的生命力。德裔美国人,著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苏珊·朗格指出,当一部作品完成的时候,它既被心灵的耳朵所领会,又被感官的耳朵所听到。真正优秀的演奏者能够叫醒观众“心灵的耳朵”,让观众感受到蕴含在音乐符号背后的情感倾向。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观众在现场欣赏一部作品时,往往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奏者的姿势、表情上,而不是对弹奏技术进行鉴赏。观众更倾向于欣赏通过演奏者的表情、姿势和舞台渲染综合而成的一种艺术体验。可见,一个演奏者的自身修养、乐感、个性、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等等因素都影响着“演”的效果。然而,“奏”好一部音乐作品实现度更高些,只要勤加练习,便可以实现“机械化”定型。当然,“演”和“奏”是演奏艺术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作品内在思想的表达。

2.“奏”能让 “演”游刃有余

“奏”体现了一个实操性范畴,是演奏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具备“奏”的能力能够让“演”更加游刃有余,轻松自然。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定“奏”的技能,才能登台后不慌乱,让“演”更加顺畅。同时,也要看到过分地炫耀演奏技巧,可能会喧宾夺主,让观众转移注意力,影响到情感的传递。俄国-苏联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鲍里斯·弗拉迪米罗维奇·阿萨菲耶夫指出,表演节目时无意义地炫耀技巧,会造成观众注意力的迟钝和对创作的新事物失去兴趣。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纯粹的技术展示并不能引起观众共鸣,因为感受不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世界。我国传统音乐观点认为,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和”,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使不同的人能够在情感上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感共鸣。由此可见,“演”和“奏”就好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能缺废。如果说“奏”是一种技术,那么“演”就是一门艺术。

琵琶演奏中舞台渲染的助“演”作用

舞台为演奏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表演空间,让观众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于演奏者的演奏,从而实现更好的演出效果。舞台渲染就是以舞台为基础,使用舞台设备、灯光、布幕、音响、演出道具、悬吊与更换支架系统、服装等元素,还可以配以简单的旁白,烘托气氛,突出乐曲主题,增强乐曲表现力、感染力和丰富观众体验的一种手段。

1.舞台渲染的整体效果

舞台渲染能给观众带来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灵体验,进而表达或反映一种现实生活的情感诉求,达到用外部形象表现内部现实的效果。

(1)舞台渲染的喻情功能。喻情就是通过舞台上的诸多元素营造一种特定背景下的演奏氛围,传递特有的音乐情感。有效的舞台渲染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布景、加上几个道具,配上恰到好处的灯光和震撼心灵的场景塑造、音响效果,点缀上符合情景的人物服饰等舞台元素组成,有时候也可以辅以富有感染力的旁白。从而,把观众带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中,实现音乐情感的有效传递。说到底,就是通过舞台渲染传递作曲家、演奏者的内心情感,让观众在欣赏琵琶演奏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

(2)舞台渲染的喻境功能。舞台渲染可以帮助营造一种与琵琶演奏本身相契合的意境,让观众身临其境。琵琶乐曲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故事。通过舞台渲染能让观众很快进入一个特定的故事氛围,让演奏者更好地讲好这段故事。比如,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十面埋伏》,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得胜。乐曲共十三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羽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如果缺少必要的意境,纵然演奏者“奏”的技能再高深,也很难让普通观众理解到这么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2.舞台渲染的局部效果

(1)道具的门道。很多人认为,只有演出戏剧或拍摄电影时才能用到道具。其实不然,在新媒介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道具已经几乎所有演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琵琶演奏中,适度的道具使用能够起到媒介的作用,使演奏变得更生动、更鲜活,让表演更富感染力。

(2)影响效果的震撼。单纯以演奏的声音来传递情感,很难适应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琵琶具有丰富的仿声效果,既可以展现万马奔腾、沙场拼杀,又可以表达雨打芭蕉、窃窃私语。这种特点,与现代音响效果适度结合,更有利于创造舞台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

(3)情感与色彩搭配。在舞台渲染中,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往往取决于情感的表达倾向。在舞台实践中,应该遵循色彩审美的大众规律,通过色彩的变换在视觉体验上诠释角色内心世界的变化和事件发展的转承,有利于传递情绪和思想,充分展示乐曲内在魅力。应该说,色彩对乐曲内在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自发的、直接的形式。

(4)舞台布景的烘托。从当前音乐市场的实际运作来看,琵琶演奏的舞台设计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不再是单纯的、静止的画面。中国当代琵琶演奏家赵聪在近年的琵琶演奏中,对舞台布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舞台布景元素,取得了很好的表现效果。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向观众传递更多的情感信息。

(5)舞台的灯光渲染。在舞台渲染过程中,灯光的应用很普遍,能够在短时间内聚焦观众的注意力,赋予舞台生命力,产生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效果。在琵琶演奏实践中,灯光的应用往往可以烘托出琵琶乐曲背后蕴含的情感世界。同时,灯光的变换能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力,更好地服务于表演节奏。

(6)旁白更能加深理解。适度的旁白可以起到彰显演奏风格、浓缩历史事件、突出演奏主题、转换演奏时空、阐述乐曲背景、表达演奏心理的作用。一般观众很难从纯粹的琵琶演奏中听出创作者和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适度的旁白可以帮助观众“看懂”演奏。

琵琶演奏中舞台渲染的新尝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舞台渲染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也为推动琵琶演奏艺术的大众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笔者认为,只有创造琵琶艺术的大众化需求,才可以推动琵琶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大众化的文化需求需要融入更多的表演元素。

1.引入话剧式的灯光布景

众所周知,话剧是一种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在话剧的舞台实践中,灯光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为表演营造出切合的意境,推动剧情发展,满足演员的表演需要。同样,在琵琶演奏中,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琵琶演奏形式,忽视了舞台灯光的使用,会让普通观众的体验变得单一、平淡、枯燥,观众只是抱着看“稀奇”的态度进行观看,却很难体会到作品传递的内在情感。

(1)可以用灯光技术为琵琶演奏营造出相应的意境。通过光线明暗、强弱、线条等的变化,构筑适合演奏的意境及背景。例如,《十面埋伏》中可以通过灯光强弱、闪烁、切换,配合在琵琶高音区奏出强烈而雄壮的鼓声,模拟的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古代战争中的典型音响,更加生动地呈现出一幅古战场上军营林立、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场景,从而表现出汉军的威武军容。

(2)可以用灯光技术表现乐曲中的情感变化。作为一种配合技术,灯光可以起到震撼观众心灵的作用。例如,琵琶演奏中要表达强烈的情感变化时,可以采取投射强光的方式,在极短时间内将光束投射到演奏者身上,从而起到视觉震撼作用。

(3)可以用灯光技术推进和引导演奏进程的发展。在琵琶演奏表演中,演奏者出场前的引导光、演奏者变换时的追光等等,通过灯光的变化让观众更能抓住表演的重点和方向。

2.适度使用引导式的旁白

旁白,是一种具有独特叙事功能和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在表演中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通常情况下,以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或抒情方式,也可以用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方式。旁白是演出时空以外的人所发出的声音,只对观众交代、说明有关情况,不是与观众或者演奏者的交谈。所谓引导式的旁白,就是指用于交代作品讲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背景,包括政治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背景是观众借以全面深入理解乐曲的重要信息来源。由于受众认知水平、演出时间等诸多限制,一些必要的背景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观众阐述清楚。例如,《塞上曲》细腻地描写了王昭君怀念故国家园的心情,适当的背景交代,可以让观众立刻从乐曲中寻找“声声掩抑声声思”的情绪,以达到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融入实景式的演出模式

实景演出是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的一种表演模式。近年来,国内不断兴起了大型实景演出的风潮,主要以张艺谋领衔制作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演出为代表。这种演出模式既发掘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又充分结合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获得了很大成功。笔者认为,这种演出模式可以借鉴到琵琶演出当中,让琵琶演奏艺术同时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继而让琵琶得到更加广泛的认知和传承。

4.尝试结合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投影是一种虚拟成像技术,能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谈到全息投影技术,不禁让人想到今年G20杭州峰会在西湖的文艺汇演。在《天鹅湖》的演出中,观众能看到全息影像和真人表演得“天人合一”,芭蕾舞演员就像真正的天鹅一样在湖面上舞动。笔者认为,全息投影技术将会成为未来舞台渲染的一项关键技术,如果引入到琵琶演奏中,可以让观众听得见、看得到《十面埋伏》中的千军万马、《海清拿天鹅》中的狩猎生活、《霸王别姬》中的英雄悲剧、《塞上曲》中的哀怨凄楚、《月儿高》中的柔美月光、《夕阳箫鼓》中的江水渔歌、《阳春白雪》中的初春景象、《大浪淘沙》中的无限感慨、《灯月交辉》中的元宵氛围、《醉归曲》中的一丝诙谐。

综上所述,传统的“一个人+一把琵琶+一条凳子”琵琶演奏模式需要创新。舞台渲染为这种创新提供了一种方案,把一些新鲜的艺术元素充实到琵琶演奏艺术中,让更多的受众认识琵琶、了解琵琶、关注琵琶、习惯琵琶,从而使琵琶艺术更具活动和生机,推动琵琶艺术的传承。

[1]孙继南,周柱铨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40.

[2]苏珊·朗格[美],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39.

[3]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85.

[4]张力伟.音乐院校课程整合构想[J].乐府新声,2008(2) :12-13

[5]赵冰.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J].中国民族,2009,(03):84-85.

[6]陈蕊.中国旅游演艺市场发展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2):257-258.

[7]韩生著.舞台设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琵琶演奏者乐曲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悲伤的乐曲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