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农业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调查

2017-02-11 19:08:00张永林倪一飞季余冠
上海农村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

■张永林 倪一飞 季余冠

太仓市农业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调查

■张永林 倪一飞 季余冠

近几年来,太仓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坚持“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围绕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创建高水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合作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平台,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抓好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使农业现代化建设处于领先地位,在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和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经营农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通过园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首先是国家级太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面积6万亩,已建成4.5万亩,其中高效栽培区2万亩、核心区0.8万亩。园内已入驻各类农业企业30多家,建立了各类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生物科技、设施园艺、食用菌和生态休闲旅游等四大产业,成为一批农业“三新”技术和品种的展示基地(有19个产品被国家、省、苏州市评为名牌产品,带动农户经营耕地8.7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超过5亿元)。2013年起,农业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两年获全国第一,三年名列全省第一。其次是各区镇级现代产业园区。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村级示范基地布局也初步形成。在相继建成双凤万亩水稻示范基地、璜泾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市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浏河、原陆渡蔬菜标准园项目)、电站林果生态园基地等14个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又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的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示范基地。

(二)发展了一批新型适用的农业装备

为适应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需求,在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引进了大批先进农机设备,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抗灾能力。据2015年底统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0.7万千瓦,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重点配备大马力拖拉机747台,3.16万千瓦;水稻插秧机508台,其中乘坐式393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42套,育秧温室面积27万平方米,机插面积18.1万亩;联合收割机570台,2.19万千瓦,机割面积20万亩;高效植保机3137台;秸秆还田粉碎机1312台,先进的秸秆打包机57台,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先后建设粮食烘干中心18个、低温烘干设备130台套、总装机容量近2000吨。

(三)培育、引进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合作社)

目前全市共有认定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社)26家,其中省农业科技型企业8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6家,苏州市农业科技型企业12家。不少企业还组建成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用市场机制集聚人才、资金等资源,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和共性关键技术,大大提升涉农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位于园区的戈林农业有限公司、江苏拜肯生物农业科技公司、江苏安丰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安佑生物科技集团等,都取得可喜成绩。

(四)迈出了农业人才分层、多元培养的路子

首先是理顺管理体制,巩固提升市、镇两级涉农科技服务站、所。调查反映,目前市、镇两级农技(含农机)、水利、农经、畜牧、水产、林果等条线,机构基本健全,人员配备基本到位。其次是着眼长远,解决农业科技“后继乏人”问题,委托农业院校定向培养涉农专业学生,为现代农业培养后备人才。2013年、2014年两年共招录委培生207名,分别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州农牧科技学院学习农学专业知识。2016年首批96名毕业生被安排在村级农技员岗位及合作农场,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再次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信息流与技术流相结合、网络服务与专家服务相结合、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咨询服务与培训服务相结合的科技服务超市,探索农村服务新机制,促进企业与超市协调发展。目前全市建有省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8家,成为太仓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的新亮点。

(五)形成了一批农业技术创新、示范成果

工程农业方面,形成了南方稻麦规模经营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循环农业方面,以城厢镇东林农场合作社为载体,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验,创新秸秆收集发酵技术,为农场生态羊场提供秸秆饲料,实现过腹还田,取得成功。生物农业方面,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和新型高效植保药械,推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模式,实现了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和施药次数减少的目标,形成了“1+3+X”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挥技术引领作用。智能农业方面,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了苏州市首家省级墒情远程智能管理监测站,将基本农田常规监测与智能远程监控系统相结合,实现土壤墒情变化的实时监控。应用北斗星通技术,实现了对全市海洋渔船的远程实时监控。引进母猪群养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母猪常年性产仔、全进全出、小单元作业、全程无混群、育成出售的目标管理。建立“太仓田园”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和包括种植、养殖、林果等行业基地的13个远程视频监控点。建立了太仓市优质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田里香”收集APP,实现了农民、市民、农技员信息互联互通。加强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把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泵站运行等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2013年以来,还先后在浮桥、科教新城、沙溪等灌排区建设了一批具有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功能的节水灌溉泵站,既节省人力又节约水资源。

(六)涌现了一批科技兴农、富民、美村的典型

不少镇村通过科技创新引进新品种、新产业、新装备、新技术,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延伸农产品加工、销售,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农业增效、富民强村的显著效果。城厢镇新毛片区的东林、电站、万丰三个村,走科技兴农、富民的路子,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引进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领导舍得花精力,集体舍得花投入,已经形成联片的强农、富民、美村的示范样板区。沙溪镇半泾村依靠科技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培育推进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快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三年倍增目标,由三年前的中等收入村,一跃成为经济强村。2016年村级稳定收入超过1500万元。

二、有益启示

调查总结太仓市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给了我们以下几点深刻的启示: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摆上位置,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2010年以来,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市政府编制了《太仓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任务,确定相关项目,制定相应工作措施。并多次召开全市性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组织现场展示参观学习活动。市级财政给予农业科技创新全力支持,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经费落实到位。“十二五”期间全市研发性投入占GDP比重达2.35%,如将农业单独计算,比重将大大超过。据2015年财政预决算反映,本级财政年度转移农业投入达2.10亿元,其中80%以上用于农业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项目。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是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

一是从2011年起建立市镇两级100名农技员组成的农业技术指导员队伍,并每年分期分批安排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系统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对各个区镇的农技站长选送省级轮训,100名市级农技骨干送往农业院校深造、研修。招聘引进高学历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到目前已有4名农学博士、16名农业硕士充实到市、镇农技推广队伍。二是从2013年起,将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包括招收207名农业院校委培生在内。近几年共举办水稻育秧技术、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植保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机操作及驾驶员培训、农机维修与安全知识、科学养猪、水产养殖技术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各类技术培训101期,培训农民7117人次。

(三)因地制宜,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是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

太仓市实施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推进农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起步较早,尤其是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方向上,提倡以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营、土地股份合作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这就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是合作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合作农场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掌控,专业合作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具有一定优势。有了这个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也更容易争取到项目立项和上级配套资金。有了这个平台,也为农业科技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四)走“政产学研”结合路子,借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力量,是取得成效的重要动力所在

一是建立能力较强的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市拥有省级科技特派员204名,居苏州市之首。这支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本市农技人员组成的队伍,专业涵盖面广,业务水准高,工作能力强,成为推动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二是走“政产学研”结合路子,建立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如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省生物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与省农科院合作的金针菇菌种研发平台,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月季产业研究平台等。市科技局与上海化工研究院、苏州上研化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上海化工研究院江苏太仓科技横向转化基地协议,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合作模式。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涉农科技项目落实太仓。如城厢镇东林村与省农科院合作,农科院专家在村建立“田园工作室”。先后进行“稻麦规模生产农场低碳循环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鲜食玉米精深加工及秸秆循环利用试点”和列入国家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太仓稻麦全程机械化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太仓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尚显不足,调查反映“典型样板不少,水平也高,但面上差距较大,部分地区尚未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农业创新型企业数量还不多、规模不大。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创新思路,把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的驱动力。抓住那些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积极组织技术攻关。同时,要大力鼓励企业、合作社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企业、示范基地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和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反馈和改进,促进技术不断创新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让更多的企业成为国家、省、市级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

(二)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

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这是今后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当前,按照中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监管的要求,建议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技创新:一是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上下功夫;二是研究攻克在淘汰养殖业落后产能的情况下,养殖业清洁生产的新装备、新技术;三是研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装备;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机设备、基础设施配套的经济性、可行性研究,及其后续管理养护方面的路径创新。

(三)进一步强化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艰巨。其中以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最为迫切。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相对薄弱。存在人员专业素质老化、技术职称偏低、专业结构不全、梯次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要继续深化镇区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管理改革。建议市人社部门要改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办法,使之符合农业、农村实际需要,招进的应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在村级层面,除了刚招聘录用的96名定向委培生外,基本上没有专职的农技员,大多数由一名村主任兼任,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建议采取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办法加以完善。

农业人才队伍应该包括农业领导人才、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的能手等多个层次。当前,尤其要重视抓好一线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养,通过经营主体创新,建立一支稳定的农业从业人员队伍,逐步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因此,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建议改进培训工作,克服任务观点,防止“点人头,为了考核需要”,讲究实效性。市农技服务部门要针对太仓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对不同工种按照成熟的技术路线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规范,做成技术手册,以满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要求。建议各地高度重视农业院校委培生的后续使用和培养。防止他们过早偏移农业技术岗位,只当“村里工作人员”使用。

(四)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近几年全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了不小的财力物力,但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投入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政府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建议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时,要走多渠道、多种形式投资的路子,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体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多元投资结构。除了确保农业事业经费外,还要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各种基地建设的配套资金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展示活动专项经费,落实好各项农业技术改进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各种基地建设资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工补农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都要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为农业的持续发展积蓄后劲。对规模较大的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建议安排一定的专项贷款、贴息贷款、周转金以及部分无偿启动资金。

(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目前,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体制机制不适应的现象,用人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大胆创新、创业。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作者单位:太仓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笔中“黑科技”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