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征
摘要: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采用形符和声符互相配合,能兼示音义。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声符字和形声字的语音二者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加之汉字形体变化等因素,致使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准确度较低、表音功能弱化甚至丧失。
关键词:形声字;声符;表音
作为汉字的主要结构形式,形声字采用形符和声符互相配合,互相限定,能兼示音义,具有很强的区别性。形声字是汉字构形体系中的最优结构,由于这种构字方式灵活,能产性强,使汉字能够以有限的构件无穷尽地进行组合,从而得以完善地记录汉语。形声字声符表音能力的弱化通常表现为同从一个声符的形声字往往有多种读音。如:周——凋雕调惆绸稠,中——衷肿仲种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黄侃曾言:“形声不明,则文字之学不明。然则形声一书,非以音韵解而决之,不足以索其隐也。今人不识字者,辄读其半,而不知形声之得音皆以其半,而其半适所以代其全也。然则不知形声之道而读半字非也,知形声之道而读半字可也。”[1]形声字与声符的读音是否保持一致主要看声符字和形声字的语音演变轨迹是否同步平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声符字和形声字的语音二者不可能始终保持一种平行关系,因而它们的读音就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概括起来有四种情况。
一是声符字与形声字最初同音,在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平行发展,声符始终可以提示形声字的读音。如从“皇”得声的“徨惶湟隍遑煌蝗篁”,上古音同属匣纽阳部,古音相同,今音完全相同;从“卢”得声的“庐炉芦垆栌胪舻颅鲈轳鸬”,上古音同属来纽鱼部,今音完全相同。《说文解字》中所列形声字有的声符之音与字音声韵全同,如“攻,从攴工声”、“碑,从石卑声”。这类声符由于和形声字的语音演变始终保持同步平行发展,声符字自古至今都能准确地提示形声字的读音。还有些声符和形声字音稍有差别,但总体来说还是能够提示形声字读音的。如从“工”得声的“攻江贡红巩讧虹空功”等字、从“同”得声的“桐恫铜筒峒侗茼洞胴垌”等字、从“其”得声的“祺期旗欺棋萁琪淇麒綦基箕”等字。这些声符与形声字之间的音或完全相同,或声母有别,或声调有别,或韵母有别;但总的来说声符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形声字的读音。
二是在造形声字时,有用音近的字充当声符的情况。一方面,对声符的选用,既要避免生僻字,又要回避形体繁复之字,在选择声符时,有时在未得适宜同音字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在语音条件上放宽一点,用语音相近的字来充当声符,这就造成了形声字与声符字读音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要做到声符的声、韵、调与全字的声、韵、调完全一致,在技术角度上是高难度的,因此实际造字时往往是三要素声、韵、调全同的组合较少,大多是声、韵、调两项同或某项同即可。如《说文解字》中所列形声字有与声符之声韵不同者:“龐,从广龍声”,“龍”与“龐”同韵不同声;“玭,从玉比声”,“比”与“玭”古声虽同纽,古韵却不同部。近代以来,为科技术语等新词造字也多采用形声之法,如“羊”和“氧”是声、韵同,调异;“内”与“钠”声、调同,韵不同等等。可见,有些形声字的声符自始就不是与字音完全一致的,其表音功能自必受到影响而不能充分发挥。
三是声符字与形声字最初音同或音近,由于古今语音的发展演变,声符字与形声字的语音发展不平行,声符字的语音变得不能准确提示形声字的读音。语音在语言各要素中变化最快,其历史演变速度往往比文字本身形体的演变要快得多,直接结果是造成形和音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使文字不能很好地记录语音。上古汉语语音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在声韵调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有的变化符合语音演变规律,也有一些不规则的变化。
先看声母的变化。根据清代学者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著名结论,在上古声母系统中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泥”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如以“等”作为声符的字,原念舌尖中音,后来分化为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两种。念舌尖中音deng的如“蹬瞪燈”,念舌尖后音cheng的如“澄橙”,念舌尖后音zheng的如“證”,这样声符“登”在念舌尖后音的形声字里就不能起表音作用。再如以“寺”为声符的形声字有读舌上音的如“时诗侍峙”,有读舌头音的如“特等待”;“占沾”读舌上音,“店玷”读舌头音;“詹瞻赡”读舌上音,“澹膽擔”读舌头音等等。
韵母变化情况同样很复杂。上古的等、摄,在中古时期发生了大量不规则变化,到了现代又有许多不规则变化。如“夬”上古音属见纽月部,“决”属见纽月部,“袂”属明纽月部,同在月部,韵母相同,上古音近;到中古“夬”属见母夬韵,“决”属见母屑韵,“袂”属明母祭韵。再如以“也”为声符的形声字,上古均属“歌部”,到中古变成了“果摄”和“假摄”,这样以“也”为声符的形声字事实上已不能从“也”来读音了。
还有声调的变化,一般规律为“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但因声调变化与声、韵变化交织在一起,情况复杂,例外也非常多。例如以“敫”为声符的形声字“缴、激、邀”,由于声、韵、调的共同作用,分别演变为上声、阴平;以“合”为声符的形声字“鸽、盒、恰”分别演变为阴平、阳平、去声等等。
四是声符字与形声字最初同音,由于古今字体演变、讹变和偏旁混用等原因,有的声符的表音功能消失了。规范化和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趋势,但在此进程中却可能会使大量形声字声符表音度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表音作用。汉字历史形体演变经历了古文字与今文字阶段,从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每次形体变迁都导致大量形声字整体字形或声符字形趋于简化。《说文解字》中就小篆形体分析出的一些形声字从现在的楷书字形看已无形声字特征。例如布从巾父声,年从禾千声,在从土才声。这些字的声旁现在都变成了部件,形声特征消失。尤其是简化,有些字的繁体形式声符可以提示读音,简化后的声符不再能提示读音。现代人为形声结构的简化汉字所选择的声符,并不一定跟字完全同音。如“燈”的读音本来与“登”相同,简化以后用“丁”来替换,“灯”与“丁”读音不同;再如,際一际,壩一坝,櫃一柜,層一层,頭一头,这些简化字已不能凭简化后的声符推读整字读音,此类字在常用字的简化字里就占了一定比例,无疑也大大削弱了形声字声符的表音作用。“歡權勸觀戲鄧漢難艱僅雞樹”,简化后写成“欢权劝观戏邓汉难艰仅鸡树”,原来的声符变成“又”就不具有示音功能。这其间不仅出现声符与形声字读音有异的情况,而且还出现了原先表音的声符变成纯粹记号的,例如“雞”本以“奚”为声符,简化以后写成“鸡”,“又”不具有表音功能,仅为记号;“鄧”以“登”为声符,后简化为“邓”,亦如是。另外,还有“省声”的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比例不少,有把字形繁复或占面积太大的声旁省去部分,如疫从疒役省声,産从生彦省声,姗从女删省声;也有省去声旁的一部分,空出的位置用来安置形旁,如夜从夕亦省声;徽从系微省声。形声造字之初大量使用省声无法避免并加促了声符表音准确度的弱化。
综上,形声字的声符由于语音的演变而减弱或丧失了表音功能,加之汉字形体变化等因素,都不利于声符示音。但就汉字来说,它具有拼音文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即形声兼顾的特点。汉字以形体表义,它的读音以区别字义为标准。形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字义,也可以帮助限定字的读音。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意音文字,这一性质正是由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相互支持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黄侃述,黄焯.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裘锡圭.文字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88.
[3]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