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萍
摘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作者马克·吐温透过白人孩子哈克贝利·芬的孩童视角,描写了其在帮助黑人奴隶吉木逃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小说不仅对哈克和吉木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冒险旅程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透露了吐温对虚伪的文明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其对淳朴的自由生活的崇尚。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的分析来探讨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人物塑造;主题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幽默作家,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吐温以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而闻名于世。该小说又被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高度评价为“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4](P430)由此可见,吐温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和他的黑人朋友吉木的冒险旅程。他们乘着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以寻求自由。在这途中,哈克遇到了许多挫折,并从中感悟到了很多生活哲理,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在体会到了文明的虚伪后,哈克不仅自己选择了通往自由的道路,还在一番思想斗争后,冒险帮助吉木重获自由。这就引出了小说的主题:批判“文明”、追逐自由。本文试图通过人物塑造来分析作品的主题。
在小说中,吐温笔下的角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达格斯寡妇以及爸爸这种文明社会下的产物;另一类则是像哈克和吉木这样向往自由、但却被文明社会排挤的流浪者。
小说一开始,哈克就评论到“我从来没见过一句瞎话都不说的人……不过波蕾姨妈和那位寡妇……却都是例外。”[3](P1)由此,我们会对达格斯寡妇和波蕾姨妈留下一个积极、正面的印象。接下来,哈克又提到“达格斯寡妇收我做她的干儿子,说是要教我怎样做人”,这更加确立了达格斯寡妇好心肠的正面形象。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会慢慢发现,达格斯寡妇这个看似崇高正义的人物却无时无刻不在无形地遏制着哈克的勃勃生气,让哈克觉得“整天呆在家里,实在叫人受不了,因为那个寡妇的举止动作,总是那么正经、那么规矩,简直可怕!” [3](P1)她试图“按照圣彼得堡文明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把哈克培养成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又听话又体面的好孩子” [6](P74),结果致使哈克选择离开,踏上寻找自由的道路。与达格斯寡妇一样,波蕾姨妈虽然也对哈克百般疼爱,但却仍想要用“文明”的教条来改造哈克,最终同样让哈克毅然决定离去。达格斯寡妇和波蕾姨妈所代表的是文明社会僵化刻板的一面。她们原本正义高尚,却因时刻恪守文明社会授予她们的各种条条框框而与自由背离,让哈克排斥。与这两位类似的还有新上任的审判官。他代表了文明社会的天真幼稚。本着“非到万不得已,决不干涉人家的家务,拆散人家的骨肉”[3](P27)的良好初衷,怀着能够让爸爸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美好愿望,这位正义的审判官却将好不容易脱离火海的哈克再次投陷到悲惨的生活中去。他不了解爸爸的“底细”,却固执地幻想着有能力感化“这个老头子”。[3](P27)
达格斯寡妇、波蕾姨妈以及审判官这三位看似正面的人物形象实则都是文明社会下的产物。通过对他们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文明社会表象下的呆板与无知。即使是像这三位一样本性善良淳朴的好心人,在这种社会的教化下,也会无意识地变为扼杀天性纯真的孩子思想的刽子手和协助暴躁的醉汉逍遥法外的帮凶。他们的种种言行都透露出文明社会荒谬、虚伪的本质。而这一点还可通过对甘洁佛一家的分析得到进一步证实。
甘洁佛一家是一户出身显贵的大户人家,他们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文明社会的种种准则。他们“没有半点轻浮气……对人和气之至” [3](P130)。在哈克与吉木失散期间,甘洁佛一家好心地收留了哈克,并细心地照顾他,让哈克对这家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认为甘洁佛是一家愉快、高贵的人家。但事实却证明,这户表面和善友好的家庭却成天过着腥风血雨的生活。他们与同为贵族的邻居雪富生家族有着不共戴天的世仇。两个家族之间时常正面交火,上至一家之主、下至无邪顽童都会卷入战争中间。枪林弹雨的生活造成双方死伤不断,而究其交战原因,却是因为一场“说不清”的“打对头”[3](P133)。就在哈克离开之前,他的同龄朋友、甘洁佛家的小儿子叭克倒在了冰冷的血泊中。这又显示了文明社会的另一个典型事例,反映了其“文明”幌子下的虚伪与荒诞:甘洁佛上校这位“彻头彻尾的绅士”[3](P130)却会盲目地沿袭一场连起因都已不清楚的家族战争;在饱尝接连失去几个儿子的痛楚后,甘洁佛上校却仍旧鼓励小儿子浴血奋战。这样一户处于上层社会的家庭的“文明”行为实则野蛮凶残,连处于社会底层的哈克看了都感到费解。
上述这些人物虽然显露出了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但却多少体现了其正义、和善的一面。而文明社会中真正黑暗的势力却在爸爸、公爵和皇帝这三个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爸爸是哈克生活中唯一的父亲形象,然而他却完全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他在哈克的人生道路上进进出出,来去自如:当自幼无母的哈克亟需来自父亲的关怀时,爸爸非但没有给予应有的父爱、而是丢下哈克离去;而当哈克获得意外之财时,爸爸却回到哈克身边、摆出父亲的姿态来接管哈克的财产。他既是一个酒鬼,可以在醉酒后随性犯下任何罪行;他还是一个恶棍,可以对年幼的儿子随意折磨施虐。如果说,爸爸体现的是文明社会的残暴不仁;那么,公爵和皇帝这两个人则体现了文明社会的贪婪与欺诈。从哈克和吉木遇上这两个人的那一刻起,他们原本自由平静的生活就逆转直下。公爵和皇帝不仅四处对人行骗,甚至对一路同行的吉木也惨下毒手,将其以逃亡奴隶的身份变卖。此后,他俩还试图哄骗几个善良无知的少女,想要掠夺其唯一的家产,在其因失去亲人而留下的伤口上撒盐。就是这样三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凭着其白人的身份以及文明社会赐予白人的权利,依然能够凌驾于像吉木这样生性善良的黑人之上,能对其肆意咒骂及处置。这足以体现出文明社会表象下的虚伪。也正是在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这样的虚伪后,哈克毅然决定与文明社会分道扬镳,彻底走上寻求自由的道路。
小说中,哈克表现出的是一个自由的形象。从小生长在大河边上的他格外亲近自然,分外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由、惬意。哈克虽来自白人社会,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位置。加之有一个不务正业、不顾家庭的父亲,哈克时常过着四处漂泊、无家可归的生活,更别提接受任何礼教了。虽然后来被达格斯寡妇收养,但哈克早已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对文明社会中的各种礼仪规范都感到排斥,不愿接受教化,而这是与文明社会的制度相违背的。所以,当一向追求自由的哈克与充满各种羁绊的文明社会相碰撞时,自然会引发许多冲突。这种冲突在第一章中就通过达格斯寡妇的各种努力显现了出来。她试图强迫哈克穿新衣服、做祷告、学圣经等等,还禁止哈克养成吸烟、说脏话之类不文明的习惯。然而,自幼毫无“章法”的哈克当然不会服服帖帖、循规蹈矩。他经常逃学,跟汤姆一起玩强盗冒险游戏。通过这样一些小小的反叛,哈克希望从中找回自由生活的乐趣。他所寻求的是一种最简单的生活状态,梦想的是一种最纯真的自由快乐。
和哈克一样,吉木也热爱自然、憧憬自由的生活。并且,由于身为黑奴而长期听命于人的缘故,吉木甚至比哈克更加渴望自由。因此,当两人在逃跑途中相遇时,很快就成了超越种族歧视、跨越文化差异的团队。他们乘着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追寻着自由的生活。然而,他们所崇尚的这种自由却与河流沿岸社会现存的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岸社会看重的是规范、章程以及奴隶制。那是一个既无情又荒谬的社会,是与哈克、吉木针锋相对的社会。在那个自称为“文明”的社会里,到处蔓延着人类社会的各种黑暗:人欺人、人抢人、人虐人、人杀人。它所教授的所有教条似乎都与其现实意义相违背:文明社会要求哈克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多少次的经历告诉哈克,唯有撒谎才能为其谋到出路。文明社会倡导要做知书达理的体面人,而多少次的际遇让哈克发现许多仪表端庄的人做的却是最不体面的事。事实证明,哪怕像甘洁佛上校和审判官这样两位备受敬重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也只是伪善和伪正义。除此之外,文明社会还灌输给哈克邪恶的奴隶制度,告诫哈克遵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让哈克在面临是否解救吉木、帮他重获自由这个考验人性的问题时,一度矛盾挣扎、踌躇不前,因为这是与文明社会的教条相违背的。受“文明”的影响,哈克一直有着“黑人生来贫贱”、“与黑奴为友是不道德的”的思想。然而,在与吉木漂泊为伴期间,哈克打破了之前对黑奴的种种曲解,因为他从吉木身上看到了人性最善良、淳朴的一面。与此同时,哈克也看清了文明社会丑陋、虚伪的真面目——明明逼迫吉木妻离子散,却还要以逃跑的罪名将吉木收监。这使哈克选择彻底与“文明”决裂,带领吉木走上寻求自由的旅程。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被称为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小说通过独具匠心的人物塑造揭露了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讽刺了当时社会虚伪的“文明”;通过对哈克和吉木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冒险旅程的精彩描写,歌颂了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了人人都享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从而透露出作者本人对虚伪的文明社会的批判以及其对淳朴的自由生活的崇尚和向往。
参考文献:
[1] Butrym, Alexander J. Mark Twains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nd Other Works. New York: Barnes & Noble, Inc.,1998.
[2]Twain,Mar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Eng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66.
[3]马克·吐温.张万里译.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钱青.美国文学名著精选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克劳迪娅·德斯特·约翰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王迪生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人物和主题”[J].西北大学学报(学哲社会科学版),1987(4):73–79.
[7]刘洪宇著.“游走天地任逍遥——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人公哈克的形象”[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