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国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9年在河北省普通高中掀起了高潮,在这次彻底的课程改革和调整中,高中政治课程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46-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2009年入秋以来,河北省普通高中也正式进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是一次空前、彻底的课程调整和改革。我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也积极参加到新课程改革中,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出来与同行交流。
1.要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样,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就会得以体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坚定的信念、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通过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走在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新课改的成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为了落实新课标,应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只有提高业务能力,才能应对新挑战。新教材以生活为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学内容应该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与所选教材;要求教师要有对动态教学资料的敏感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锻炼出多样化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要有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有合作教学的意识与能力;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工具。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与钻研教学业务,进行自我磨砺,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不断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因材施教,适应学生学习差异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政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网上出现的虚假和黄色信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学业和身体健康),应该如何治理?这个问题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总结归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治理的办法可以有多种,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认识并找出治理的办法的: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谈谈上网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上网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既然互联网有两方面的影响,那么对它的处理就不能简单化,不能因噎废食。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讨论治理互联网弊病的办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分析能力较强,所提的办法合理实用,层次性好;有的学生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如何治理,答案简单、片面。对于学生的种种认识,我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归纳让学生懂得处理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即:硬的和软的方法,也就是法、德结合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由单纯的讲解式教学方法走出来,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不是"新"就好用,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性能否得到尊重和发挥成为区分新旧课堂的标志之一。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由长期的"灌输式"到突然的"探究式",学生往往很难一下子接受,所以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就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要围绕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编写学案,对教材进行科学取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出学习重点,明确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发挥引导学生"课前参与、课上探究、课后延伸"的功能。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增加课堂容量,为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总之,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我们应该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新课改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的新理念、新思想,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适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新课改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