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月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02-03
在高中物理学习阶段,面对茫茫“题海”中千“题”百怪、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的难题,不少人也许会产生顿挫之感。仅就运动学模块而言,这类问题也随处可见。不过,一旦熟练掌握并能够巧用v-t图像,其中的一些问题将会柳暗花明、迎刃而解,似乎算不上什么难题。
一、用v-t图像求解最大速度
例1. 一辆从车站始发的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走了12s时,司机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m,求:(1)汽车的最大速度是多少?(2)开始减速前,该车已经走过了多少路程?
此题只告诉了匀加速、匀减速的时间及最大的位移,但并没有告知加速度的具体情况,显然不能用Vt=Vo+at来简单求证。但是,既然提供了“由车站始发”“匀加速”“匀减速”及最终“停车” 的“时间”“位移”等条件,我们就可以通过v-t图像来加以解决,即:该汽车从“0”速度开始,在匀加速至12s时,达到其最大速度(Vm),然后作匀减速运动,至第20s时,其速度减至最低速度(0),而其速度变化图像与t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S),则是该车行进的距离(X),该三角形的顶点(h)即为该车的最大速度(Vm)。据此,绘出v-t图如下:
这样,就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求得:该汽车的最大速度达到每秒5米,减速之时已经行驶了30米。
二、通过v-t图像比较时间长短
例2. 如图2所示,ABC和DE是两个高度相等的光滑斜面,ABC由倾角不同的两部分组成,且AB+BC=DE,两个相同的小球a、b分别从A点和D点沿两斜面由静止同时滑下,不计转折处的能量损失,则滑到底部的先后次序是( )。
A.a球先到 B.b球先到
C.两球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判断此题,切不可凭感觉用事。从题中所给的条件可知,两球质量相等,所处高度也相等,由此可直接得出的第一个推论是:两球的重力势能相等。而既然两球的重力势能相等,那么,按照机械能守恒定律,两球在滑到底部时,所做功相等,各自的动能也相等。于两球质量相同,所以,可以得到的第二个推论是:两球在滑动到底部时的末速度(Vt)也就相等。另外,既然AB+BC=DE,所以,两球在下滑过程中的位移相同。当然,两球都是从静止状态释放的,所以,各自的初速度均为Vo=0。明确了以上几点,就可以画出两球运动的如下v-t图像:
此v-t图像根据题意(大致)表明,一开始(即AB段时),a球的加速度(即直线斜率)大于b,但到后来(即BC段时),其加速度(直线斜率)小于b;同时,既然根据题意,AB+BC=DE,那么,图像oat1所围的面积要和obt2所围的面积相等。从满足这两个条件的v-t图像中不难直观看出,a球下降所用的时间(t1)必然要比b球所用的时间(t2)短,故,答案为A,a球先到。
三、运用v-t图像判断运动方式
例3.由甲地从静止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的一辆汽车,先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2做匀减速运动,中间可能有一段匀速运动过程,也可能没有匀速运动过程,到乙地恰好停下。已知甲、乙两地相距为s。试问:要使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最短,汽车应做怎样的运动?
此题提供的信息要点有二:1.不论汽车采用什么样的运动方式,甲乙两地的距离是个定值,即汽车的位移为S;2.汽车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均为0,而且不论采用什么运动方式,其最初和最后两段距离的运动方式均有加速度,只不过最初为匀加速(a1),最后为匀减速(a2),两者也不变。因此,可以直接按照满足此条件的如下v-t图像对各种运动方式进行比较,看哪一种运动方式所用时间最短。时间最短者即为应当采用的运动方式。
如图4所示,设OABC所围成的图像表示甲乙两地的距离S,根据题意,不论是采用先加速接着马上减速的运动方式(如OA1线段与A1C1线段所示运动轨迹),还是先加速,然后匀速,接着再减速的运动方式(如OA2、A2B2与B2C2线段所示运动轨迹),△OA1C1的面积、梯形OA2B2C2 的面积,必须与梯形OABC的面积相等,而且,既然各种运动方式最初的加速度(a1)和最后的加速度(a2)均保持不变,这就意味着A1C1线段、B2C2线段均与BC线段保持平衡(斜率不变)。由此可以直观的看出,采用“先加速接着马上减速”的运动方式所用时间(t1)比先“加速然后匀速接着再减速”的运动方式所用时间(t2)要短,应当采用前者。
四、借助v-t图像计算上升高度
例4. 一质量为m = 40kg的小孩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t=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到6s内,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如图5所示。
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解答此题,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小孩的重力mg=400=400N;当其乘坐电梯上升时,如果电梯的上升是匀速的,体重计的示数就保持不变,应为400N。但当电梯加速时,由于超重,体重计的示数会显示高于400N,相反,当减速时,体重计的示数则会显示低于400N,而且,只要是进行匀加速或匀减速,该增加或减少的数值也会保持恒定。据此观察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图可知,第一,在最初的2s内,电梯是由静止开始进行匀加速上升的(示数计读数高于400N而且恒定);第二,在随后的第2至第5s内,电梯是匀速上升的(示数读数等于400N);第三,在最后1s内(第6秒内),电梯开始进行匀减速(上升)直到停止(即电梯上升的最高点)。
问题是,电梯及小孩上升的加速度(a1)、匀速上升的速度(vt)以及匀减速时的加速度(a2)究竟是多少呢?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合=ma1,即,440-400=401,由此得知,电梯匀加速上升的加速度a1=1m/s2。同理,电梯匀减速上升时,320-400=40€譨2,故,匀减速上升时的加速度a2= -2m/s2。根据Vt=Vo+at可知,在电梯上升的第2至第5s内,其匀速上升的速度(即第2s末的速度)Vt=0+(1)=2m/s。
将上述结论转换为电梯及小孩的v-t运动图像,则有下图6:
五、小结
综上可见,用v-t图像求解运动学模块的有关问题,有时可以简化解题的过程,化繁为简,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的特点。其实质是把复杂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关系转化为几何关系,核心是通过速度图线与时间t轴围成的面积来加以比较、计算或分析。因此,运用这一方法,首先应当认真审题,切不可遗漏条件。除了要注意把握题目明确给定的条件(如时间、质量、位移、长度,初速度、末速度状态)外,还要仔细发掘题目中隐含的问题。比如,例4中的加速度a1、a2及匀速上升的速度,例2中a、b两球的末速度等。其次,在将物理量转化为V-t图像时,必须时刻牢记,该图像围成的几何面积实际上表示的只是运动学上的位移或者距离,必须对几何学中的基本公式、定理(如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等)熟烂于胸。再次,在v-t图转化中,尤其要注意速度线段的曲与直、倾斜度、等高线、起始点。只有匀速或匀加速运动才能转化为直线,只有在具有加速度的运动中,该直线才有斜率,而且加速度越大,斜率越大。而v-t图像中的等高线,则意味着速度相等,当然,速度线段与t轴相交的地方,也意味着速度相等(0)。最后,v-t图像的运用和物理学的相关内容紧密相关,如果物理学的基础不扎实,就势必严重影响到v-t图像法在运动学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比如,如果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理认识模糊,就不可能对例2问题进行v-t图的准确转化;如果对牛顿第二定律没有真正领会,就不可能对例4问题的加速度用精准的斜线进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