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翼,刘 寅,宁高倩
周敦颐原始反终的安身立命观
罗成翼1, 2,刘 寅2,宁高倩2
(1.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2.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在周敦颐看来,太极动静生阴阳,阴阳交合生五行,在阴阳、五行二气交感之下万物化生,推本溯源,无极是根本。正是遵循儒家思想,返回本源,周子提出“主静立人极”的修养论,认为保持天道和人道的通达,人才能身安,万物才会生生不息。周敦颐的原始反终思想,不仅给世人指明了乐境,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现代安身立命观。
无极;修养;乐境;安身立命
“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不仅是世道轮回的规律,也是释道中八苦的第一类。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世人尊称“周子”,他在《太极图说》的结尾部分引用了《周易》的记载:“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1]有人说这是他为自己的宇宙生成论和人生修养论所做的一个总结,试图通过宇宙生成演变规律,展现他的生死哲学。笔者综合“濂学”思想,认为周子的思想主线可用“原始、反终”二词概括,但究其目的,在于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所谓“原始”,即推本溯源,这是周敦颐的第一条思想主线——“无极而生太极”的宇宙生成论。这里的宇宙生成论就是关于世间万物的起源、变化以及世界结构的理解。所以,在《太极图说》中既揭示了万事万物生成的原因,又展示了宇宙本源及其生成发展的过程。
“无极而生太极”此句出自九江周敦颐故家传本。何为“无极”?即无形、无状、无名、无限。它最早见于《老子》,是道的别名;《明度无极经》中用无极表明世界的虚寂空无的本质;到《道藏》中,无极则是指真如、大道,有本体、本源的含义了。依据《太极图说》全文理解,“本体、本源”的解释最接近周敦颐所表达的含义。
先秦时期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解分为三种,分别是道论、太极论和气论。其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生成的本源。其二,《周易·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3]将太极看作宇宙生成的根源。其三,《管子》把道家学说唯物化,提出“精气化生万物说”。周敦颐“无极而生太极”的宇宙生成论其实是融合儒释道的思想,揭示万物生成、变化、发展的规律。
古代五行图中,按顺序,水的连线应绕土而过与木相连。鉴于五行图的准确性,笔者采用了流传较广的朱熹改定的周氏太极图[4](如下图1所示)对濂溪先生的太极图作出阐述,从上至下分为五层:
第一层表示太极。何为“太极”?它最早见于《庄子》,指空间的最高极限,后又见于《周易·系辞》,“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5]依据整体图示可知,周子认为“无极”是元气,世间万物皆是气感变化的产物。
第二层黑白三轮图,中间的小圆是本体,左边为阳动,右边为阴静,阴阳由太极动静而生。何为“阴阳”?《周易》中讲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6]周敦颐采用了这里阴阳的基本含义,认为阴阳是气,代表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力量。
图1 朱熹改定的周氏太极图
第三层是五行图。何为“五行”?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相交构成万事万物。“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周子将五行看作是气,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排列,生出春夏秋冬。
第四五层可联合起来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前一句出自《周易》,指阳气凝聚成男,阴气凝聚成女。周敦颐基本采用了这层意思,解释人类形成的原理,万物皆是二气交感而生,并且变化无穷。
总的来说,周敦颐认为无极是空间上的本源、时间上的过程。在空间上,它是万事万物生成显示的场所;在时间上,它是万事万物展开的过程。这个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无穷无尽,本源是无极的,过程也是无极的。在此条件下,宇宙的生成就是一个以太极为起点,经历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动态过程。[7]
所谓“反终”,即返回本源,天人合一,这是周敦颐思想的第二条主线——“主静立人极”的修养论。周子遵循儒家思想,讲“太极”本体,最终将它落实到“立人极”上。
涉及人,周敦颐认为,与五行相对应,人也具有五性,即刚、柔、善、恶、中。“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周子用五性来解释善恶来源,认为善恶是阴阳五行之气相感的产物,“中”作为五性之首,是天下通达的道,在其他四性之间需要通过“中性”来调节,使它们发挥各自作用,达到理想状态。而在《中庸》里,“中”为德,诚为成德之道,因此中性又可称为诚性。[8]从诚的界定来看,它是实现万物通达的状态和过程,当然也可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诚境”。那么,如何达到呢?周敦颐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9]就是说顺应“乾道”之自然,诚可以先天就有,也可以后天修得,是天道和人性的本质结合,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所谓主静就是立人极,主静作为反终中重要的修养论,自然与原始相联系,可将它理解为万物演化过程中的必然,是人生的必然,是天命不可违;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人修行修养的方向。因此,在这种程度上,人必然要与无极、太极甚至万事万物相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周子认为“无欲故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无欲”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没有人的自然欲望或者欲求,而是指没有与人所生活的天地以及社会环境相背离或者与圣人之道相背离的妄念和妄行。因为,这会阻碍人的灵性,使人痴迷于外物而丧失人的根本方向。周敦颐认为,要实现天人合一,就必须要做到无欲,然后依靠自身灵性的指引,保持内心,达到诚境。
那么,如何做到“无欲”呢?周敦颐认为做到“无欲”首先要除欲,即正心或养心。周子的“三希真修”与佛教的“三皈大戒”以及道教的“三炼实功”并举,宋明以来一直被世人尊为儒家学子修身养性的法宝。
养心而趋善避恶,人心的修养分为士、贤、圣三个阶段。一切致力于求学求道的人都是修养第一阶段的士,“诚立,贤也;明通,圣也”。说到底,无欲的终极目标还是圣人之道,圣人区别于大众最主要的标志是内在境界。周子教人“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他所说的“孔颜乐处”就是一种与“诚”、“主静”完全融为一体的思想境界。某种程度上,真正理解和做到孔颜乐处,就是实现人的无欲。
濂溪先生的“孔颜乐处”,给世人指明乐境,启示世人保持一种空明的心态,解决一个普适性的人生问题——“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消除人心上的隐患?”从内容上看,“孔颜乐处”分为富贵之乐、处一为乐、参同之乐。首先,关于富贵之乐,旨在对生活乐趣进行反思,对富贵贫贱重新思考。众人皆以富贵荣华为乐,唯有孔子和颜子身处贫贱,不为钱财忧愁,反倒十分快乐。在周敦颐看来,“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孔颜乐在不以钱财为真正的富贵,而追求超脱金钱存在的道充,这里的道充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君子的修养就在于即使生活困苦万分,也依然能安贫乐道,找到自己的归属,做到豁达洒脱、从容不迫。其次,关于处一为乐,旨在消解富贵贫贱之分。这是在认清什么是真正的富贵的基础上,讲究对人的平等,将人性的身外物化解为一,不作区分,达到不患得患失的心态,不惧万物,安然生活。最后,关于参同之乐,旨在追求生活的达观境界。体会参与天地之道的乐趣,不以个人的私心干预天地之道,不矫揉造作,对生活的成败荣辱进退自如,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三种乐就是孔颜所追求的乐,也是一种人心修养的递升层级,从富贵之乐到参同之乐就是人愈发接近“无欲”、接近“主静”、接近“诚”的改变。只有人们通过自身各种努力逐步达到孔颜乐处的境界,才能完成周敦颐所主张“立人极”的修养论。
讲原始,旨在教育人们在宇宙生成演变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也叫安身;讲反终,旨在启示人们以“诚”为本元穷其一生追求,这又叫立命。结合时代特色,笔者所讲的安身立命观就是周敦颐两条思想主线的现代升华。
关于“原始”的回答,解决了人的起源和责任问题。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理由,人作为一种有思维的生物,必定在生死期间追寻本源。周敦颐通过“无极生太极”的宇宙生成演化过程,解释人的起源问题,也就是解决了人迷茫的最初点。只有人了解了自己的起源和归宿,才能解决人“为何安身”以及“何处安身”的问题。于是,人就会深入一层思考安身后的责任是什么,周子的“原始”也回答了人为什么修养,这就是责任问题。人在宇宙间同万事万物都发生着联系,并因此生出人的五性。而五性也是善恶的根源,人会因此痛苦、烦恼,继而改变人由生至死的生活轨迹、祸福吉凶。人在其中生存发展,生活状况不尽相同,一帆风顺、坎坷曲折、社会失序、人心失衡甚至是生灵涂炭,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只有遵循宇宙气感交合的规律,保持人道与天道的本质联系,至通达境界,万物才会生生不息,社会才会和谐。宇宙无极,人应运而生,这个生成的过程,还在循环往复,人无法改变天道,只能将天道视作人道的参照物,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从而体现人生意义。
关于“反终”的回答,解决了如何修养人心、得道成圣的问题。人通过修身养性,明白自己的追求,才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才能解决“如何立命”的问题。在周敦颐的反终思想中,以“诚”为境、以“无欲”为基本要求、以“孔颜乐处”的三个层次为完善途径,只要人们通过不断修养立志,严格要求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就可以实现天人通达的境界。事实上,人们按照濂溪先生的修养论修行最终是否达到了“诚”境,这一结果无从查证。毫无疑问的是,人们在反终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必定会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反终”和“立命”之间不可忽视的相互关系。周敦颐的“原始反终”思想,从内容上看,是安身立命观的基本概括;从影响上看,将“无极”本体落到“立人极”上,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就是为了肯定现实社会生活秩序,教化人们在原有生活秩序下,通过自身改变,一方面追求个人的“圣人化”目标,另一方面促使天人和谐,万物生生不息。这样的安身立命观,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启示着人们,概括为“和谐”、“乐境”二词最恰当不过了。
“和谐”展示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和谐,二是内心和谐。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人虽相较世界来说很渺小,但不代表渺小的人为行动不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了解人的起源,体会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大气、云层、森林、飞禽、走兽,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论从前、现在还是以后都与人息息相关。而动物灭绝、大气污染、环境破坏正是在警示人们,这种生生不息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人类曾源于和谐,如今也需要为归于和谐作出努力,这就是世界和谐。人有五性,刚柔善恶中,受五性支配,人表露出不同的人性,在不同人性下会有各自不同的追求,人无法一帆风顺就必定要承受各色各样的烦恼和痛苦,越是被外物牵绊,苦恼越是长久相伴。追根溯源,人如何而来便会如何而去,厘清万事万物的联系,放下执念。坦诚待人、公允处事、不贪强权、不谋私利,人的尊贵与世间浮华无关,这就是内心和谐。
“乐境”,顾名思义,快乐的境地。在濂溪先生“富贵之乐”、“处一为乐”、“参同之乐”的启发下,现代社会人更需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撇开物质充裕的短暂满足感,快乐是一种身心愉悦的幸福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弄虚作假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现象背后,无论是获利者还是受害者都饱受折磨,获利者受道德谴责,受害者遭身心摧残,没有人是真正的快乐。与古代不同,现代首先要定义的不是富贵,而是价值。人类经过积淀,精神文明极大提升,现代社会人更需要一个穷其一生追求的“乐境”,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设立阶段目标,逐一实现。尽管生活快节奏,也要慢下来思考——“你的乐境是什么”。
安身立命,是一个身体和心灵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整体扎根于人的生命之中,安身是立命的外现,它指的是一个人生活需求的基本保障;立命是安身的内在寄托,它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依归和追求。然而,安身立命于现代人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德性、责任和意义的追求之上。
第一,立于德性,是对个人道德修养与内在人格世界的开拓。周子讲究通过宇宙无极认识人的起源,从而学会修身养性至通达境界。对现代社会来说,德性一方面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即人际交往中要坦诚相待、乐于助人,建立一种充满信任、关怀、温暖之情的和谐关系;日常生活中要有自律自省的意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分清事情轻重缓急,发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社会工作中,要千方百计想出办法解决困难,要忍得住,挺过去,不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要拿出坚韧不屈的毅力,遇事发挥百折不屈的精神。德性另一方面要开拓个人内在人格——即做好明确定位,挖掘最真实的自己。尊重每个人的人格特性,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扬长避短,发挥个性。只有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立于内在的人格,也立于德性。
第二,立于国家,是对现实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当一个人已经实现了个人的修身养性和明确定位,接下来就是进入社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否,往往也直接与为国为家的贡献相关。今天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作为长辈要兼顾家庭,作为老师要教书育人;在工作学习中,作为学生要刻苦努力,作为职员要踏实肯干,作为主管要令行禁止,作为老板要大局至上;在人际交往中,作为普通过客要文明礼貌,作为真心朋友要互帮互助,作为竞争者要公平公正。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同角色定位、展示不同阶段的自我形象、承担不同时期社会责任的人,才能真正立于社会、立于民族、立于国家。
第三,立于天地,是对生命超越意义的追寻和探索。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地之道,自然也将回归于天地之道,人仅是天地间的渺小存在,不足以改变大局,所以更要追寻存在的意义。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超脱现实的价值,碌碌无为的平凡或是穷其一生又求而不得的理想都显得没有意义。立于天地,是立于德性、立于国家之后,这既是在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之后的实现自我,也是周子所言的“士、贤、圣”三阶段中的“圣”阶段。贤是先走,圣是后到,只有理解和承担了社会责任,才会了解每个角色的定位以及所要付出的心血,也正是这样的理解,才换来了最终无差别的对待。人们在平等环境中,才能静心追寻活一辈子该实现的人生意义,这意义可以是相濡以沫的慢慢变老,可以是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也可以是按部就班的生命轮回,而这一切,都遵从于个人内心。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就无愧于天地。
“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周敦颐先通过宇宙生成论,使人们知道了宇宙的起源及其演变的过程,明白自己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责任;然后通过人的修养论,教化人们经过士、贤、圣三个阶段的修养身心,做到无欲,实现天道和人道的“诚”本质结合。两者统一就形成了周子的原始反终思想,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向世人传达一种现代安身立命观。从一个原始的生命个体,修身养性变成一个有德性的人,再到一个以“和谐”、“乐境”为追求的社会人,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时代中安身立命。
[1] 陈碧. 《周易》阴阳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J]. 理论月刊, 2010(6): 59-61.
[2] 潘存娟. 《淮南子》与《老子》“道生万物”模式之比较[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1): 16-18.
[3] 缪向东. 悟道:《道德经》解读[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4] 袁宏. 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8.
[5] 袁媛. 道家元气生成思想探微[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6] 张善文.《周易》选评[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7] 陈天林. 周敦颐思想探微[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4.
[8] 周文雅. 浅析周敦颐《通书》中的“诚”的思想及现代借鉴[J]. 东京文学, 2011(6): 1-5.
[9] 常文静. 周敦颐“诚”论发微[D]. 保定: 河北大学, 2011.
(责任编校:彭 萍)
The Idea of How to Settle Down and to Have One’s Pursuit Influenced by Chow Tunyi's Original and Anti-final Thinking
LUO Chengyi1,2, LIU Yin2, NING Gaoqian2
(1.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In Chow Tunyi’s view theandwhich are generated bymovement first, mingle together so that the five elements are produced. All things grow and evolve under the blending ofand the five elements.is fundamental if it is getting at the root of the matter. It is precisely by following Confucianism and returning to its origin that Chou Zi proposes a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n which “the mai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and it believes that by keeping human beings and humanity accessible to human beings, all things will continue. The original anti-final thought of Chou Tunyi not only is indicated the world the best of the world, but also is conveyed a modern outlook on life and life.
self-cultivation; a realm filled with harmony and happiness; settle down and have one’s pursuit
2017-10-06
罗成翼(1968-),男,湖南衡南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刘寅(1994-),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宁高倩(1994-),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B 244.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6.015
2096-059X(2017)06–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