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差异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以株洲市为例

2017-02-09 07:11曾志伟宁启蒙
城市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醴陵市株洲市株洲

曾志伟,宁启蒙,方 程



县域经济差异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以株洲市为例

曾志伟,宁启蒙,方程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县域经济是有效推动县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关键。取反映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14个指标,用泰尔指数法与熵值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角度来看,区域内的经济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正逐步缩小;通过对各县的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株洲市5个县域单元可以分为三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类型区、一般类型区和较低类型区。今后株洲市应加强各个县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快推动攸县撤县建市以及株洲县撤县建区的步伐,促进县域之间协调发展,统筹县域之间的要素、资源和服务。

株洲市;县域经济;泰尔指数;熵值TOPSIS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区域之间表现出了不均衡性。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全国层面的东西部差异、南北差异、沿海与内陆的差异,从宏观的省域间逐步到微观的市域和县域间的发展差异进行研究。[1]县域经济是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整体国民经济要想健康、稳定发展,县域经济是基础。[2-3]由此可见,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省域或者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和极化问题成为目前的研究趋势。

目前国内学者选择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单元越来越多元化。[4]学者更趋向于用县(市)作为分析单元,以更好地反映县域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5]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分为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单一指标主要有基尼系数、[6]变差系数、泰尔指数、标准差法、离均比率法、加权变异系数和崔王指数等。[7-9]综合指标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10]德尔菲法、[11]层次分析法、[12]灰色关联分析法、[13]突变级数法、[14]聚类分析法等。[15]

借鉴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本文以株洲县域为研究对象,选用多指标,采用泰尔指数法和熵权TOPSIS法,对2001-2013年株洲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取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并对因素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综合值来表达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是反映县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选取指标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的综合性;2)指标的代表性;3)可比性和科学性。[15]本文用经济实力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投资消费水平、人民富裕水平等四个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了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来反映株洲市5个县(市)的经济发展现状,见表1。

(二)泰尔指数法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可以分解为组内差异(1)和组间差异(2),能够反映出组内和组间对区域整体差异的影响,因而可以应用于此次县域差异的研究。其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出组间和组内差异后再计算贡献率,其中组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的公式为:

式中,1表示组内差异,即组合之内人均GDP的差异;2表示组间差异,即组合之间的人均GDP的差异。为对象个数;P表示第组内人口占整个研究区域总人口的比重;T为第组内的泰尔指数;V为第组GDP占区域总GDP的比重。值越大,组合之间差距越小;值越小,组合之间差距越大。

泰尔指数能够客观反映区域经济差距,充分利用区域人口与GDP的差异,并通过人均指标来测度区域差异。本文采用人均GDP单一指标法,测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

表1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X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水平人均GDPX1 人均财政收入X2 城镇化率X3 产业结构水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X4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5 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X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X7 投资消费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8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9 人民富裕水平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X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1 农民人均纯收入X12

(三)熵权TOPSIS法

熵权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各评价指标权重,客观体现某一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而且可以反映指标权重因时间的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因而非常适合县域经济评价研究。使用TOPSIS法,权重的确定是重要环节,而采用信息熵法可有效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熵权TOPSIS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1. 假设有个被评价对象,对象有个评价指标,构建判断矩阵:

Z=(zij)×(=1,2,3......,=1,2,3......). (1)

2. 标准化处理矩阵:

Z’= Z/Z(Z为同一指标下的最大值). (2)

3. 计算信息熵:

4. 定义指标的权重:

5. 计算加权矩阵:

R=(r)m×n, r=w·Z’(i=1,2,3...m, j=1,2,3...). (5)

6. 确定最优解S+和最劣解S:

S+=(r1j,r2j,...r),S-=(r1j,r2j,...rnj).(6)

7. 计算S+和S-的欧式距离:

8. 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式中:C值越大表征评价对象越优。

二、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十二五”时期是株洲市发展转型时期,受外部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到期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 000亿大关,2015年达到2 335.1亿元,年均增长9.5%,2015年,株洲市县域生产总值为1 207亿元,比上年增长9.9%,见表2。5个县市中,株洲县、醴陵市的经济发展较为突出,2015年增速分别都达到10.1%,攸县9.8%,炎陵县和茶陵县都为9.7%。株洲市县域包括南部四县一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和醴陵市),至2015年底,总行政区划面积10 38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5.248 1万人,分别占全市的92.32%和76.29%。五县市平均人口密度为293.96人/平方公里,比全市平均少61.3人,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醴陵市,每平方公里为494.14人;最低为炎陵县,每平方公里95人。县域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0.82%,比全市低11.28个百分点,其中最高的醴陵为85.75%,最低的炎陵县为23.44%。近年来,株洲市大力实施“产业强县、民营富县、开放活县、实干兴县”的发展战略,有效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综合实力继续增强,醴陵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上升到第84位,并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攸县连续8年获评全省十强县。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二)数据来源

选取2001-2015年作为时间序列,此阶段株洲县域行政区划较为稳定,只有株洲县有较小的变动,对区域差异演变研究结果影响较小。指标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2002-2016年)和《株洲市统计年鉴》(2002-2016年)和部门走访获得的数据。

表2 株洲市五县(市)2001-2015年人均GDP(单位:元)

年份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醴陵市 20015 630.485 937.373 879.664 852.776 228.93 20026 256.576 482.744 239.465 297.116 810.33 20036 858.457 252.224 480.105 723.167 549.18 20048 117.898 440.475 395.346 625.499 299.11 20058 360.899 950.827 002.626 845.3411 085.47 20069 926.9212 055.528 541.477 792.1313 613.97 200710 595.5714 945.249 234.6510 935.0515 454.82 200813 388.2018 018.7511 441.8611 283.8919 084.18 200914 958.7219 749.0012 546.0912 648.1921 534.47 201020 101.6725 064.1714 271.8114 181.0928 050.45 201124 022.9531 450.4017 668.1117 952.5235 642.46 201227 493.0936 259.1920 029.3921 023.7441 287.06 201330 674.4340 724.9922 350.6024 149.3645 956.34 201434 974.2144 427.3824 130.2526 214.6250 747.71 201539 345.1848 800.8426 919.9130 230.7854 625.63

三、结果分析

(一)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本文在测算株洲县域经济差异时,根据各年份人均GDP,通过泰尔指数法的计算公式测算出株洲县域地区泰尔指数,见表3。2001-2015年期间,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4%以上,2002年达到最高,为96.62%,此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08年达到最低,为84.47%,可以看出,区域内差异是引起株洲县域经济差异主要原因。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来看,茶陵县的贡献最高年份2003年达到44.52%,均值为38.20%。其次是醴陵市,其贡献率为41.80%。2001年茶陵县和醴陵市两个区域的贡献率合计占区域内差异的85%,是区域内差异的贡献主要来源。随着县域的发展,到2015年茶陵县和醴陵市两个区域的贡献率合计只占区域内差异的63%,相比2001年下降了22%。

区域间差异相比区域内差异对株洲县域经济总差异的贡献率小,其平均贡献率为9.49%,2008年达到最高,为15.53%,说明株洲县域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小。

(二)县域经济综合评价

1. 指标权重评价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2015年指标权重中,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权重最大(>0.1);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所占权重也较大(>0.01)。从权重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实力水平在区域经济竞争力中占有最大的权重,而产业结构水平、投资消费水平和人民富裕水平所占权重其次,这突出地反映出经济实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产业结构水平、投资消费水平和人民富裕水平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子和潜力因素。

表3 株洲县域地区泰尔指数分解

年份I株洲县I攸县I茶陵县I炎陵县I醴陵市I内贡献率/%I间贡献率/%I总 20010.001 70.003 90.038 50.007 80.037 70.089 696.040.003 73.960.093 3 20020.001 70.004 30.039 00.007 80.038 30.091 196.620.003 13.380.094 3 20030.004 70.000 30.041 00.007 60.038 50.092 196.090.003 73.910.095 8 20040.004 30.002 20.041 40.007 70.039 90.095 596.460.003 53.540.099 0 20050.004 50.002 00.040 10.007 80.039 20.093 695.980.003 94.020.097 5 20060.004 60.000 10.035 90.008 80.036 30.085 792.270.007 27.730.092 9 20070.005 70.010 00.028 40.010 60.025 50.080 285.610.013 514.390.093 7 20080.007 30.011 50.027 40.011 20.025 10.082 584.670.014 915.330.097 4 20090.008 30.012 00.026 80.011 30.025 00.083 484.480.015 315.520.098 7 20100.005 90.013 20.031 30.014 50.027 00.091 986.630.014 213.370.106 1 20110.004 50.012 50.031 80.015 40.027 50.091 787.290.013 412.710.105 1 20120.005 10.013 20.031 90.015 10.027 30.092 687.270.013 512.730.106 1 20130.005 50.013 40.031 70.014 90.027 10.092 687.180.013 612.820.106 2 20140.005 80.012 00.029 40.012 60.026 50.081 285.910.015 514.090.094 7 20150.006 30.013 50.028 40.016 20.028 10.084 584.470.016 915.130.097 8

表4 各指标的最优解、最劣解、熵值和权重

(2000年指标中出现的“-”表示该年统计年鉴上面没有该指标数据)

2. 综合结果评价分析。表5是在熵权分析的基础上按照TOPSIS法计算县域经济的综合得分C,其中县域竞争力与最优解S+的距离Sep+越小越好,而离最劣解S-的距离Sep-越大越好。按照2000年到2015年的C大小降序排序发现,县域经济发展位于前列的县(市)是醴陵市、攸县,在16年中一直处于发展的前列。

3. 县域经济空间演化评价。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将株洲市5个县域单元分为三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类型区、一般类型区和较低类型区,并通过ArGIS10.3软件进行分析,更加直观地反映株洲县域经济的差异。其中,醴陵市的主导产业为烟花、陶瓷,其区位优势明显,近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在整个株洲县域内保持领头羊的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第二的是攸县,矿产资源大县和农业大县,产业类型以资源类产业为主。而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是株洲县、炎陵县、茶陵县,这些地方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经济水平较低。

表5 株洲市各县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得分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通过对株洲县域经济差异程度的测算以及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的差异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株洲县域区域内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2001-2015年期间,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平均贡献率84%以上,2002年达到最高为96.62%,此后出现下降趋势,到2008年达到最低为84.47%,但仍是株洲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相比区域内差异对株洲县域经济总差异的贡献率小,其平均贡献率为9.49%,2008年达到最高为15.53%。第二,按照2001年到2015年的各县的经济综合实力大小降序排序发现,县域经济发展位于前列的县(市)是醴陵市、攸县,在16年期间变化不大,可以通过ArcGIS10.3平台的聚类分析功能显示分类结果。

(二)讨论

由于株洲市县域的地形、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因素,株洲县域不仅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区域内的差异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如何进一步拉近株洲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达到整体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当前株洲市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本研究认为未来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各个县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只有醴陵市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的阵容,炎陵县和茶陵县属于生态保护区,所以要探索实现县域生态经济平衡的路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16]第二,加快推动攸县撤县建市以及株洲县撤县建区的步伐,依托国家的政策优势,加强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优化各个县域的生产环境。第三,县域之间要加强合作,尽量避免恶性竞争。在株洲市层面来统筹协调县域之间发展,合理分配资源,统筹县域之间的要素、资源和服务。

[1]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1, 31(10): 1 585-1 591.

[2] 王锡朝, 崔爱平, 金浩. 因子分析法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1, 32(6): 90-96.

[3] 张和平.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县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2): 211-214.

[4] 余军华.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5] 廖翼, 周发明, 唐玉凤. 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34(2): 35 - 41.

[6] 孟德友, 陆玉麒. 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J]. 经济地理, 2011,31(5):799 - 804.

[7] 肖艳秋, 杨德刚, 张新欢, 等. 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中国沙漠, 2012, 32(1): 244-251.

[8] 欧向军, 叶磊, 张洵, 等.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J]. 经济地理, 2012, 32(7): 24 - 29.

[9] 仇方道, 朱传耿, 佟连军, 等.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 地理科学, 2009, 29(1): 56-63.

[10] 李魁明, 帅红, 姚罗兰.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3): 41-44.

[11] 张和平.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县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2): 211-214.

[12] 刘群, 王敏. 层次分析法在经济强县特征分析中的应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29(4): 88-91.

[13] 李航飞, 汤小华.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灰色关联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9, 21(4): 7-10.

[14] 余华, 阎波杰. 福建省县域城市性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J]. 江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10(5): 617-623.

[15] 徐娟, 梁称福.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初探——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3): 24-28.

[16] 刘怡玮. 县域生态经济平衡运作与实现路径[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3): 54-56+72.

(责任编校:贺常颖)

Study on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y and Spatial Evolution:Taking Zhuzhou as an Example

ZENG Zhiwei, NING Qimeng, FANG Che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Thecounty economy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overal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 county.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county of Zhuzhou City as research object, selecting 14 indexes which reflect the economic differences among counties and taking 2001-2013 years 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time. We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ed th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nty economy difference is mainly due to differences within the region, and gradually narrows the economic differences from space decomposition; By evaluating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of counties, five counties in Zhuzhou 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uch as high level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ype, general typical area and the lower general typeical area.

Zhuzhou City;county economy;

2017-10-25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YBB057)

曾志伟(1975-),男,湖南桃江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学和城镇化与城乡生态环境研究;

宁启蒙(1981-),男,湖南隆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学与城乡生态环境研究;方程(1986-),女,湖南益阳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

TU 98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6.011

2096-059X(2017)06–0058–05

猜你喜欢
醴陵市株洲市株洲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槐庭槐花开
——湖南省株洲市秋瑾故居之歌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株洲石油创新非油“新机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株洲工业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
株洲市:建章立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