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班级的小主人
——浅谈“小先生制”在幼儿园班级中管理的策略与探究

2017-02-08 11:51文吴
好家长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教学活动常规

文吴 唱

让孩子做班级的小主人
——浅谈“小先生制”在幼儿园班级中管理的策略与探究

文吴 唱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经验缺乏,依赖性较强。他们一旦出现或碰到了问题,往往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随即产生了告状、攻击性等行为。本文通过运用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理论,通过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改变幼儿传统学习方式,激发每个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在班级中凡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幼儿,都可以称他“小先生”,有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好,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有的孩子合作能力较好……他们都可以担当该活动的“小先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他们承担着各自的职责。教师要抓住幼儿生活各环节中的教育契机,挖掘出“小先生”的潜质,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

幼儿园 小先生制 班级 现状策略

一、应用“小先生制”的缘由

在幼儿园管理及教学实践中,孩子们认知处理过程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更由于独生、单亲等家庭环境,缺乏与人特别是同伴交往的能力。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一旦出现了问题,往往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随即产生了告状、攻击性等行为,而在这过程中,面对一班几十位孩子,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筋疲力尽。如何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如何提高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管理能力,如何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都是“小先生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

二、“小先生制”机制和特点

“小先生制”归根到底其实就是把孩子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日常管理的参与者,也是教师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表现。“小先生”基本上由教师来指定担任,而很少由幼儿自愿担任或民主推选。教师的出发点,一是为了树立榜样,让小先生起示范带头作用,激励其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是为了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先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临时性、短暂性。教师依据幼儿即时的表现来确定,在各个活动环节里表现较好的幼儿就有机会担任小先生,小先生替换的频率高。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园班级是一个初级的社会组织,不像中小学那样设立“班长”“班干部”“组员”这种金字塔型的正式组织结构,因此,小先生制的结构相对松散,是在日复交替的生活环节与各种操作办法中得以形成的。

三、“小先生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先生制”在协助班级常规管理及活动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小先生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小先生”的多重身份使他在班级中处于特殊地位,影响着其社会化过程及同伴交往。在班级集体生活中,教师是“班级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控制者”,掌握着维护制度及常规的权力,还掌握着行为评判标准,幼儿则处于被管理的地位。

第二,“小先生”的选择具有主观性、随意性,其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小先生”是教师按一定标准选择的,并非幼儿民主推选与自愿担任,它更多是作为班级管理中奖惩幼儿的一种手段,而不是面向全体幼儿设置的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提升。

四、有效实施“小先生制”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使“小先生制”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阶梯

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创立了“小先生制”,用以普及生活教育。他说:“我们必须使大家承认小孩能做教师,然后教育才能普及,小孩的本领是无可怀疑的。我们有铁打的证据保举他们做先生。”他认为孩子富有力量和创造性,能够胜任“教人”的角色。陶先生的观念一直延续到当代,延伸至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实施“小先生制”,方向首先要正确,对“小先生”的定位要清晰。“小先生”既非常规的机械维持者,也非教师奖惩的手段,更非教师“使唤”的工具。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人格与权利的基础上,把“小先生制”作为一种课程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担任小先生的职责。

(二)制定合理常规,营造宽松的班级管理氛围

教师施行“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班级常规,因此,班级常规的合理性成为“小先生制”能否真正有效实施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教师应摆正心态,尊重和承认幼儿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与幼儿一起共同协商制定常规,在维持纪律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儿的自由。另一方面,班级常规的培养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以游戏化、儿童化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这样,幼儿的行为就不需要通过那么多层“关卡”的检查,而“小先生”也不必以“监督者”的脸孔出现在同伴面前。

(三)改变“小先生”产生的方式,把“小先生制”延伸至其他活动

教师通常把“小先生制”局限于常规管理,而忽视或没意识到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也可以灵活贯通,如把“小先生制”运用于教学、各种游戏活动、家庭等。“小先生”也不必全部由教师指定,可充分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相互推选、民主产生。

1.教学活动中的“小先生”制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有部分幼儿在自己操作的阶段,会和老师说:“我不会,老师帮帮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机会,请能力稍强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同时提高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解示范过后,往往会有部分幼儿还没有动手就说:“我不会。”这时,教师可请画得快画得好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那些不会的幼儿,“小先生”一边说,一边示范画,和不会画的幼儿一起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兴趣,加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2.区域活动中的“小先生”制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能很好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区域活动中采用“小先生”制,通过“强弱组合”的互补,能有效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组合”是一种互补的组合,是能力较强幼儿与能力较弱幼儿的组合。

能力强的幼儿知道当前活动的目的和需求,能发挥其组织能力。而能力弱的幼儿在同伴的带动下能够自然地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在美术角、体育角等区域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这种“强弱组合”的互补,使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能力,交往能力。

3.自由活动中的“小先生制”

教师为幼儿创造条件,支持幼儿,由幼儿投票选出“小先生”来处理班级的突发事件,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最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的幼儿向教师打小报告,但是经过教师的示意,都去告诉“小先生”了,“小先生”也颇有样子地解决起幼儿之间的矛盾来。一段时间后,幼儿就能积极地做“小先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级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常规也好了很多。

4.家庭教育中的“小先生制”

“小皇帝”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因此我们的“小先生”不能只生活在学校这个自闭的环境里,我们要让他们走出校园,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历练自己。在家庭中,我们与家长联合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动。早上从起床开始,穿衣、刷牙、吃饭,都要实行自理。晚上,要向家长汇报一日“小先生”的情况,将“小先生制”延伸到家庭。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1]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5]《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社,1981,417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教学活动常规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常规之外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别受限于常规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