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时间:9月24日
展览地点:南京市聚贤画馆
主办单位:江苏聚贤堂艺术品有限公司
展览展出了黄惇先生新近创作的书房对联,以隶书和行草书为主。展厅的雅致和书作相得益彰,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祁小春评价道:黄老师书法以行草见长,走的是帖学之路,是由米芾而上溯大小“二王”,旁及苏东坡、董其昌、王铎等帖学名家,而其书法遵循最为经典的“二王”“遒媚”风格,是沉静与飘逸的完美结合,呈现出一种“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姿态。黄惇,号风斋、风来堂,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又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河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开幕时间:9月26日
展览地点:凤凰美术馆
主办单位:凤凰画馆、凤凰书画网、凤凰美术馆
展览展出了柳青凯近年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精品百余件。展览没设开幕式,柳青凯的老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中国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陈洪武,著名书法家石开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座谈会由书画家何国门主持。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柳青凯表示:“我读到‘烟霞相许’这个词,品一品其中的美妙,就定为自己诗书画印的展名了,这么些年我能认真地做艺术,做艺术事业,包括爱情,不也是一生的相许吗?这相许的美好和幸福不正是所有艺术创作的源泉吗?”展览同时首发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烟霞相许柳青凯诗书画印集》。
开幕时间:9月28日
展览地点:恭王府博物馆安善堂主办单位:文化部恭王府、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
画展展出青年画家张爱玲的工笔画精品三十余幅。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杨华山主持。在开幕式上,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研究会会长蒋采苹、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中心主任丁杰等领导和艺术家对张爱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张爱玲是蒋采苹先生的高足,其博士导师为工笔重彩画名家林若熹先生。张爱玲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专职画家,是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学术提名艺术家。曾出版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张爱玲》等,多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展览。
开幕时间:9月29日
展览地点:《中国书画》杂志社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国书画》杂志社
本次活动由我社主办、港澳传媒华语国际台协办。活动秉持节俭庆双节的理念,以别具一格的联谊茶话会方式代替开幕式,特别邀请了赵国祝、宋德全、甄奇等十余位青年相声、曲艺演员为到场朋友表演了两小时的曲艺节目,旨在用传统的方式,为画展助兴、为“双节”营造欢乐氛围。我社社长兼总编辑康守永,《荣宝斋》杂志主编徐鼎一,中国国际卫星传媒集团及港澳国际传媒集团董事长冉多文,《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辑、北京大学博士后任军伟,文银集团董事长魏琳星,北京天心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再枝,以及到场参展画家周鹤龄、李连志、萧丽、侯廷锋、鲍铁雷、张建华、马良书、李晓松、张合红、陆虹、成军、何先球、盖齐等,同在场的社会各界嘉宾欢聚一堂,共庆佳节。雅昌艺术网、国学频道、书画频道等三十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专门报道。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适逢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作为具有“中国文化标志性刊物”的《中国书画》杂志社,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精神,积极发挥自身阵地平台作用,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因此特举办庆国庆、中秋雅集活动,一来是对习主席弘扬传统文化讲话精神及《意见》的具体践行与响应;二来是对祖国华诞的一种祝福和对传统节日喜庆氛围的一种装点;同时也是以此为契机借以感谢书画家及读者朋友们对《中国书画》的关心和厚爱。
开幕时间:10月17日
展览地点:《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
作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周年的具体行动,由我社主办,港澳传媒华语国际台、北京天心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山高为屹—《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书法名家邀请展”,以及由《中国书画》杂志社、北京市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系列公益讲座“中国书画大讲堂”在《中国书画》美术馆同时举行。我社社长兼总编辑康守永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说,在文艺艺术界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杂志社和有关单位主办这样的有高度和品质的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是书法家们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在书法创作中的不懈探索并不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展示和体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天曙,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洪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才桢,《中国书画》杂志社副总编辑、北京大学博士后任军伟,以及参展书法家吕书庆、黄胜凡、马啸、张德林、周祥林、李强、张胜伟、王春山、张智重、杨频及社会各界嘉宾出席了当日活动。展出的六十余件作品各具特色,气质鲜明,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近年来《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书法家们的艺术成就。开幕的同时,推出系列公益讲座“中国书画大讲堂”之第一讲《静寂高雅—中国书法不可或缺的气质》(相关内容见本期P106)。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周祥林主讲,内容基于对书法的传承和社会属性的分析,引领读者感知“高书”的“静寂”之美。据悉,“中国书画大讲堂”每年度推出二十四讲,目标指向广大读者、书画爱好者及传统文化爱好者,普及书画知识,提高公众审美,彰显《中国书画》杂志包容的文化艺术追求,传达北京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真诚公益的服务理念。正如北京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黎正豪先生书面致辞所表达的,该基金会以资助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促进艺术教育发展为宗旨,为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开幕时间:10月21日
展览地点:嘉兴市图书馆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嘉兴市书法家协会、嘉兴市美术家协会、嘉兴市文化馆等
本次书画篆刻展共展出书画篆刻作品71件,其中8件为篆刻作品。这些作品囊括真草篆隶行,山水、人物,章法多样,是查律近年的精心之作。当天,南湖书法教育论坛也同时举行。该论坛是关于书法教育的一个宣传活动,其主办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校。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查律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校做了一个关于书法教育的讲座和作品点评。在展览现场,南湖区各中小学的美术老师也前来交流经验。查律,嘉兴海宁人,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编国家纲要课程教材《小学书法》《中学书法》,以及执行主编《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实验)》(教育部审定)。
开幕时间:10月22日
展览地点:江苏昆山巴城镇文体活动中心
主办单位:《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昆山市巴城镇人民政府
本次活动延续了元代顾阿瑛“玉山雅集”活动。“玉山雅集”源于元季昆山名士顾阿瑛。他营建玉山草堂,倡导“玉山雅集”十二年,前后达五十余次,尤以元至正八年(1348)二月十九日的雅集为诸集之冠。此次邀请展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72位(暗合七十二贤人之数),皆为活跃在当代书坛的书法名家,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或是各省市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可谓大家云集,佳作纷呈。参展作品共计144件,不仅作品风格明显、个性显著,而且艺术形式灵活多样,涵盖篆、隶、行、草、楷等不同书体,是当代书法风貌的集中展现,代表了当代书坛的最高水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翟万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包俊宜出席。莅临现场的受邀参展作者有朱培尔、张公者、许雄志、洪厚甜、刘新德、于明诠、李啸、王伟林、谢少承、刘灿铭、张六弢、陆家衡,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昆山市政协副主席吴卫东,昆山市巴城镇党委书记谷文华,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栾根玉,昆山市巴城镇镇长王晔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展览会上,还举行了笔会和昆曲品鉴活动,胜友如云,把笔切磋,堪称昔日“玉山雅集”盛况的当代呈现。
开幕时间:10月25日
展览地点:丁山国际大酒店壶乐汇艺术馆
主办单位: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展览展出了刘灿铭近期创作的金文、隶书以及行草书作品,有对联、扇面、中堂等形式。特别是他的写经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晓云评价道:“他勤勉用功掌握了熟练的书法技巧,选择了一种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心境才能完成的书写方式—写经。他的心在面对荣耀和成就时很静,没有任何浮躁的沉淀了下去,用大自在的生活态度去写他自己的内心。”刘灿铭,江苏靖江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师从王冬龄教授。原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任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薛龙春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7年4月版。
史家之眼
◇ 蔡春旭
薛龙春教授在完成《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的博士论文后即转入明清书法篆刻史研究,十余年来,他已完成郑簠和王宠两项个案研究,而关于王铎的研究已发表论文逾30篇,编纂《王铎年谱长编》超百万字。他的研究既得传统文献收集、考订之长,又善于以艺术社会史的方法讨论问题,同时勤于学书,得到多位名师指授,以隶书和行草为能事。《元明书法谈丛》是他研学之余所写小品文字,书分元明两部,元代17篇,明代25篇,每部各冠以概论一篇。文章以书家、印人或某一问题、现象展开,夹叙夹议,不无学术价值,略举数端。
国内的书法史研究有个优良传统,即研究者兼习书法,它训练了书法史学者对笔墨、章法和书写工具的感受力。作者多年的书写经验使其对书写的物质性与书写活动尤为关注,这成为本书的一个焦点。他认为明以前书家多用硬毫笔,但羊毫在明代被部分书家青睐,柔软笔毫制造的偶然趣味与新鲜感成为历史的一重推力。晚明以后书家对笔、墨、纸的讲究“从一个侧面对传统帖学发出强有力的挑战”(第148页),清代碑学的发生与此有内在的联系。
王铎是晚明书法的一个重要节点,书中直接谈论的就有五六题,呈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书家。王铎在诗文书画上都追求“气势雄阔”,于是他嘲笑松江派的绘画如盆景,只是小情小致,而推崇五代北宋的荆、关、董、巨的“大家体度”。王铎喜书“奇字”,时常借此炫博,拉着看客讲解自己书作中的“奇字”……王铎的临作也会照顾接受者的情感与需求,有意避讳书写“疾、哀、罪、凶”等不吉利的字眼儿,从而造成文本的残缺、难识(《书作的忌讳》)。这些讨论从多方面刷新了我们对书家、书作的认识,得以了解时人的常识与观念。
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自北宋以来被文人空前强调。赵孟頫因曾出仕元朝,傅山竟从其书法中看出了“贱态”。倪元璐、黄道周、王铎是同年进士,人称“三株树”,但因倪、黄殉国,论者以为二人书法有忠义之气,而王铎后来做了贰臣,王弘撰说他“略无行简”,其书法亦随之被贬低。尽管如此,赵孟頫在元明两朝影响甚巨,“是后代少有的能接续晋唐用笔的大家”(第26页)。而王铎在清初的声誉不容小觑,明清之际的士大夫以家藏王铎书作为荣(第249页)。又如董其昌在书写中追求“淡”与“生趣”,似乎清新恬淡、与世无争,但其在政治上实属投机分子,善于经营、包装自己,又人品低劣,霸凌一方,遂有“民抄董宦”事件(《董其昌的“淡”》)。故作者认为政治人格非同于人品,亦不能与其艺术成就画等号,“书以人传”是“北宋以来书法批评的一个误区”(第21页)。
本书作者善于从纷繁的史料和作品中发现问题,借助问题展开讨论,剖析内理。透过他的“史家之眼”,每个书家、印人都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有喜怒哀乐,有俗事缠身,为了糊口,书家需要写字应酬,印人则东奔西走,兜售技艺。他们并非终日静坐书斋、弹琴啜茗的世外高人,尽管传记文本中的艺术家形象就是如此,但作者试图以当代的历史书写还原其本来面目。而书中所蕴含的历史关怀,似乎又是针对现实而发,如《邓文原地位日高,书学益废》《笔、墨品牌的“树”与“毁”》,与目下的情形何其相似。
如今市面流行的书法鉴赏类读物多奢谈感受而不求书学,空论形式而不明书理。书肆中虽不乏书法史专著,但兼具可读性与学术价值的普及型读物却寡见,似乎学者惯于躲进小楼写学术文章,近年学术讲座的流行或可稍补遗憾,如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专家刘涛先生的《书法谈丛》《字里书外》等书则实为一股清新之风。本书作者有中文系的求学背景,早年做过记者,行文剪裁精当,文笔老练可读,铺叙逸事不同于编“故事会”,而能睽察历史的本相,正如后记所云:“本书读起来或许比较轻松,但并不代表笔者对于这一时期的世风、环境、书家、书写活动及其文化没有深入地思考。”
《临帖九讲》
方建勋著,中信出版社
2017年9月版。
《字美在何处》
方建勋、杨谔著,中信
出版社2017年9月版。
学书得法贵有方
◇ 刘丽娜
学书重在得法,得法须有高人指路。对于学书者,方建勋博士两部新著《临帖九讲》和《字美在何处》(与杨谔合著)正是给人指路、教人以法的重要工具。前者重在分析临帖背后之“理”,后者则是一部简明书法史。两书同时参阅,可以感受到作者近三十年在书法道路上的学与思,实为宝贵的学书门径。在汗牛充栋的图书市场上,这两部新著亦如沙中之金。兹以三点略谈心得。
一、当头慧剑。大量学书者,费力多年却不得其门而入。一个重要原因是方法不对头。方者,准则、方向也。法者,标准、规范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书法是中国人传承数千年的技艺,临帖可谓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然而,尽管人皆知临帖重要,却不知如何临帖之理。理者,成物之文(指规律)也。《临帖九讲》和《字美在何处》析理透彻、判断独到,可以说回答了关于临帖的所有重要问题,好比赠给学书者一把慧剑,教人获得“正路”的书法审美观。书中强调,临帖并非主体完全受制于客体的被动过程,它具有很大自由度。临帖临的是“动作”。这打破了通常认为临的是“形迹”的误区。如书中说,以形迹为中心目标,最后会越写越僵,以过程为中心目标,则会越写越活。临帖的最终目的是与范本即合即离—不离古法,又有自家神采,即形神兼得。
二、师古而化。学习任何一门技艺,师古是重要门径,但师古不化却为大忌。建勋的个人书法艺术实践、理论总结和书法教学是潜心师古又能化育而出的典范。一是他重视书外功,建勋说:“学习前贤书法,既要在点画与技法方面下功夫,也要对点画背后蕴含的生命世界,对宇宙与人生有所感悟。经典的书法作品,一点一画无不闪耀着生命灵光。”二是他总结出大量简洁有力的教学口诀。比如,学书不要怕“眼高手低”;读帖要先抓“大感觉”;临帖要抓大放小;对于经典法帖要“先结婚后恋爱”;书写要“沉着痛快”;“临帖即创作”;写小楷要“稳准狠”;“书法是戴着镣铐跳舞”……此类警句与妙喻,在两本书中俯拾即是,善学者当知这其中的心血与思想结晶。三是强调“通”与“悟”。建勋常把书法与音乐、舞蹈相比。他说,学习书法与学琴相似。他在《字美在何处》中说,艺术也好,人生也好,唯有博,唯有通,才能有大成。“与古为徒”的博采,终究还是要“自怀杼轴”。
三、趣味至上。以兴趣为入门,以志趣为动力,以得趣为旨归。学书者若不得一个“趣”字,很难坚持下去,便是累月经年,其书写恐怕也无法有所成就。建勋曾多次说起,书法是他最感兴趣,也是最快乐的事。一旦打开这扇天窗,就会进入一个全新世界。《字美在何处》一书中说,习字的过程是自己的气质和心灵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其实也就量个陶铸“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生命的过程。《临帖九讲》书中强调,书法的审美理想是天趣。在“境界”一讲中,作者强调从“无古无我”到“有古有我”,从“拘谨”到“自在”,熟后生。这也正是求学者通过书法门径得“趣”的过程。归根结底,学书之美在于发现自我与忘却自我,是从“有待”到“无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
“路子正,写得好,又善教”,吴志攀教授对建勋新著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临帖九讲》与《字美在何处》是建勋书法教学的重要阶段成果。掩卷之余,对他日后的新著更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