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增
二十年来通过撰写《善增读经系列》(《还吾庄子》《还吾老子》《老子走近青年》《孔子原来这么说》《心经摸象》《坛经摸象》等)与《崇德文化系列》(《崇德说》《人总要回家——沈善增评点〈旧制度与大革命〉》《崇德·尚义·尊礼·享福》《营生经济学》等,体悟到话语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话语转型是最关键的转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正能量的源泉。目前,按“立场”“方法”“观点”对话语体系进行粗略梳理,以期为当世利用。就是能为防止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误读起到一些作用,吾愿亦足。
西方现代哲学鼻祖,开语言哲学先河的文化符号学创立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代表作《人论》中阐述的观点:人是文化动物。人不能把握一个现实世界,只能把握一个文化符号构成的观念世界。我在《崇德说》里将此观念向前推进了一步:“观念一变,世界就变。”改造世界,说到底就是转变观念。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的理论根据。
但这与主观的唯意志论截然不同。
因此,有必要分辨话语权与发言权的性质差别。
发言权是指在决策时你发表的意见所能代表的利益权重。而话语权是指话语(思想的载体)的影响力。
“话语”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骨干——语言哲学提出的概念。在西方语汇中,理论是个能自洽的逻辑系统,因此只要找到一个理论的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个理论就被证伪了,不必由实践来加以检验,实践检验理论的成本往往太过巨大。
但有些思想成果,还未构成一个严密的周延的逻辑系统,而一些观点富有启发性(如尼采的超人哲学,不是逻辑的证明,而是诗意的描述),“话语”就将之囊括进来,成为观念世界中的一大片土壤。话语权就是话语的影响力。
发言权由物质的硬实力所决定,而话语权由精神的软实力所决定。既然现象世界是观念世界,所以拥有发言权而没有话语权的终将失去发言权,有话语权而尚未有发言权或人微言轻的终将取得越来越大的发言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话语有传承,有创新,不可能横空出世,也一定要与时俱进。话语影响人的价值取向,给人以行动的正能量,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客观的,有规律可循,也必须遵循;但不是物质的科技的,而是精神的人文的。现在一提客观规律,好像就是物质的科技的,这是最近几百年被西方制造哲学话语“洗脑”的结果。站在东方生命哲学的话语立场上,这种认识是本末倒置的。
崇德文化话语就是要把被颠倒的观念世界再颠倒过来。这就是我的研究的立场——全人类的精神的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的立场。
说到了普世价值,提及一从复旦大学数学本科毕业的年轻人沈雄风,他独立研究五年,完成了数理哲学论文《趋同-崩塌》,用数理模型、游戏拓扑思维证明了时尚的崇尚一体化,追求巨大化(做大做强)的发展模式的灾难性后果。用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指出现有的监管制度对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是有限的,因为危险来自内部的文官系统(管理者阶层)与所有者阶层及中下层员工的风险不对称,所以一个现代组织除了传统的攘外(对抗外部压力)与安内(维护内部安全底线)职能外,还要“防癌”,即防止组织内部一部分人的利益过度扩张(哪怕是合法的),挤占大多数人的生存空间,最后导致组织崩塌。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研究价值观崩塌的问题,因为价值观一旦崩塌,最难修复、重建。但一种价值观的建立是要人认同的,不趋同,这种“价值”本身就没有价值了,但趋同又要引起崩塌,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沈雄风还是用了他“发明”的“定义吃公理”“概念自运动”的求证方法来对“普世价值”作定性研究。
他发现当下所谓的价值,不外乎排他型价值(我多必你少的零和博弈),排序型价值(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价值决定于在序列中的位置),或两者兼有。他把这类价值定义为“财富型价值”,这类价值趋同必定导致崩塌,因为这类价值建筑在不能平等,不能共赢的基础上,所以不可能是普世价值。
那么有没有非排他型非排序型价值呢?经研究,有,这类价值以健康为代表,他称之为“健康型价值”。他定义了健康型价值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追求健康是天赋人权,不能剥夺。社会第一要尊重、保护每一个成员追求健康的权利。二,自我实现健康,帮助他人实现健康,就是“善”;自我实现健康要鼓励,帮助他人实现健康要提倡。三,自我毁损健康,毁损他人健康就是“恶”;自我毁损健康要劝阻,毁损他人健康要制止。健康型价值是真实可感的价值,但不依赖于与他人比较,趋同不会导致崩塌,这才是普世价值。
健康型价值与财富型价值都是基础性价值,其它价值(如“自由”“平等”“爱”)都是在这两个价值基础上的衍生,而它们不是在其它价值基础上的衍生。所以,要讨论某种价值是否普世价值,先要辨明这种价值是在何种基础性价值上衍生的价值。如“平等”,有财富型价值基础上衍生的平等——分配的均等,有健康型价值基础上的平等,人格的平等,精神的平等。“自由”与“爱”,亦复如是。
只有站在全人类的精神的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的立场上,才能超然物外,“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既有原则性(忠),又有包容性(恕)。“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这就是老孔庄、儒释道的立场,真正客观的求真理的立场。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优秀知识分子几千年来就是坚持这样的立场,这就是所谓“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最近两百年来,久不闻矣,但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定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立场。
在撰写《崇德文化系列》著作时吸收利用沈雄风“发明”的“定义吃公理”“概念自运动”的求证方法,感觉如虎添翼。在撰写《善增读经系列》时,采用“文本细读”“义校”与“以子证子”。“文本细读”来自文艺批评理论,对文本作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是科学实证的运用,“义校”是佛教的“三依三不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理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运用,“以子证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1+1+1>3,使我的训诂考证对“小学”(古汉语文字学)作出了新贡献。
如《还吾老子》中对作为名词的“道”三个义项的考证,对“恒”与“德”的考证,《第一篇德章·附论三·“乱”字考》,《附论一·先秦时“道”无“言说”义项》,说文解字加上“文本细读”与“义校”法,这是我的首创。特别是《还吾老子》中对“恶已”的“已”不是“也”的考证,把传统说法的句末语气虚词考证为实词,解决了许多原来说不通的问题,就甩开了乾嘉学派的一些赫然大家,他们往往在一个字的几个义项之间凭主观臆断作选择,或随便通假,这种思维定势对国学研究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是为障碍,不可小看。
为了批驳胡适的坛经敦煌本是古本,宗宝本是后人增添编造的伪托本的谬论,《坛经摸象》对“文本细读”义校“以子证子”的三合一训释方法又有进一步推进,《坛经摸象》把宗宝本与敦煌本逐段加以对照,看看宗宝本多出来的部分,后人是否有这水平添加得出,能写得出何不自己写一本,要伪托到惠能头上?这样一对比,读者对到底是敦煌本删节坛经古本,还是宗宝本竄入坛经古本,就一目了然了。再结合其它资料,胡适要借敦煌本做空坛经,做空禅宗,做空中华文化的阴险用心就昭然若揭了。所以,事实胜于诡辩。同一句经文,不同文本,不同注释的比较,汇校集释,早已有之,从《还吾庄子》开始也采用了这个办法,但为了揭露胡适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名,行伪科学考证,篡改原文之实的巧伪人真面目,将两个传本全文分析对照,不能不说犹如一面照妖镜。(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他要用敦煌本坛经来“打妖捉怪”,把西天二十八祖的原形都打出来,真是诬陷不成,反坐其身。)而清代的疑古派,胡适撑腰的古史辨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预设目的,不择手段;有罪推定,党同伐异的“研究”法,在当下中国还有很大市场,甚至被不少的人奉为圭臬。这从《坛经摸象》问世,读者群中反响热烈,圈内人士保持沉默可以看出来。但这也正说明《坛经摸象》一旦问世,就不容装聋作哑。一万年够久,不争朝夕。
崇德文化话语体系的特色就是创新。习总书记说:“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我创立“崇德文化话语体系”,不是先有一个创立体系的宏大构想,而是偶尔重读《庄子》,发现历来的权威注释本错误惊人,带着“到底是这些名头压得死人的权威大家错了还是我错了”的问题,逐步深入,顺藤摸瓜的形成专著系列,构建话语体系的。对我这个门外汉、界外人来说,没有问题就不会写文章,遑论专著、系列、体系。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唯陈言之务去”,我可谓是“文不出新笔不为”“唯新意之乐求”。小者,如《论语头条》《“家”构字新议》《“和光同尘”本意》《三位一体老孔庄》《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了吗?》等数千字短文,还有《古诗词心赏》中的篇什,莫不如此。限于篇幅,谨略举大者。
1.关于老孔庄、儒释道心谛
“心谛”一词是我的“发明”,以有别于“思想”。
“心”有两层意思:
其一,核心,中心,精华,如“心经”之“心”。
其二,情感,直觉,悟性,心谛不仅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更是融合了情感、直觉、悟性、诗意的人的本质力量的结晶。
在心谛层面上,老孔庄、儒释道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对机方便说法的不同,而显出差别来。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以方便说法而言,老子是针对君主说的,也可以引申为一个足够大的组织的第一把手,所有者,董事长,说的是无为而治的圣人之道。
孔子是针对士大夫(执政者,管理层)说的,说的是忠(负责)恕(宽容)仁(有爱心)义(讲大道理)礼(守规矩)智(善变通)信(重诚信)的君子之道。
庄子是对针对从具体的社会角色中抽象出来的自然人说的,说的是逍遥(大自在)齐物(无分别)的至人之道。
又,佛家是演绎出世法,道家是演绎世间法,儒家是演绎以出世心行入世事的般若道。
我在《老子走近青年·综论》中总结了老子哲学体系,并列表示之,意在否证民国期间学术界流行的中国古代无哲学的谬见,并给怎么科学地描述体系的构成提供一份答卷。老子哲学,是一个以“恒”(宇宙本源本体)为基本范畴,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的完满的哲学体系。
其次,老子哲学的思维方式是生命哲学,生命第一特点是能动,无时不刻的在主动活动,不动的生命体就是死尸,因此,生命力就是实体,“道论就是本体论”。老子哲学是能动的哲学,实践的哲学。当时语境,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建设清明政治是最大的社会实践,《老子》作为站在民本立场上的专对侯王说的政治哲学书,展现了一个完善的政治哲学体系。
再者,以“恒”为基本范畴,老子哲学提出了基本公理: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只是辅助万物依照自然本性去生存、发展,而没有进一步的作为),这就是“道法自然”。这里,“自然”是“恒”的另一个名称,而“道”是指“先天地生”的宇宙最大的生命体。
这基础公理,分“恒道”(“恒”的作用方式)“恒德”(“恒”的品质)来立言(阐述)。
“恒道”包括“和其光,同其尘”,“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至虚”“守静”“处下”“守柔”“唯小”“左右(佐佑)”等。
“恒德”包括“不离” (不炫耀),“乃足” (圆满具足),“不忒”(不犯错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体现了“恒道”“的恒德”,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无知,无欲,不仁,不弃,守中)
“无知”:“不上贤”“绝圣弃知”“不敢为天下先”“见素抱朴”“知不知,上”“不自视,不自见,不自矜,不自伐”“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为道的君主不是把自己放在比民众聪明的位置上,而是将把自己放在比民众愚笨的位置上)
“无欲”:“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不仁”(不偏爱不袒护周围亲近的人):“以百姓为刍狗”(刍狗,草扎的献祭物,无论外部装饰是华丽还是简朴,在受祭者眼里一视同仁),“畏人”“闭其门,塞其兑”“绝學无憂”(绝,不追求;學,“敩”古字,身教;无,毋,不要;憂,优人,宠臣,小人;此句意为:君主不要以榜样自居,不要听周围宠臣拍马奉承),“损有余而补不足”
“不弃”:”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杀人之众,以悲依立之”“有德司介”。
“守中”:“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由此,构成了“吾道甚易知,甚易行”的完美的逻辑体系。
由进一步研究,我悟到“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老子哲学致用的核心原理。举一反三,释道儒的修行,无不遵循“后天返先天”的法则。后天返先天,就是佛家的“明心见性”(明心之虚妄,见性之真实),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天性来融合提升人欲)“后天返先天”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心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