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高音“难”的说法,在声乐界一直盛行,这无形中造成了男声对演唱高音的预设恐惧,使很多本来有发展前途的高音声部学习者一旦遇到困难即丧失信念、望而却步,无法达到本应能达到的艺术高峰,这是令人遗憾的。笔者认为,对于男高音“难”的渲染强化,是声乐界在理论上早应论证并澄清的问题——“男高音难”纯属谬传,是学术性误区。从发声技术的角度来讲,相对于唱低音,高音不是难,而是相对“容易”一些。
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男高音“难”呢?它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学习者不具备最基本的高音演唱条件。如考查学习者的音质、音色及换声点都表明属于高音声部,但自然嗓音能力薄弱,喉位高,似乎没有高音区结构,但学习者本人却对高音异常酷爱,又找不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个人苦练不成又欲罢不能,“难”的情绪由此产生。凡此,主要为天生嗓音条件所限制。方法只能揭示一个人的嗓音本质,而无法造就不具备先天条件的人。
2.学习者不具备应有的综合文化素质。对于准备把歌唱作为终身职业的人,必须具备声乐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以及相关文化、科学知识。不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即使有好嗓音也难以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反之,即使嗓音条件略差,也可凭借后天的努力厚积薄发、后来居上。所以,不能单看嗓音条件,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思维方式,如果此方面能力较为欠缺,则解决声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时必定受限,这是高音难的普遍性。
3.认识方法问题。能唱出辉煌而有震撼力的高音的男高音,不仅是单方面具备发声技术,还需要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能力。若认识客观事物较片面,那么大脑指令的协调就会受到抵制、排斥,导致动作不灵敏、不准确、不到位,难以达到整体性平衡,这将是解决高音技术的致命障碍。
4.异常心理。高水平的男高音不仅需要真、善、美的高贵品质与和谐性格,还要具备顽强的意志、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全神贯注又心静自然,细心培养“内心听觉”指挥全身机能协调运作的特殊职业本领。任性、怯懦、急躁、偏执等性格缺陷或变态及异常心理是声乐学习的天然阻隔。
5.怎样学的问题。因为发声原理的一致性与技术方法的唯一性,笔者以为高音学习不适合“四处求医”,只能按一种套路学习。因为方法虽只有一种,说法、做法却多种多样。自古就有“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个说法”的俗语。若为探究高音技术秘密不断更师移路、朝秦暮楚,实则会打乱正确的“内心听觉”和固定的神经肌肉支配活动。换句话说,那就是在拿自己的嗓音做毫无意义的游戏变换活动,到头来非但不能解决高音问题,常常还会落得“满肚杂碎”,无所适从。要知道任何一项专门学问都有其自身规律,这是学习者对声乐学习先期认知的起码常识,不知道“怎样学”,当然不会有收获和成效。
6.择师与歌唱概念问题。在高音训练的具体问题和环节上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各有其说、各有其法,并一直有着革新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科学与经验、理性与感性、学术与非学术、快与慢之分,学习者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指导教师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教师代表着正确与先进的歌唱概念,训练方法决定着高音成效,择师不对、概念不清、没有“套路”,必败无疑。
7.模仿能力问题。学习者需具备较强的模仿天赋。如模仿著名男高音,迅速获得高标准的音质、音色、音型;极限音和超高音模仿女高音;粗糙、不动听的男高音模仿秀丽俊美的女高音等,都是协助理性方法所不可或缺的常用感性手段。若没有好的模仿天赋,单靠后天塑造就难见功效了。
8.偏好理论搜索的问题。声乐理论是实践上的归纳与提升,属大脑思维活动范畴;吐字、发音则是神经与气息、肌肉的活动,属人体生理运动范畴。上述两者有原则上的差别,就像学游泳的人只看书本不下水实践,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许多声乐爱好者偏好理论搜索,对各家各派声乐理论似乎无所不通,这种一味醉心于理论的学习者,无形中削弱了对发声机能指挥与协调能力的培养,拉大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并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殊不知,许多声乐大师都是歌唱家出身,他们的理论是立足于自身的歌唱实践的。所以,对于不注重实践,经不起实践检验却善于著书立传者,实际是一种“假学究”和伪学术,高音当然唱不上去。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什么原因,所谓男高音难,都不是客观的高音技术难造成的,而是非学术的诸多外因所导致,所以不能简单地用“难”字来定位男高音真正的技术本质,更不应该把个人声乐学习的挫折、失败完全归因于“男高音难”的观念。
声乐教育家们指出,男高音高声区的基础训练方法和其他各声部是一致的。概括地讲,男高音的高音即在低喉位、密封良好的咽管道内,支配声带机能在同一位置上做真假声转换连接形成混声。混声的特点是不怕高音,并且越到高音越能显示它的优势特征,这就是解决高音的技术秘密,也是20世纪欧洲声乐教师及研究者们的科研成果早已做出的定论。只要始终坚守真假声转换原则,抓住咽腔“三角区”共鸣训练中心,立足鼻、喉上下平衡对应,男高音的学习应该是顺利的,成功的概率也是很高的,应当不比女高音低。
进一步解释,我们知道凡是嗓音健康的正常人,都能毫不费力地发出很高的假声,这正是高音不难最根本的生理依据。让假声借助呼吸支点、咽腔共鸣通道和真声力量,在低喉位声带水平面上,精心、细致地做真假声转换连接动作,可以快速地捕捉到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及高音音质、音色和音型产生的本源。这种突然的发现在脑子里牢牢地记住它,从而顺利地开启走向梦寐以求的通向高音和超高音的道路。其中并无什么神奇玄妙和不可解析之处,也绝不像传说中的那般难到无法攀越的程度,无数成功的教学实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我的恩师王福增先生的教学成果,以及我个人近四十年的教学成果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真假声成功转换连接形成的新型混声,借助封闭良好的咽管道,必然反射到鼻后嗅觉区的共鸣点,振响鼻腔后又辐射到额面区冲击大脑神经区域,形成自我感觉上的所谓“头声”。“头声”现象是摆脱了外耳“空导”听觉的习惯干扰,高泛音在大脑中枢部位振动刺激的反应,大脑会立即记住这种音色,所以定型快而稳。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高音容易”的结论,是有理论依据的。至于“低音为何难于高音”,这是又一论题,笔者将另文探讨。
我们看到,在歌唱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这样的事例:中外不少年轻人在二十几岁就已突破高音,并达到了一流的歌唱水平(女高音还有更早的,如卡拉斯等)。他们之所以顺利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高音实践中,从根本上掌握了声带转换及变化规律的技术。卡雷拉斯就曾说过自己的声音从低到高都是用假声换出来的。许多声乐大师和歌唱家也有相似的说法。
至此,高音的本质技术是什么?技术的核心在哪里?答案不是非常明确了吗?许多具有较好男高音条件的人,枉费了五年十年甚至终生也没有唱好高音。现在看来,他们是不是应当自我反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声乐学习呢?
因此,笔者联想到对于有高音挫折遭遇,认为唱男高音“难”者还可从以下列举的五类专业演唱者的演唱中获得启迪:1.各种演唱形式的民间艺人、民间歌手、通俗歌手、广大业余声乐爱好者;2.昆曲等戏曲类演唱家;3.曲艺类说唱家;4.话剧演员;5.节目主持人等。这五类非职业演唱者中都有许多高音漂亮的典型,电视节目中目不暇接,此不枚举。所谓“漂亮”,就是说他们在没有技术束缚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在演唱时个个都高音酣畅,共鸣开放并自然从容,能达到完全不输职业歌唱家们的演唱高度;戏曲家们还边舞边唱,完全没有看到他们高音“难”的尴尬或失误,这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事实。
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声乐爱好者,他们都没有系统的专业学习经历,最多不过是找教师短期点拨。他们也不懂得甚至都没听说过“关闭”“半关闭”“头腔”“鼻腔”“共鸣”等专业术语,也不知晓什么声乐学派,就单凭着自己对男高音真挚的爱和较好的天赋、歌唱智慧,照样能唱出质量较高的高音,不是更证明男高音的技术并不难吗?
声乐教师们心里都很清楚,像许多这样的优秀男高音,已经不需要在高音方法上采用什么特殊手段或绝招,也不需要再向他们传授抽象费解的理论和术语,因为他们在自身的声乐实践中一定是触到了真假声转换的活动规律,在客观上已经掌握了转换技巧的秘密所在,所以他们仅需要教师按照歌唱艺术的专业规格与水准进行精心雕琢和规范即可。试问,普通院校音乐系的声乐教师们,大家常年的辛勤培养训练,自己身边出了几个达此水平的男高音学生?难道在全国艺术院校范围内真的找不到这样素质好的学生?凭心而论,谁又不想教出几个这样的男高音人才?又试问,成千上万的声乐专业学生们,从高音机能到艺术表现,又能有多少敢于和以上列举“非职业”男高音们对阵挑战的?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和忧虑吗?
探究非职业男高音现象和以民间艺人与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为主的戏曲唱法的技术本源与共性基础可以发现:1.戏曲的吐字“顿挫”——“美声”的呼吸对抗、喉下吐字;2.戏曲的“大本嗓”与“二本嗓”——“美声”的真声与假声观念;3.戏曲的“转鼻”——“美声”的“鼻腔共鸣”“面罩唱法”;4.戏曲的“脑后摘筋”——“美声”的绷紧后咽壁;5.戏曲的“膛音”——“美声”的共鸣;6.戏曲的“丹田”“灌顶”——“美声”的呼吸支点与高位置……由此看来,“非职业”男高音的演唱都符合科学的发声原理,也都具有自己的丰富经验及各种正确练习方法。总结他们演唱高音顺利的几个根本原因是:
1.非职业男高音们大都重视实践,靠悟性;都是从朴实自然的说话及语言变化规律,从“说”起步,开始自己的歌唱钻研进程的,这恰是声乐学习顺利入门的正确开端。
2.由于他们个个都发自内心对歌唱痴迷、热爱,又由于炽热燃烧的激情所产生的特殊智慧与艺术灵感,所以在实践中很快地感悟到真假声转换的道理,从而顺利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发声技巧。他们并没有受到如“面罩”“靠前”“靠后”“关闭”等专业术语的教条限制和负面影响。
3.人品端正、不功利。他们认为歌唱是纯真情感的自然流淌,是艺术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对幸福人生的别样解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加上正确的方法顺其自然地唱出了酣畅、嘹亮、开放、朴实、感人的独具魅力的高音,是不足为奇的。
4.话剧演员、曲艺演员及播音主持人等,之所以也能十分轻松地唱到歌唱家们的高度,这是由于他们都具备吐字清晰、语言变换灵活的能力,恰好符合歌唱所需具备的坚实的吐字基本功,又加之他们有好的嗓音条件,在没有职业心理负担、天生模唱能力出色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轻松唱高音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行外的业余爱好者都能唱好高音,专业学习者反而觉得高音难呢?这种奇怪的现象确实值得深思。许多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基础学习及大学阶段的系统学习,至少七八年有余的时间,男高音声部对小字二组的降b至High C的尖端发声技术未能掌握且不说,小字二组的f以上的高音又有多少能解决“头声”色彩的?许多学生甚至到大学毕业还一直存在换声区吊喉卡壳、声音破裂、高音上不去、真假声混不起来的情况,被戏称为“F大队”成员者大有人在。大量学专业的唱不过业余的,已不是什么笑谈,而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残酷事实。由此,我们可以判定,男高音“难”的传说首先不是出自业余爱好者,十有八九是源于音乐院校专业师生之口,非是妄论。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缺乏声乐科学观与革新意识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声乐前辈们就锐意革新,主张创立“中国声乐学派”。与此同时,具有国际水准的外国声乐大师来华,早已经诠释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与技术秘密,彻底澄清了声乐方面某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照理应借势全面推动我国声乐教学领域全面革新潮流的迅速到来和蓬勃发展。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时至今日,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仍充斥着经验主义的、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众口一词,千篇一律,动不动就是“沉下去”之类的常用语,很少见到风格独特、用语新颖的革新家,即使有,也不过是极少数人,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2.学生问题
对于究竟“怎样学声乐”才是正确的方法,许多学习者并不很明确。这主要是由于有不少人参考网络视频学习,不少人追星成风,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指导教师不再信任,不再虚心接受指导,不能在教师的先导作用下用心地按一种方法、一条路径去构建自己复杂的声乐艺术大厦。很多学习者要么对教师审视猜疑,要么心浮气躁、狂傲自大,不刻苦用功,终日做着成名成家的白日梦,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已成一个社会问题。
最后笔者想特别申明两点:
1.“高音容易”的论点,专指本质基础技术,非指高音共鸣质量和能量。前者是技术,后者是功夫;前者需要智慧和灵气,后者需要意志、耐力和时间;两者不属同一理论范畴和标准要求。
2.文中关于业余与专业的对比论证,其用意是单就唱高音的技术问题而言,绝无否认和排斥艺术院校全面正规训练之意。相反,笔者的观点是:声乐是不能自学的一种学问。任何一位爱好者想要登堂入室达到职业水准,接受院校教师的当面指教和系统训练是必由之路,正如卡鲁索所说学习者应当像尊奉权威那样尊敬自己的指导教师。世界声乐艺术史上没有一个人是仅凭爱好自学成职业人才的,个个都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培养下,才获得了完美的歌唱技能并逐步登上艺术之巅的!“教师是学生成功的先导”,作为学生必须明确这个原则。
最后,我想说的是:歌唱者要想彻底悟透辉煌英武的男高音演唱思想内涵,有必要探究一下国际武术界公认的知识型“内心武士”——李小龙,他之所以能练就刚猛凌厉的腿法、虎虎生威的双截棍和变幻莫测行云流水般的截拳道,是因为他用心钻研了叔本华、尼采、萨特、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以此来思考武术的意义和终极本质,是他将科学与哲学结合应用于武术的必然。他是用科学、哲学这两种元素合成来调整激发武者内心真正的激情,手、脑、棍不过是阐释工具而已。习武者尚且如此,学艺亦不应例外。
有志于辉煌前途的男高音追求者们,参考李小龙之道贯通自己的声乐学习是完全可行的,武术与歌唱同是肌肉气息运动,基本区别是吐字与发声。只要用科学的态度精于钻研,高音不仅不难且成功概率很高;凡高音难者均属个人主观遭遇,与客观技术难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