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少儿歌唱

2017-05-17 21:44
歌唱艺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歌唱情感音乐

随着少儿歌曲的创作与演唱水平的提高,作品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一领域逐渐成为声乐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快乐阳光’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是集创作与演唱于一体的少儿声乐赛事。二十年来,共推出各种题材、体裁的适合四岁到十四岁孩子演唱的三千余首风格各异的优秀歌曲作品,成为开展少儿歌唱活动的宝贵曲库,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少儿声乐比赛、展演的理想教材和珍贵资料,为我国少年儿童声乐教学和歌唱事业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文将基于“快乐阳光”比赛积累的丰富的创作与表演实践经验,与大家深入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少儿歌唱表演实践的训练思路与手段。

少儿歌唱训练简介

糜若如、孟玲等声乐教授在从事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少年儿童歌唱教学不能模仿成年人,不能一味强调呼吸训练、发声位置、共鸣腔体的运用、吐字重要性等;而是一再提醒,童声清亮、纯净、甜美但很稚嫩,训练中要格外小心,不能使其受到伤害。这是符合少年儿童生理和年龄特点的认识。下面扼要介绍一些专家所讲授的少年儿童歌唱训练的内容。

(一)找找唱歌前的两种感觉

1.“模仿小猫叫,胡子往上翘”,关键是要抓住“翘”。“翘”可以使软腭抬起,还能使面部呈微笑状态。在学小猫叫的一刹那(“mi-”),可以较容易地找到发声的位置和感觉。位置找到了,声音就是好的;感觉找到了,声音自然就对了、好听了。

2.头上有“顶”东西的感觉。有了这个感觉,发声就会有保持的感觉,喉咙就不会往上提。在开始训练时,每次都要突出“顶”的感觉,这样全身都会保持积极的状态,这是歌唱中所需要的状态。如此形象生动的描述,使小歌手在歌唱时喉咙自然下沉,而不提起;使小歌手从初学唱歌起,喉咙就学会往下沉,为今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正确的基础。

(二)掌握歌唱时的呼吸与共鸣

下面介绍几个形象、生动且少年儿童能理解并很快接受的办法,有助于轻松地学习、掌握歌唱时的呼吸和共鸣。

1.歌唱时的呼吸练习

(1)咽部下移感。歌唱时吸气是往下走的,整个咽部都要往下沉。教师用慢动作示范吸气时喉部向下移动,停止吸气时保持不动。这个练习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下一步歌唱发声的学习质量。尽管小歌手的喉结不像成年人那般明显,但是经过学习,小歌手们是可以体会咽部下沉的感觉的。

(2)体会腰部周围肌肉的绷紧感。经过讲解和练习,体会歌唱气息的关键在腰部周围。歌唱呼吸时,腰的周围是涨的,特别是后腰,这里是歌唱气息的支点所在,但绝对不许鼓肚子。下面这条练声曲对练习腰部支点的训练很有效。

谱例1

(3)鼻口一起呼吸。歌唱过程中,常需要鼻子和嘴巴同时工作。演唱中常常会遇到特别短促的音,例如十六分音符,只有口鼻达到自由呼吸才能胜任。

(4)歌唱的呼吸是不许出声的,也不能有过于夸张的动作。小歌手在初学歌唱时不懂什么是歌唱需要的呼吸,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夸张的呼吸慢动作,让孩子们看清楚呼吸的“慢镜头”。鼻孔、口腔打开—喉咙打开—胸部扩张—腰带四周打开、给力、支持,此时应强调一切都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不可紧张、僵硬。这时,小歌手们会饶有兴趣地模仿、体会,再听听自然清亮的发声,认真体会歌唱时呼吸的重要性,并理解、掌握口鼻同时呼吸的要领和方法。

(5)无声呼吸的动作不要太夸张,声乐教师要讲清楚“无声但不夸张”呼吸的要领,即鼻、口、喉、胸同时以积极状态“打开—吸气—保持”,这一连带动作必须在刹那间完成,要求小歌手歌唱时的吸气要像闻花一样没有痕迹。经过几个月呼吸练习,从“有声但动作不夸张”到“无声不夸张”的良好呼吸状态,也就逐渐形成了。

(6)出气有阻力。平时生活中的呼吸是没有阻力的,为了使小歌手获得歌唱时的均匀呼吸,可采取“阻力练习”。办法是坚持哼鸣练习,要体会到腰周围有张力,气息有上压、下托之感,最后气息“打”到“人中”,声音从眉心送出来。

2.学会哼鸣

如果指导少年儿童练哼鸣时采用成人的方法,必然导致成人化,而且没有“点”,练哼鸣成了一种负担,让人听起来也有痛苦感。如果让小歌手在玩中练,有兴趣地练习,就可以跳出成人训练方法的束缚。

(1)闷闷不乐的状态。犹如极不高兴时所表现的那样——“hm!hm!”,感觉紧张、短促有力,气息直奔鼻腔。

(2)嘴里含东西的感觉。打开喉咙,指口腔里面不能因为闭口哼鸣而关死,口腔、喉咙照样要“打开”。随时提醒学生,嘴里含着水或凉的东西。

(3)教师与小歌手做“1+1”或“2+2”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要在教师的示范下由弱至强展开。做法是教师范唱,小歌手模唱,让小歌手在不知不觉中找到正确的哼鸣方法。只要练好短促、有点的哼鸣,就能在以后的音阶练习中找到正确的哼鸣。

(4)打开嘴巴的哼鸣。练习开口的哼鸣与上面所讲的完全一样。如果张开嘴巴与闭上嘴巴所发的声音基本相同,就可以过渡到音阶练习了。让人听起来哼鸣也是歌唱,也像歌唱那样美妙动人,但要注意音量一定不要大,自己听到就可以了。

(三)打哈欠式的歌唱

糜若如、孟玲等教授反复要求学生在歌唱时要有打哈欠的感觉,说明“打哈欠”在歌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小歌手通过“打哈欠”练习,可以使声音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

1.歌唱时的哈欠

生活中人人都会打哈欠,但歌唱中需要的打哈欠是相反的。生活中打哈欠是消极懒散的,而歌唱中的打哈欠是积极并保持不变的。期间,腰周围是膨胀的,嘴巴要完全打开,精神要饱满。

2.短促有力的哈欠

短促有力的哈欠的特点是急速、干脆,像武打影片中的“哈!”声音要有振动的效果,有爆发力,刚开始练习时音量不要过大。

3.保持的哈欠

要让全身都感觉处在兴奋、积极的状态,声音不要太明亮,但要集中,从高往低。在训练时可先短后长:“哈”(半拍)—“哈”(两拍)—“哈”(四拍)—“哈”(八拍)。

4.音量由小到大的哈欠

开始练习时声音不要太大、太亮,否则容易喊,音量要小一点儿、集中一点儿,逐渐由小到大;要做到“三个不变”,即音色不变、歌唱状态不变、声音的高位置不变。

(四)在笑声中学会歌唱

糜若如、孟玲等教授经常提醒学生要微笑着歌唱,用笑的感觉来练声。小歌手对这样的练习会非常感兴趣,感到不是在练声,而是很开心地在做游戏。

1.让小歌手练习生活中的笑

虽然这种笑的声音散、不集中,但腹部却是用力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把我的肚子都笑痛了。歌唱中的笑是有意识地控制,要求声音有穿透力,腹部要保持紧张状态。练习时,打开嘴巴做呼吸状,发断音“哈哈 0|哈哈 0|”,发音要短、断、富有弹性。

2.在笑声中找到感觉和最美妙的声音

在笑声中找到正确的发声的办法有下面几种:

(1)笑着啃苹果。啃苹果时嘴巴张得很大,上牙膛形成屋顶状。小歌手做这个练习时可体会到硬腭的着力点,气息在歌唱时直接往点儿上送,这样声音会很漂亮。

(2)笑着动嘴巴。嘴巴在歌唱时要灵活、积极,每时每刻都在活动,当张开嘴巴时咽部便会有力地支撑,有利于歌者正确发声状态的形成。

(3)笑着让声音从头顶出来。声音、咬字如果从嘴里出来就会很苍白,这种声音叫“白声”。应当让嘴咬住字从头顶出来,这样吐字清楚,声音漂亮。这里首先强调的是咬字,其次才是声音,只有字正才能腔圆。在开始练习发声时就要注意清晰、正确的咬字,否则声音再好,也代替不了咬字;咬字不好,声音也将大受影响。

(4)找一下笑着打喷嚏的感觉。生活中打喷嚏是没有音高的,但歌唱时的打喷嚏状态要求积极、紧张,而且有音高,这种打喷嚏的位置非常高。练习时可以做一次生活中的打喷嚏,再做一次歌唱中带音高的打喷嚏,可以找做得好的小歌手示范。

(5)在“鼻子放大一百倍”的感觉中歌唱。当然只是主观上感觉鼻子放大了,大到“人能站在鼻子里面唱”。用这样的感觉去打喷嚏,共鸣就会大。用嘴唱是苍白的,感觉用鼻子唱声音是明亮的;但要与鼻音相区别,绝不能练成鼻音。

启发学生在歌唱中时刻想象:血盆大口的、虎背熊腰的、眉飞色舞的,是我们强调的歌唱状态,从一开始就要培养积极的歌唱状态,并全身心地投入。

形象思维与少儿歌唱

艺术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的思想情感的,音乐也是如此。然而,因为音乐的物质媒介是声音(音响),它不可能像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那样,给观众一个具体可观的形象。比较而言,音乐是一种更为抽象的艺术。少儿歌曲的词曲作家运用形象思维把以往观察到的、经历过的印象和情感体验在大脑中重现,让想象多维度展开,把情感意象外化,再运用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去塑造艺术形象。这个运用想象的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

音乐之所以美,是由于热爱歌唱的孩子们在演唱中体现了艺术形象的美,少儿歌曲的艺术形象,是由孩子们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塑造出来的。少儿歌曲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结晶,必须经过演唱(也包括乐器伴奏)才能塑造出音乐的艺术形象,才能把音乐作品的美由潜形态转化为显形态,才能为观众所接受和欣赏。

在少儿歌曲作品中,词曲作家已经做到了“立辞为象”,那么,小歌手怎样才能做到“立象为神”呢?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认为:“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唱情”,就是要唱出情感;“唱性”,就是要唱出风格和个性;“唱理”,就是要唱出理趣,意余声外,通过形象来表达含蓄的道理。这些都需要演唱者用“心”去“唱情”“唱神”,唱出了“情”和“神”就唱出(塑造)了音乐的艺术形象。

情来自形象。形象逼真,情感表达也就生动;形象不准确,情感表达就会产生偏颇。少儿歌曲中所描写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演唱时必须使主观情感与客观形象相吻合,否则,演唱者在塑造音乐形象时就会失去分寸——若过分夸张,就没有真实感;如不够,就显得呆板、缺少“神韵”,感染不了观众。所以在唱情时必须注意情感是否真切,是否符合作品的形象要求。

例如《我仰望五星红旗》(金波、李众词,孟庆云曲)短短21小节的作品,“我仰望五星红旗,她在万里晴空飘扬,旗帜上有一颗最大最亮的星,她好像天上的太阳……飞向明天,飞向理想”,采用起伏跌宕的旋律,通过深情、真挚的演唱,塑造了庄严与敬仰的意境,听者无不被激越与庄严所震撼、感动。

再例如《西柏坡童谣》(李幼容词,铁源曲),以委婉、亲切、叙事的旋律,真挚、深情地唱出了对西柏坡的回忆与憧憬。《哦,香格里拉》(晓光词,晓丹曲),作品圣洁、优美,作曲家巧妙运用藏族音乐特有的节奏与旋律风格,赋予作品生动、虔诚与纯洁,八度大跳的大胆运用,使作品更显对香格里拉的向往与顶礼膜拜的情愫。

要想唱好一首歌,小歌手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必须深入生活,因为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拓宽视野、深化认知、积累经验。只有这样,小歌手在舞台上一展歌喉之际,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具体来讲,热爱歌唱的少年儿童在准备唱一首歌曲时,首先要对作品有理性的认识,能准确地理解、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并要细致地分析歌词和曲谱,剖析愈深刻、愈细致,艺术构思就愈准确、愈丰满。此刻,小歌手已下意识地开始了形象思维活动,随着优美的旋律不知不觉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心随情走”,情来自形象,形象激发情感,从而达到“心在唱歌”的状态。这是一个由理性分析(理性认识)进入形象思维(情感反应)的创作思维过程。这个创作思维活动,使演唱者脑子里有情、有景、有物,有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音乐艺术形象。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激发了演唱者的灵感。此时,演唱者的声音、眼神、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声情并茂”的歌声使听众与演唱者发生了心灵感应般的情绪感染,所谓感情随歌而动,情绪随歌而起,听众真正欣赏到小歌手歌唱艺术的美,获得心理上不同程度的满足。小歌手歌唱艺术真正达到了“韵味醇厚而隽永”的境界。从美学角度讲,这是因为审美客体给审美主体显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情感形象,激发了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等情感反应。正所谓“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意美”即“意象”,“意象”是由联想、想象产生的。想象属于形象思维,而“在少儿歌曲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最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为,小歌手在演绎少儿声乐作品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创造性地想象和联想,“以情带声”、淋漓尽致地把音乐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丰满感人。所以说,在少儿歌唱实践中运用形象思维是极其重要的。

作品分析和艺术处理

要唱好一首歌曲,除了良好的嗓音条件、声乐技巧和音乐修养外,更加重要的就是对所演唱作品的内涵要有深刻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教师把作品分析和歌曲处理渗透到对小歌手的演唱指导过程中。充分理解作品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后,再经恰当的演唱处理,才有可能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作者所希望的艺术效果。对作品的分析与艺术处理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分析歌词与时代背景

歌曲,包括少儿歌曲,与纯音乐作品不同之处在于有歌词,通过歌词我们可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词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辅导小歌手时,朗诵歌词是一个好办法。通过朗诵歌词,可以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活泼生动的有声形象。绘声绘色的朗诵可以帮助小歌手找到语感和语言动态美,体现语言在情感表现上的特殊功能。但是,由于歌词的容量有限,它不能像小说或戏剧那样详尽和具体,往往高度概括、凝练,所以在字面的背后蕴含着更深广的意义。如作品《兴业街七十六号》(朱胜民词,雷立新曲),从字面上理解,只不过是一条街、一个门牌号,并不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并不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去引导小歌手理解作品的立意。

小歌手在演唱《北京茶馆》(李幼容词,蔡海波曲)时,对“北京茶馆是市民的小戏台,老百姓的甜与苦从茶中品出来”并没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小歌手了解、掌握作品更具体、更深刻、更鲜活的内容与含义。只有把握了所演唱歌曲的背景与内涵,才能在演唱中有生动的艺术表现,不但在音准、节奏上获得好评,更重要的是歌曲的艺术表现、艺术感染力上出彩。总之,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在演唱时更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

(二)理解、掌握歌曲的音乐风格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音乐风格。这种不同在音乐上则表现为各具特色的地域或民族音乐语言。

例如《额吉为我煮奶茶》(王宝柱词,呼格吉夫曲)具有蒙古族个性豪放的特点,曲调喜悦、真切,朴实无华地唱出了孩子对额吉(母亲)和奶茶的深厚情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小歌手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调动小歌手的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唤起其想象力,想象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绿浪碧波、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色,这样在演唱中就比较容易唱出蒙古族歌曲辽阔宽广的风格。

再例如《高原红卓玛》(李众词,孟庆云曲)以舒适的曲调、简练的节奏唱出了“要问什么最美丽?红云上的布达拉”的美丽与圣洁。《彝山彝水等你来》(朱胜民词,雷立新曲)以活泼欢快的曲调、跳跃喜庆的节奏唱出了彝族少年儿童“六月火把节,最美彝家寨,烤茶香米酒甜,醉了你莫怪”的欢腾景象与热烈场面。

(三)歌曲艺术处理的基本手段

首先是把握所演唱作品的基本情绪变化。音乐以抒发情感见长,少儿歌曲多以抒发某种情感为主,即喜、怒、哀、乐、爱。教师必须很好地理解作品所提供的情感基础,适当范唱,范唱必须有激情并富有表情,再由小歌手自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有些少儿歌曲有不同情绪的对比,教师应指导小歌手分析这种情绪的对比,以便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歌曲演唱的技术性处理。所谓“技术性处理”主要是教师在指导小歌手演唱时,根据作品的要求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以更好地取得作品所期望的艺术效果。不同的音乐形象、风格往往与相应的速度相配合。不同力度与表现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处理歌曲时就应顺其自然,恰如其分地通过不同力度来表现。一般来说,表现恢宏强大、愤怒昂扬、激动的情绪多用强的力度。力度由弱转强可以表现出情绪由低沉趋向昂扬,也可产生由远及近的空间感;由强转弱则表现情绪的低落或逐渐远去之感。力度变化在少儿歌曲演唱中有很强的表现力,应指导小歌手根据不同歌曲所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歌词内容来决定。在对歌曲做艺术处理时,必须做到自然、合理、贴切,切忌违反艺术规律,生硬、造作。

对音色的处理,既是表现歌曲感情的重要因素,也是音乐表现的需要。不同音色的运用可以产生不同的感情色彩。这里,不同速度、力度和音色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与旋律、节奏等其他音乐因素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组成有思想内容的少儿歌曲。对少儿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处理,首先应从歌曲内容出发,使音乐表现和歌词内容紧密结合,做到处理贴切、恰如其分,使其为歌曲情感的表现服务。

例如《喊三峡》(刘锐词,宋小兵曲)开始八小节的节奏为散板,力度为强,声音应饱满,唱出三峡的宏伟气势(见谱例2)。最后以强力度结束,应情绪饱满,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见谱例3)。

谱例2

谱例3

少儿歌曲作品一般因篇幅较小而容量有限,但同样存在情绪的起伏与变化。有些少儿歌曲中,作者为了使主题更为突出,通常会在全曲的后部或结尾安排一个情绪的最高点,即“高潮”。高潮是少儿歌曲情绪最集中、最具表现力的重点,要求教师指导小歌手全身心地投入并用强的力度演唱。处理高潮时必须根据学生的条件,在声音力度上给高潮的出现留有充分的余地,以突出高潮。

如何帮助小歌手的演唱获得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两点需注意:其一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方法及一定的文化、音乐素质。其二就是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分析、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这一过程要通过声乐教师的耐心辅导逐渐内化,从而成为其内心的感受,通过其演唱而自发地表现出来。所以作品分析和歌曲艺术处理是歌唱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不可忽视。

愿热爱歌唱的小歌手们在美好歌声的陪伴下,永远阳光,永远快乐!祝愿我国的少儿歌唱大花园繁花似锦、绚丽灿烂!

乐 讯

溯源巴洛克——李姗师生音乐会

“溯源巴洛克——李姗师生音乐会”于2017年6月2日晚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成功举办。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姗及其八位学生演唱了多首不同题材的巴洛克声乐作品,担任音乐会羽管键琴伴奏的是中国音乐学院早期音乐教研室教师曾佳莉。

本次音乐会是李姗留学意大利归国后的又一场汇报音乐会。整场音乐会以羽管键琴伴奏,据了解,产生于14世纪的羽管键琴在全国仅有十余台,而巴洛克声乐专场音乐会的举办也是国内高校空前的突破。

音乐会的大部分乐谱是李姗自意大利带回的一手文献,其中不少作品是国内首唱,涉及的语言以意大利语为主,涵盖古英语和拉丁语,所包含的作曲家来自意大利、英国、德国等,作品类型有歌剧选曲、世俗歌曲和经文歌等。根据巴洛克声乐作品的时代特征,音乐会作品均为ABA曲式,并在反复A段做加花处理的纯正巴洛克演唱要求,这也是本场音乐会的又一亮点所在。

整场音乐会座无虚席,成功再现了17世纪巴洛克音乐风貌,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歌唱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