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每逢那节日来临》中吉尔达音乐形象探析

2017-05-17 21:44
歌唱艺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弄臣三连音威尔第

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一生共创作26部歌剧,他的歌剧富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注重戏剧冲突与音乐形象的塑造,坚持以现实生活作为歌剧的创作内容,力图表现人的本质与情感。经典歌剧《弄臣》是威尔第根据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戏剧《国王寻欢》改编而成的,咏叹调《每逢那节日来临》即选自其中。

一、吉尔达人物形象分析

威尔第认为,歌剧是一种人性的戏剧。在创作《弄臣》这部歌剧时,他把戏剧人物的塑造放在首位,用戏剧情节深刻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他在刻画吉尔达时对其寄予了无限的美好,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瑕、温婉可爱的纯情少女形象。吉尔达善良、美丽、痴情,对他人毫无防备之心,她与剧中其他重要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使剧情发展充满了悬念与冲突,从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1.吉尔达与利戈莱托的亲情

吉尔达从小失去母亲,与父亲利戈莱托相依为命。虽然利戈莱托是一个趋炎附势的驼背小丑,是曼图亚公爵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弄臣”,是大臣们嘲讽的小人,但在吉尔达眼里,利戈莱托却是一位充满慈爱的父亲。为了能让吉尔达健康快乐的成长,利戈莱托让吉尔达住在远离闹市喧嚣的幽静小屋,只有礼拜天的时候才被允许去教堂。吉尔达对利戈莱托也充满了敬爱,每天都会在父亲回家的路上等待他的出现……正是这种封闭的生活环境,让吉尔达心无杂念、不食人间烟火,不知道人间的险恶与人性的诡变。所以,当她的世界发生变化时,她不知如何平衡亲情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即便被心爱之人欺骗,她也愿意牺牲生命而让自己的心上人安然无恙。

2.吉尔达与曼图亚公爵的爱情

吉尔达是威尔第塑造的典型悲剧人物,极富戏剧色彩,仿佛她的生命只为爱情而活。当她去教堂做礼拜遇到相貌英俊而又温文尔雅的“穷学生”时,便怦然心动。当伪装成穷学生的曼图亚公爵对她展开热烈的爱情攻势并向她表白思恋之情时,她激动、喜悦、对爱情充满期待与幻想。当她目睹公爵玩世不恭、纵情声色时,她失望、痛苦、爱恨交加。虽然她的爱情如烟花般瞬间消失,但她却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爱人的生命。吉尔达坚贞纯洁,甘为爱情献出生命的痴情形象与曼图亚的多情善变、玩世不恭的虚伪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威尔第正是通过塑造这种反差强烈的人物形象讥讽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通过吉尔达的柔弱善良、为爱牺牲的戏剧故事激起人们对弱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与关怀。

二、从咏叹调《每逢那节日来临》看吉尔达的音乐形象

《每逢那节日来临》是威尔第歌剧《弄臣》中吉尔达的咏叹调。这首咏叹调叙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戏剧矛盾突出,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该咏叹调着重表达了吉尔达被曼图亚公爵欺辱后复杂的内心世界:爱慕、兴奋、向往、甜蜜、惊恐、痛苦、悲伤。

(一)剧情大意

《每逢那节日来临》出现在歌剧的第二幕,大臣们误以为吉尔达是弄臣利戈莱托的情人,在黑夜里将吉尔达劫持并献给公爵。受骗参与劫持的利戈莱托意识到被劫持的是自己的女儿后迅速赶到公爵的宫中,他忍着巨大的愤怒和悲痛恳请大臣们将女儿交还给自己。受到屈辱的吉尔达伤心地从室内跑出来,看见正在寻找自己的慈祥的父亲,悲痛不已,她向父亲哭诉事情的经过。与公爵在教堂相识的场景,那动人的一幕使吉尔达难忘,她的内心对美好爱情充满了渴望。当咏叹调进入后半部分,吉尔达的情绪激动起来,她告诉父亲,一群人把她抓到这里,她感到惊恐、害怕。

(二)音乐分析

这首咏叹调旋律优美流畅,结构层次分明,是一首具有叙事性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咏叹调。全曲曲式结构如下:

A(1—21)+A1(22—34)+B(35—51)

第一乐段(1—34)音乐由e小调进入,速度为较舒缓的小行板,着重表现吉尔达回忆往事时的羞涩与甜蜜。前奏的9小节,乐队的低音伴奏部分采用分解柱式和弦,并运用双簧管演奏主导动机,双簧管独特的黯淡音色以及小调冰冷、幽暗的调性特点使歌剧呈现了一种悲伤的情绪特点。音乐主导动机采用较为突出的八分休止符加十六分三连音的节奏形态(如谱例1),以塑造一位纯真、善良、对爱情充满无限向往的纯情少女形象。

谱例1

咏叹调的前半部分(1—17)连续使用下行三连音,使演唱具有宣叙调的特点,而后三个乐句重复这种音乐手法,一个向父亲娓娓倾诉、伤感中有甜蜜回忆的吉尔达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第18至21小节起,旋律由原来的先下行再上行的走向变为相反的走向,每小节再增加一个三连音,使得旋律更加密集。随着音高不断向上推进,情绪在音乐的推动下逐渐加强,人物情感也因此被推向一个小高潮(如谱例2),这种音乐表现把吉尔达对真挚爱情的幻想与渴望刻画得入木三分。

谱例2

第22至34小节是对前半部分的再现,音乐表现侧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叙述,进一步表达了吉尔达对于曼图亚公爵真挚的爱恋之情。

第二乐段(35—51),从第35小节开始,音乐调性发生了变化,从e小调转为C大调,伴奏织体由之前的拍基本节奏型转为八分音符加十六分三连音的特殊节奏型(如谱例3)。这种密集的八分音符加三连音跳奏,使音乐情绪变得急促、紧张。随着音乐的渐强,十六分三连音的连续使用以及分解和弦、同音反复的发展手法,使咏叹调情绪不断加强,节奏更加紧凑,伴奏织体与音乐主题环环相扣,将吉尔达从甜蜜的回忆带回到残酷的现实,同时渲染了吉尔达惊恐悲愤的伤痛之情。音乐最后在小字二组的a上用非常强的气息支持演唱,以六连音琶音下行结束全曲,深刻表达了吉尔达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谱例3

(三)情感表达

这首咏叹调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着重表现吉尔达的回忆和叙述。第一乐段吉尔达向父亲述说事情缘由:“每逢那节日到来,我都要前往教堂,遇见一位漂亮青年,投来了多情的目光(Tutte le feste al tempio,mantre pregava lddio,bello e fatale un giovane,offriasi al guardo mio)。”这部分的音乐(如谱例4)表现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演唱时声音要亲切柔和,气息平稳均匀,尤其要踩准八分音符加十六分三连音的节奏,突出三连音的叙事性。此部分音区虽然较低,但演唱时声音要保持气息的稳定与高位置的状态,用平缓连贯的声音表现吉尔达回忆往事的幸福与甜蜜。

谱例4

当唱到“彼此不说话,用目光表达了心灵的渴望(sei lab bri nostri tacquero,dagl’occhi il cor,il cor par lò)”时(如谱例2),情绪逐渐高涨,密集的三连音随着旋律的逐级向上推进,把人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小高潮。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流动与三连音的节奏,声音从弱到强,逐级推进,要求在高音前一个音(dagl’-)处换气,当唱到高音小字二组的a时(-oc)要抬起软腭,保持打哈欠的吸气状态,同时要求放松下巴与舌头,舌尖轻轻抵住下齿,舌面呈凹槽形状,口型似立体的椭圆状态。

第二乐段叙述吉尔达与公爵分手后向往美好爱情的短暂愉悦以及被劫持后的惊慌与恐惧。吉尔达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掺杂着各种复杂的情感,有惊恐、悲伤,有悔恨、痛苦,也有无奈、不忍,所以情绪把握要张弛有度。

第二乐段的前7小节(35—41)旋律均在较高音域上平稳流动,这时音色要纯净,运用头腔共鸣获得明亮、通透的声音效果。随着音乐渐强,同音反复,使得悲伤的情绪不断加强,尤其是第49小节连续离调和弦与三连音持续向上推进,使得惊恐、不安的悲愤情绪得以爆发(如谱例5)。最后在倒数第2小节(小字二组的a上)情绪宣泄达到了高潮。演唱者不仅要有饱满的气息支持,还要运用混声共鸣,随着情绪的高潮迭起,笑肌上提,声音“穿过”头腔,用很强(ff)而又控制自如的声音表达吉尔达悲愤、伤痛而又不忍的复杂的情感。

谱例5

吉尔达是歌剧《弄臣》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她是弄臣利戈莱托的精神支柱,是曼图亚公爵虚伪浮华的牺牲品。威尔第通过咏叹调《每逢那节日来临》深刻诠释了吉尔达纯真、善良、痴情、勇敢的少女形象,并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将她的欢乐、甜蜜、惊恐、悲伤通过演唱、旋律的走向以及器乐伴奏织体表现得淋漓尽致。吉尔达是威尔第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悲剧人物之一,他善于用歌剧概括人性,直面人生的沧桑与欢欣,通过歌剧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表达了对被损害、被欺压人物的深切同情,从而激起人们对腐朽残暴势力的憎恨。

猜你喜欢
弄臣三连音威尔第
舞台(环球360°)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浅论歌剧《弄臣》四重唱音乐艺术性
“以戏弄臣”辨析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