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之美,何以生辉—中国新古典舞训练音乐创编探讨

2017-02-08 10:00:57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基训古典舞舞者

吕 琳

一、 新古典舞伴奏音乐创编的审美预期

在课程教学中,音乐伴奏是为舞蹈动作训练服务的,同时亦是舞蹈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气口,每一次呼吸,都需要舞蹈老师与音乐老师之间认真、深入地交流和切磋。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简称“基训”)所表现的神韵、呼吸、点和面非常细腻与婉转,时而柔中带劲,时而轻中带力……于是,作为古典舞基训的音乐伴奏,就需要配合动作的这些方面,让舞蹈与音乐韵律能够严丝合缝地贴合在一起。比如,在活动组合里,演员一个头部的停顿动作,如果用连贯的音符去表达,可能体现不出点与面的顿挫,而这时如果在左手的伴奏中加一个顿音的低音伴奏或是一个和声丰富的柱式和弦同时松掉脚下的踏板的话,这种顿挫就会与其表达非常贴切。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舞句常常伴随着停顿与快慢的变换,在舞蹈动作的起、落与重复时,都有一个典型的动作,也就是所谓的“呼吸”和“气口”。在组合第一个动作的同时附上音乐,这与器乐、声乐伴奏的谱内的固定节拍是不一样的。同一系列动作反复做几遍时,伴奏也得做出相应的反复,主题虽不变,但调性、伴奏手法以及速度则可以灵活多变。

在中国古典舞伴奏的创编中,可以运用西洋的大小调调式来谱写和配弹,但是在身韵组合时,运用西洋大小调则略显怪异。比较合适的调性有中国的五声、六声和七声调式以及中国的北方民歌与南方小调等旋律。这是因为身韵组合更多的是总结了戏曲和武术的元素,用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风格。而在新古典舞基训课上,由于融进大量的提沉、冲靠和含腆等元素,在创作上,就需要以中国调式的旋律、节奏与和声为基础,以西洋大小调和中古调式为辅助,让音乐的旋律能够较贴切地配合舞姿,达到音舞合一之境界。这种严密的配合亦会给人一种视听上的享受,让音乐的韵律更好地衬托出舞蹈的律动,让整个过程符合民族舞蹈的运动规律,符合民族的审美需求,从而与演员和观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对于舞者来说,音乐使其情不自禁地投入舞蹈的意境,不呆板、不做作,气韵连贯地完成整个动作或组合。

在课堂上舞蹈基训和伴奏的合作中,经常会出现舞句与音乐的乐句不相符合之处。例如,典型的音乐乐句结构(包括芭蕾和古典舞基训)经常是4小节为一句,8—16小节为一段,而在融入较多身韵元素的古典舞舞句中,因为气息的原因以及“起法”的需要,经常出现多一个小节或少一个小节的情况,这需要在音乐创作上做到严丝合缝、恰到好处。同时,为使舞者能够顺利完成动作或把动作做得更完美,音乐则需要在某个乐节处放慢速度或作短暂停顿;创作中则必须按照要求对音乐做特殊的处理,以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该动作的练习。

二、 创编过程对新古典舞美感结构的分析

(一) 寻求美的元素

著名音乐心理学家林华教授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让欣赏者产生美感,是因为它含有某种美的元素。”[1]5实证研究离不开对美的量化分析,对于新古典舞也是一样,它的形体运动规律中的圆、柔、收、曲、抻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古典美的韵味,舞蹈音乐创编需要对动作美的理解而产生内在的自我表现意识,最终形成视觉和听觉高度统一的艺术。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第一个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人的审美心理活动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一种建立在“刺激—反应”模式上的研究。[1]5而这种刺激和反应的理论恰恰适合用于解释舞蹈音乐创编过程。费希纳提出的审美心理原则对于舞蹈音乐编创的启发如下:一是审美阈限原则(刺激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才能产生审美效应)。[1]5对于舞蹈来说,单个的舞蹈动作技巧、元素产生美的程度有限。只有将各种技巧与元素连接、组合和融合,才能实现信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加之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使整个艺术之美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两者一般不在段落的开始大幅度地抒发情感,而是循序渐进,达到一个适度的高潮。例如,在新古典舞基训音乐伴奏的编创中,我们摒弃了一贯的前奏音乐,而是用舒缓的单一音乐,配合舞蹈老师设计的单一元素,把整个组合的用意和情绪引发出来,然后缓缓地进入主题,将层次和气势缓缓地升起。二是审美因素加强原则(多项审美因素的相连,大于孤立的审美因素满足)。[1]6在音乐和舞蹈两者的关系中,如果没有其中一方衬托着另一方,那么双方都不可能具备较高的美的水准。因为在舞蹈表演中,音乐是为舞蹈服务的,两者本身形成一种互映。舞蹈的肢体语言与钢琴的音乐语言,诉说一种共同的情感,将两者的长处进行互补与融合,会迸发出大于两者之和的美的意境。钢琴伴奏在伴奏织体和层次上并非单一或者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舞姿的加大和技巧的增加,通过节奏、和声、曲式的叠加来延伸舞蹈语言。三是审美序列原则。[1]7在舞蹈表演中,通常是音乐起后舞蹈起,舞蹈之前有前奏或者引子。如果是舞蹈起在音乐之前,恐怕很难让人们在审美上得到满足。四是审美和谐原则。[1]6一组新古典舞的组合,分为几个舞段。如果每一段的节奏、动作、元素和音乐都相同地重复,就显得很单调,如果每段各有不同的音调风格、元素技巧,恐怕又会让人觉得杂乱无章,因此组合的情绪内容、舞姿韵味既要有变化,又要配以有关联的、发展的音调贯穿其中,这样的作品就会通过多样的统一给人以审美愉悦。

(二) 从观者的角度把握舞蹈审美过程及心理

一部美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创编者的经验和心理活动,也必然能够显现人类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和心理活动。在新古典舞基训的动作中,配之以美的中国风格的音乐,有利于训练者和欣赏者接受并产生共鸣,使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感到无比的愉悦,并能引发观者的联想。因此,在舞蹈音乐的创作过程中,编创者要紧紧抓住这一点,以确保作品的艺术完整性。比如,婉约的身韵舞姿代表了中国女性古典美的气质和内涵,因此音乐风格也多以抒情、婉约、古风的情绪为主;铿锵有力的技术技巧表现了中国女性柔中寓刚之气,而舞蹈音乐色彩的鲜明度、音响的紧张度、节奏的律动感,亦使得舞动吸引欣赏者的眼球并让他们跟着舞动、呼吸、忧郁、欣喜……

因此,表现了生命意义的艺术,是有意义的艺术;以生命形式特征体现的艺术,是美的艺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

三、 新古典舞基训伴奏音乐创编者的能力要求

(一) 创造美的能力

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说,创作者的能力研究重点不仅是一般的研究音响刺激与心理反应的关系,还要知晓具有审美经验的主体是通过怎样的心理能力去把握音乐和舞蹈的事实。我们知道,世界上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用于舞蹈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形式与题材也多种多样,而对于新古典舞基训来说,主要是指以中国音乐语言、和声语言作为舞蹈音乐的基本符号秩序的音乐类型。因为这一类型较之其他的音乐风格更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典型性。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排他的,我们可以在音乐风格主体上逐渐加入特殊的、非中国调式的音乐类型,包括节奏和结构上的音乐审美经验的元素。这要求我们广泛接触并接受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加以融合和发展,做到有主有次、有点有面、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从而使新古典舞基训伴奏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创造。

(二) 音乐创作者与舞者之间的敏锐感知觉能力

舞蹈音乐创编过程中舞者与音乐创作者之间的感知觉技巧包括音乐创编者对动作的感知、舞蹈表演者对音乐的感知以及舞蹈欣赏者对舞蹈和音乐的两方面的感知。事实证明:舞蹈作品的音乐与舞蹈动作是无法分割的水乳关系。舞蹈表演者运用一定的认知心理学来加强音乐的听知觉技巧,创作者同时也要把握住舞蹈动作的结构与模式,从而对音乐信息、元素、时序性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加工,从而使得音乐与舞蹈完美统一。

总之,优秀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超越时空而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编舞者所感受的外部客观世界,表达了编舞者的内部心理活动,而且在于它体现了广义上的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生命的美好。因而,舞蹈音乐创编必须牢牢抓住这一要点,准确表达动作语言和心理,通过一系列的音响序列烘托出特殊的人生经验和感情,强化舞蹈创新的特点,使舞蹈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肢体上,亦延续在音乐中,带着音乐与舞蹈各自的美的特性,描绘人类共同的美的理想。因而,对于舞蹈风格、音乐风格以及审美规律等的研究是教师、舞者、编舞者和编曲者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基训古典舞舞者
舞者
香格里拉(2023年2期)2024-01-04 05:36:24
舞者
舞者
轻音乐(2022年2期)2022-02-24 02:33:46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21年30期)2021-11-14 19:56:08
古典舞基训教学中伴奏音乐风格的有效把握
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1-23 23:51:44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0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北方音乐(2017年22期)2017-01-30 21:32:08
可疑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