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倾听:实现儿童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2017-02-07 03:31施向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

施向辉

摘 要:儿童数学教学是相互倾听与积极对话的过程。当这一过程遭遇阻隔,本真意义上的倾听就缺失了,由此形成两种“失聪”现象——失语和喧哗。教学中要引领儿童专注和捕捉学生话语中的数学信息,以便让儿童积极对话,进而让数学教学走向主体的精神相遇,走向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关键词:数学倾听;主体间性;视界融合

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儿童与教师、教学媒介(主要有教材、教学课件等)等主体展开积极倾听与对话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遭遇阻断或处于混乱状态,那么本真意义上的对话与倾听就将丧失,由此将造成数学教学的“失聪”现象。数学课堂教学中充斥着师生的“虚听”“错听”“漏听”“偏听”等,这些都是“失聪”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研究这些现象,对其正确归因,引导儿童展开积极的矫治,让数学学习中的各个主体通过“倾听与对话”走向“视界融合”!

一、失语与喧哗:探析数学学习中的两种“失聪”现象

对于“倾听”,《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6版)是这样诠释的:“细心地听取”。因此,“倾听”不能等同于简单地“听”,摆出一种“听”的姿态,而让话语的意义流失。倾听是一种对言说者话语意义的跟进。那种不能把握言说者话语内涵和方向的听就是一种“不健全的听”,其结果是形成“失语”或“喧哗”。

1. 失语

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学生坐得端端正正,站起来回答问题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其实,这种儿童的倾听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课堂话语从耳边流过,却未能在儿童的内心荡起任何的涟漪,结果导致儿童回答问题时“失语”。或者是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陈述是其他孩子刚陈述过的;又或者学生只是肤浅地听到了其他主体话语的表层意义,而未能听出话语深层次的数学意义。这些都是“不健全的倾听”,都容易导致“对话的误会”,都是由儿童耳朵的闭塞所致。儿童耳朵闭塞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儿童“病态的倾听”,将自己喜欢的声音听进去,而将自己漠不关心或者不喜欢的声音加以压制或排斥,也就是说儿童的倾听有着强烈的选择性,因而遗漏了课堂话语的数学信息;有的是由于儿童只听取了话语的所指而忽略了话语的能指意义,这是由儿童的数学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把握话语的内在脉络、发掘话语的深层内涵。教师要善于追问儿童的话语,比如“从他刚才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等。这其中,可以让儿童复述,也可以让儿童概括话语的意思,还可以让儿童补充拓展提升。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儿童的倾听走向深处,如“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还可以怎样想?”等。要激励全体儿童带着自己的思考、兴趣、经验、灵感等参与到倾听与对话中来。

2. 喧哗

和言说者“失语”相对的就是倾听者的“喧哗”。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数学教师让一位学生回答问题,他还没有说话,其他的学生就纷纷喊着答案;或者是一位学生说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其他学生高声附和着,他们盲目地跟风、从众。课堂上充斥着声音,但这些声音却是倾听的虚假泡沫,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而个体独特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在学生的声浪里。不仅如此,在“众声喧哗”中,儿童容易形成对数学知识本质理解的误读、误解、误判。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在判断一般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一位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认为“是”,于是其他的学生都纷纷凭错觉认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丝毫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或批判性思维。其实,只要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着他们所认为的“对称轴”对折一下,就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结果。但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被“单个优生”的声音所绑架、规限。可见,“喧哗”是和倾听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群体没有优秀的倾听品质,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就容易产生“众声喧哗”的现象。因此,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儿童的倾听技巧,要听出话语中的优点,听出不足,听出异同来,在听中保持安静、专注和积极思考。

二、专注与捕捉:重建数学教学中的“倾听”方式

“倾听”不仅要突出一个“听”字,更要突出一个“倾”字,即要用心地听。教学中要引领儿童跟上言说者声音中的语词、语速、方向和意义。要敞开心扉,对他人的话语展开积极思考、应对。要改变儿童的倾听方式,让儿童从外在的“表象听”转变为内在的“意义听”,从抽象的“语词听”转变为具体的“内涵听”,从消极听转变为积极地回应。

1. 专注

专注要求倾听者在倾听时,其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及时跟进。在数学倾听过程中,要引导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说话者的数学意义上,要对无关信息、干扰信息予以过滤、排除,同时倾听时张开耳朵,在批判中接纳、欣赏别人的数学观点,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专项练习,如听算练习、听画练习、听写练习、听说练习等,训练儿童对他人话语的有效专注。例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学生已经认识了比,学会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专注倾听能力,在有效倾听中要求儿童做出自己积极、独特的应答。专注倾听由笔者发起,例如“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1.5倍”,有学生通过倾听在把握话语的数学意义也就是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展开积极应答,“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白兔的只数是总数的”“灰兔的只数是总数的”“白兔比灰兔多”“灰兔比白兔少”“白兔比灰兔多总数的”“灰兔比白兔少总数的”……而有同学则从“比”或者“份数”的视角作答,如“白兔与灰兔的比是3∶2”“白兔与总数的比是3∶5”……在任务驱动中,学生展开有效的数学倾听,在倾听中学生对他人的话语予以评价,适时提醒,并展开积极的思索、表达,分享着由于倾听和应答而带来的多重数学思维与智慧。正如倾听学大师伽达默尔所说,“倾听是思维着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的数学言说与倾听中,要警惕少数优等生的独白和话语霸权,应当营建多声部的复调话语,多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并对其加以积极地引导。唯有如此,数学教学中的倾听才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2. 捕捉

儿童在数学倾听中会时不时地产生困惑、迷茫、想不通、想不透的情况,但有时也会产生惊喜、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的情况。教学中要引领儿童在对他人话语“专注”的基础上,积极捕捉话语的数学意义、数学信息,让儿童对话语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在话语思考中,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话语捕捉能力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是在长期的专注式倾听中逐渐养成的。有学生能够听出话语的弦外之音,有学生能够听出话语的创新之意,通过倾听话语而展开相互引导、相互启发,生成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一般教师会将教学重点定位为“让孩子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说实在的,长方体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把握,如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8个顶点等。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儿童对直觉展开验证。通过倾听与对话将儿童的思维引向深处。如在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方法设计环节,有学生说,“老师,我可以测量相对面的长和宽,只要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这两个长方形就完全相同。”有学生在倾听时迅速捕捉话语中的“长、宽分别相等”这一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而展开推理,“老师,其实长方体上面的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度是相等的,前面的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度也是相等的,下面的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度还是相等的,后面的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度仍然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同理另外的相对棱的长度也相等,所以上下两个面完全相同。”多么精彩的发言!全班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另一位学生在倾听中提出了自己的又一个独特的验证方法,“老师,我觉得他的推理验证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但也很麻烦。其实我们只要轻轻一压,上、下两个面就能完全重合,完全重合就说明上、下两个面完全相同。”该生边说边拿出学具操作演示。正是由于学生话语的相互启发,让数学学习变得创意十足,精彩纷呈。

倾听的课堂是积极对话的课堂,是润泽生命的课堂。倾听是一种智慧,同时更是一种品质、一种品德、一种修养。数学倾听不仅意味着倾听简单的话语,更为重要的是倾听说话者所表达的数学内涵、数学本质。因此,儿童数学倾听能力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经营,数学倾听不仅仅是“我在听”,更为重要的是“我在思”。教师要引导儿童在数学倾听中自我发现、自我开启,在倾听中诞生意义的溪流,进而让倾听指向儿童的精神相遇,指向主体的“视界融合”!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论诺贝尔文学奖的间性诗学
对话理论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微博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