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莘
关键词:新学术交流体系;高校图书馆;角色定位;服务转型
摘要:文章阐述了新学术交流体系的时代特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目前所面临的三大挑战,重新确定了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并从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机制以及服务流程四个方面来实现其服务转型。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126-03
所谓学术交流,是指用户经由一定渠道使用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其交流形式可分为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两种。正式的学术交流包含合法出版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等;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包含以博客、微博、电子邮件等作为交互工具的学术交流。而学术交流体系包含用户、出版社、图书馆等在内的全部成员的交流沟通作用,产生、传输以及应用新知识,构建一个循环反复的信息链。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学术资源展现出数量越来越庞大、质量越来越精细的状态,而大量不同的信息交互工具也明显影响了学术交流方式,从而促使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不同成员也要随之改变,他们将不再单纯地只重视学术交流体系这个循环信息链中自身的个体活动,而是将关注重心转移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服务转型问题上[1]。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工作也一定会受到学术交流体系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只有重新确定其在新学术交流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服务转型,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1新学术交流体系的时代特征
目前,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以及电子出版和数字图书馆的大量出现,学术领域产生了较大改变,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在工作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正式的学术交流紧密结合,构建出崭新的学术交流体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1.1用户需求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同时还为校外其他单位人员和普通市民提供帮助,并且用户与馆员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用户对馆员的依赖性减少,逐渐转变为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加,其综合素养与自我服务水平比以往有所提升,同时,用户已不仅仅满足于借书、还书和应用书目检索来获得所需信息等文献信息服务,而是转变为对信息精准度要求更为强烈的知识服务需求,日益凸显用户需求的个性化。
1.2学术资源多元化
学术资源日益多元化,比如其学科化可以满足专业背景各异的师生的知识需求,其泛在化可以打破高校师生实施信息行为的物理局限和时间局限,其有序化可以缩短高校师生实施信息行为的时间,其针对性可以提高高校师生信息行为结果的有效性等。以上所提及的学术资源的学科化、泛在化、有序化以及针对性等,均可以包含在学术资源的多元化范畴之中。
1.3学术交流周期缩短
传统学术交流体系(见图1)多表现为正式的学术交流,是一种单向形式,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用户与作者之间沟通不畅通,出版商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学术交流体系则是正式与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用户与作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信息渠道有所延伸,并且作者成果的出版形式有了更多的展现形态,出版商的控制力度有所降低,减少了用户与作者之间的隔阂[2]。
2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进程,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的服务形势,新学术交流体系(见图2)开始慢慢占领市场,并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仍想依赖有限的馆藏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的历史传统来保持其在新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位置是远远不够的。
2.1用户需求个性化引发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危机”
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在新学术交流体系中依然采取传统学术交流形式来实施服务,也就是作者把学术成果提供给出版机构,出版机构审核通过后出版,高校图书馆经由代理机构采购学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用户通过高校图书馆获取自身所需的学术资源。这样的服务形式太过单一,并且资源量有限,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了用户获取学术资源的障碍,阻碍了用户学术交流行为的实施及学术信息的正常流通,容易引发“学术交流危机”。
2.2资源内容多元化挑战图书馆传统地位
伴随着资源内容越来越多元化,高校图书馆不再是直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唯一渠道,出版商、发行商等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产品提供者已通过网络直接与用户“对话”,经各种优化重组为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精准有效的信息服务。如:网络数据库、电子刊物、学术网站、网络搜索引擎、博客、微博等学术资源彻底颠覆以往的学术交流体系,为用户创造更为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
2.3学术交流周期缩短考验图书馆信息资源采集能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术研究中,学术交流周期大大缩短,作者出版的学术成果在数量上会比以往更为庞大,但在质量上参差不齐的现象日益严重。高校图书馆如何从浩瀚的学术资源中获取有效资源,是考验其服务能力的一大难题,值得深思[3]。
3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在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传统角色和服务形式已受到较大冲击,以往高校图书馆主要扮演被动的信息搜集整理、优化组合、交流服务等角色,在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要打破被动局面,克服存在的局限性,主动实施“市场化”操作。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期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顺势发展,增强自身的学术服务能力[4]。
3.1优质学术资源的提供者
多数用户认为,高校图书馆的学术资源与其他类型的学术资源最大的差异性在于前者权威性比后者要高。高校图书馆学术资源均通过层层把关挑选而来,不但能为高校的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基础,还能为整个社会的学术研究提供有关的资源支持。高校图书馆的学术资源包含了各种学科类型的有关文献、信息与知识,在长期的学术资源建设中构建了较为丰富的学术资源库,是较为权威的学术资源提供者。对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确立其学术资源的“品牌形象”,以优质的学术资源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5]。
3.2个性学术需求的服务者
高校图书馆为高校与社会用户提供了如科技创新、定制服务、竞争情报等多种类型的学术信息服务,其学术资源的良好质量与效果的权威性已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在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定位依然不变,但更倾向于在掌握用户个性学术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学术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模式,克服被动局面,主动为用户提供学术研究数据、学术领域前沿情报以及管理等服务。
3.3舒适学习空间的供有者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场所分为实体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两种:①实体图书馆拥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宽敞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馆员有针对性的学术信息服务,能够使用户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②网络图书馆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来满足用户的泛在化学术信息需求,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感受[6]。高校图书馆不但拥有舒适的学习空间,还拥有较为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是用户学习空间的供有者。
4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
4.1服务理念方面: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开展“主动性”服务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活动仍然以传统服务手段为主,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工作被动,且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服务项目仅局限于校内,其服务对象仅仅是校内师生,由此可以看出,其封闭状态非常明显,已与时代潮流相脱节。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办馆理念,从资源建设、设施设计、制定章程等方面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消除馆员与用户之间的隔阂,从用户角度来思考问题,把握用户的学术需求,开展“主动性”服务。
4.2服务方式方面: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实施“个性化”服务
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创新思维,打破常规,重视向用户提供学术网络服务,如:网络信息导航、学术研究追踪以及学术情报查新等。另外,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要着重实施“个性化”服务,利用微博、QQ、电子邮件等渠道积极推介有关学术信息,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4.3服务机制方面:加强合作,重视沟通,打造“全方位”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机制主要是指馆内机构的设置,其主要依据服务内容进行划分。如:阅览流通部门主要负责纸质学术信息服务,信息部门主要负责数字信息服务,他们与馆外机构的沟通较少。在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除了重视馆内机构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还要加强与出版机构、学术机构以及其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如: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建、服务共享;辅助科研部门建设相关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优质的学术信息服务等,打造高校图书馆的“全方位”服务[7]。
4.4服务流程方面:整合资源,统一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
在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应设置较为便捷、科学的服务流程,以达到提升效能、美化形象的目的,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学术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整合馆藏资源、统一格式标准、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统一平台等手段,把图书定制、图书续借、资源下载、信息传播等各种服务内容全部收纳在该平台上,实现“一站式”服务,让所有用户在该平台上都能够快速、方便地搜索和传播学术资源[8]。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学术交流体系中,高校图书馆必须依据内外环境的改变,对其角色定位与服务措施做适当的调整,使其与时代要求相匹配,与用户需求相契合,与自身建设方向相一致,把握时机顺势而上,促进高校图书馆又好又快地发展。另外,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眼光放远,要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以便于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胡福文,薛淑峰.泛在知识环境下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学术信息交流新模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5):124-127.
[2]殷晴.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现状调查及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13-17.
[3]初景利.图书馆发展变革与服务转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2-6.
[4]常青.新学术交流体系下的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167-170.
[5]孙坦.开放信息环境:学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定义与再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9-17.
[6]朱育晓,任光凌.国外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实践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5(3):64-67.
[7]徐佳宁.数字环境下科学交流系统重组与功能实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224.
[8]宋梅.数字学术交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4):127-128,131.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