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宋其琴+黄岸容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支持对择期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神经科择期行脑血管介入诊治的患者共70例,其中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术前参观导管室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支持;分析其心理特征变化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血压、心率的影响。结果两组入院时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围手术期护理支持后观察组抑郁分数、焦虑分数、护理满意度、对血压、心率影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37、0.001、0.035、0.015、0.016)。结论围手术期护理支持对择期脑血管介入患者可降低抑郁焦虑分数,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机体血压、心率的应激反应。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脑血管介入;抑郁焦虑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高达75%,在我国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神经介入诊疗技术作为新兴的微创学科有着安全、有效、简便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其迅速开展为临床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治疗的福音。微创手术期间给患者带来生理学上的变化;而且还使患者产生恐惧、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反应,导致患者承受着心理压力、出现心身综合征,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影响着手术的效果和预后。基本上所有手术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如何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状态反应是目前导管室普遍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围手术期护理支持的方法,进行术前参观,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脑血管介入治疗的认知,探索其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抑郁和焦虑影响的程度,现将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神经科2014年7月-2015年12月住院期间择期行脑血管介入诊治的患者。试验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入组患者思维正常,知情同意参与试验,能与护士进行交流。最后人选患者年龄36~75岁,平均(56.1±10.1)岁,共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过程,实施常规的心理护理。观察组:(1)术前1日安排观察组患者进入导管室,由护师或以上资历的资深护理人员引导患者了解导管室的环境,讲解手术过程、手术成功率,术中注意事项、配合事宜、手术时间等,过程中注意语气、态度,面带微笑,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消除手术的抵触情绪,指导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时间20min左右。(2)介绍脑血管介入手术的优点如创伤小、恢复快、技术成熟、效果好等。(3)向患者介绍手术医师,讲解手术医师的技能水平及该医师既往的成功病例,促进患者对术者产生信任感。(4)患者在局麻手术中可能听见器械的操作声音,向其告知基本的手术情况,使得患者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思想顾虑,使其对介入诊治充满信心。(5)支持性心理干预,建议术前多听优美旋律音乐、收看娱乐节目缓解心理紧张。(6)术中介入护士陪伴,适当调高导管室温度,避免寒冷刺激发抖、血管痉挛。(7)介入术中加强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意识、瞳孔、尿量、术肢血运等的观察。(8)术毕关注术肢情况,包括有无肿胀、压痛及颜色变化等,尽量避免术肢输液。(9)术毕向患者家属报告,消除和安抚家属焦躁的情绪;向患者家属讲解术后注意点,指导患者变换体位、防止压疮;按摩术肢、促进循环、避免深静脉血栓。
1.3观察指标
(1)采用问卷调查,术前2天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术前半小时再次进行上述评分;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评分标准:SDS以53分为分界值,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SAS正常值为50分以下,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2)出院前按照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由护长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3)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较术前1日基础收缩压上升超过20mm Hg、心率上升超过20次/min病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x±s),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两组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文化程度、既往介入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抑郁量表SDS评分比较
术前2天两组间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5);术前半小时观察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37)。见表2。
2.3两组患者焦虑量表SAS评分比较
术前2天两组间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P=0.842);术前半小时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01)。见表3。
2.4两组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P=0.035)。见表4。
2.5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升高情况比较
观察组收缩压升高>20mm Hg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P=0.015);观察组心率升高>20次/min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0,P=0.016)。见表5。
3讨论
围手术期护理支持已成为临床疾病诊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手术期患者存在思维、感觉、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在多种心理问题中,抑郁和焦虑是其中突出的两方面;给手术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脑血管疾病患者身心均受到疾病的困扰,介入手术作为重要诊疗手段日益广泛;但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应激状态,对手术的不了解、手术室完全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认知、家庭环境、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加重了患者心理的负担,且可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对机体产生生理性影响,影响心率、血压,导致围手术期风险增加。研究表明术前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心理负担。
我们研究发现术前脑血管介入患者存在明显焦虑抑郁情绪,平均达到了轻度抑郁、中度焦虑状态。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常人遭遇到某种紧张事件的时候身体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对身体脏器产生影响,造成调节紊乱。故严重的情绪障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针对患者特别关注的手术安全问题,我们加强对介入手术的宣教认识。通过对手术室参观过程中详细讲解、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消除术前患者的疑虑,改善患者的心理条件,增加手术成功的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平衡了个体与环境之间陌生感,从而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有效的正面支持,正性情绪又能为手术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对手术成功及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中两组基础情况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术前手术室参观结合护理心理支持可让患者对手术环境、手术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对手术风险及预后有更深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手术操作,降低临手术前心理抑郁、焦虑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的应激状态导致交感兴奋,继发的血压波动是脑血管患者术中出血的重要预测因素。通过致死或主要功能障碍等传统方法来评估预后,收缩压变异性越高、预后结局越差。在评估血压变异性指标上,最高收缩压是最实用也是对患者愈后预测的最佳标准之一。脑血管介入患者术中使用抗栓药物如普通肝素或纤溶酶原激活剂,术中操作及微小损伤等因素均容易合并脑出血,故术中保证血压持续性平稳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经干预后其心率、血压的影响程度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验证了术前参观和护理心理干预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应激状态的手段。对于手术并发症来说,本研究未发现明显差异,可能与例数偏少有关,尚待此后增加病例数进一步观察。
医学模式转变提倡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不仅仅需提高专业护理人员水平及素质,且还需满足患者心理、社会的需求。本次采用护理心理围手术期支持措施,与传统护理相比更注重护理的人性化,不仅加强了患者生理上的护理,还给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服务性更强。本研究结果也提示围手术期护理支持对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有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护士方面而言提高了沟通能力,更详细了解患者的需求,促进学习和提高知识的欲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术前抑郁焦虑在脑血管患者中不同程度存在,需要护理人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心理知识。围手术期护理支持有利于降低患者抑郁焦虑程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为手术提供更满意的临床效果;也有待于我们在临床中进一步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