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伟芳
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
——于漪
一、绿色——播洒生命之光
在语文课上,我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启他们的情感之门,点亮他们的“爱”的火炬,巡回他们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的世界,把人性化的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我也努力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是他们体验到人性的奥秘,感知当下的生命本质和生存状态,引导他们关爱生命、关爱世界。
如在教《药》时,我没有仅仅停留与对夏瑜早期革命的不成熟和民众的麻木的层面,而是延伸到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并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以此让同学们领悟作品的精神内蕴,和鲁迅先生伟大的爱;在分析《祝福》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时,我将学生们带到了当今社会的来,看看那些如祥林嫂一样悲剧的人群,我们怎样看待“弱势”群体……
二、蓝色——点燃想象之光
语文课应是闪耀想象之光、激越想象生命力的殿堂。那一个个灵动飞舞的汉字,一首首空灵曼妙的诗词,一篇篇情采并茂的散文,一部部荡气回肠、吐纳珠玉之声的小说……都是我们先辈们智慧和想象的结晶。然而,几多的观念与落后的测试,使语文课成为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课。每一个有想象渴望的孩子,每一个有想象天赋的学生,在狭小的牢笼中慢慢地丧失了想象的能力。当我们感叹学生越大,活力越少;知识越多,背负的包袱越重时,当我们感叹语文课越来越难上时,我们应该反思现行的语文教育缺少什么,应该让他们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蔚蓝的天际翱翔。
三、金色——升华理想之光
语文课在矛盾与冲突中寻找着新的理想支点,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困惑中寻求突破,在彷徨中升华理想。
我在教《项链》时,没有将文章简单处理为玛蒂尔德悲剧因素的分析,而是进一步延伸到对玛蒂尔德用十年辛苦还“项链”的“诚信”的讨论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我又引进2001年语文高考作文的话题,最终学生们达成共识:抛弃诚信就等于抛弃生命的庄严和人格尊严。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鲁迅先生的话——“救救孩子”,紧密联系社会热点,艺术地引入课堂中来,引发学生讨论、思辩,在交锋中澄清认识,在碰撞中发现自我,让曾经迷惘的理想在交锋、碰撞中清晰明确起来。
四、红色——采撷创造之光
当代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们的创造力就如同喷突的岩浆、奔腾的急流冲击荡涤着陈旧的思想意识。
语文学习是创造的学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比如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境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在理解原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运用。
五、青色——驾驭探索之光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越雷池,闯禁区,让他们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披风斩浪,奋勇畅游。比如,在学了《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点后,我结合历朝历代因“贫富悬殊”引发农民起义暴动的史实,学生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然后再用这一“正确”观点分析当今社会,学生就陷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消灭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他们上网搜集材料,查阅图书、请教历史、政治老师,最终澄清了认识;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杜十娘的最后选择引起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赞扬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我引导同学去收集资料,再进行辩论,结果同学们援引史料评古论今,潇洒为文,在探索中获得了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深刻地理解社会、历史,从而得到理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