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宏 徐 畅
(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金融化发展迅速,通过对金融产品价值的正确计量与风险的合理估计,来引导资本在实体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合理配置,对于抑制因金融产品价格失真所导致的资本不合理聚集与流动,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2014年年初,我国财政部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将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适用不同的披露要求,以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可比性。然而,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能否真实、公允地表达金融产品的价值?各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又如何影响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过程?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回答与实证检验。
国内外一些文献从普通投资者角度研究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对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相关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资本成本等证券市场的表现,发现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在提高信息质量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且认为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较第三层次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Song et al.,2010;邓永勤 等,2015),更小的资本成本(Riedl et al.,2011)和信息风险(毛志宏 等,2014),投资者在估值时也会赋予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更高的价值(Goh et al.,2015)。
考虑到分析师作为理性信息使用者代表的特殊性及其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外学者专门针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尚未获得一致结论。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信息环境可分为由所有分析师共享的、以财务报告为主的公共信息和每位分析师通过个人渠道获得的私人信息两部分。一方面,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能够提升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分析师对财务报告等公共信息的信任程度,减少私人信息的运用比重,提高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基础的一致性,降低盈余预测偏差与分歧度(Lang et al.,1996)。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在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的同时也增大了报告盈余的波动性,导致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信息环境变差,盈余预测能力被削弱(Penman,2007)。此外,在分析师行业的不同发展状态下,分析师在资本市场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功能也有所差异,通常可分为信息解释者(针对公共信息)和信息挖掘者(针对私人信息)两类(Ramnath et al.,2008)。Magnan et al.(2015)认为,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估值以公司内部信息作为输入值,有助于承担信息解释功能的分析师解读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中的内含信息,盈余预测效率提升。但Barron et al.(2016)指出,倘若公司在估计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作为信息挖掘者的分析师将难以识别和挖掘到被计量项目的真实价值,信息环境受到损害,盈余预测效率下降。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分析师的行业发展状况、在资本市场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盈余预测信息环境的不同,才导致包括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在内的公共信息在分析师盈余预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所差异。
考虑到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特殊角色,本文通过检验分析师盈余预测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关系来解读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质量与经济后果。这是由于,分析师群体既拥有多样的信息获取渠道,也具备专业归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他们通过盈余预测、投资评级等行为向投资者传递信息,既是理性的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也是将上市公司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后的信息提供者。分析师盈余预测能够对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Healy et al.,2001),其在辅助投资者决策和提升证券市场运行效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姜超,2013;储一昀 等,2008)。考虑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新兴阶段,较低的投资者理性程度和市场有效程度决定了普通投资者难以独立地准确解读上市公司信息,普通投资者对分析师提供信息的依赖程度高于成熟证券市场,故分析师群体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解读能够显著影响普通投资者的决策以及市场内部的资本流动。因此,本文拟从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偏差及分歧度三个维度入手,检验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之间的关系,进而了解分析师在盈余预测时如何评价和运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信息使用者非理性行为导致的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评价偏差,从而更加合理地判断运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估计金融工具价值的真实与公允程度,也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探究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和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1)将研究视角从证券市场投资者延伸至分析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之间的关系,拓展和丰富了有关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的研究;(2)在此基础上,单独分析和检验每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更加细致地研究了分析师对待各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不同的信任和运用程度;(3)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后,通过检验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分层计量方法实施效果的影响,间接检验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在计量金融工具价值上的有效程度,有利于准则制定机构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计量与披露方式,提高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质量并正确引导资本流动。
本文从三个维度检验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用于描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行为,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偏差和分歧度用于度量分析师盈余预测的效率。
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代表分析师对目标公司的关注程度,可以用盈余预测的分析师数目衡量。分析师通过权衡盈余预测行为的成本和收益来决定是否预测盈余(Bhushan,1989)。盈余预测跟随情况变化的判断,不仅要从供给角度关注分析师整理、分析信息的成本,还要从需求角度考虑以普通投资者为主的盈余预测需求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盈余预测收益波动。
从盈余预测的供给和成本角度考虑,财务报告中高质量的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可以减少分析师搜寻私人信息和分析全部信息的成本,增加分析师盈余预测供给。但从盈余预测的需求与收益角度考虑,高质量的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也意味着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较高,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呈现的价格更加接近其真实价值。在证券市场中,若分析师作为信息挖掘者,与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互相竞争,那么上市公司通过提供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能够缩小分析师可挖掘的上市公司非公开信息的范围,减少投资者对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的需求,分析师通过盈余预测挖掘企业潜在价值、辅助投资决策的获利空间也因此被压缩。然而,如果分析师扮演信息解读者的角色,则投资者会将其视为解读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中介,借助其意见来判断企业价值。此时,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需求及收益之间的关系受到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可理解程度的影响。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可理解程度越高,投资者越过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直接解读公开信息的概率越高,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的需求和收益会因此减少。
由此可见,针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之间关系的研究,需要结合盈余预测供需双方的特征和当前的证券市场环境,综合考虑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对盈余预测供需双方的影响,方能做出判断。鉴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尚处于新兴阶段,投资者的信息理解与分析能力有限,对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依赖度较高(胡军 等,2016),本文认为分析师在证券市场内更多是承担信息解读者的角色。由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且对输入值与估值过程的理解需要借助于会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及分析技巧,所以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能够显著提升分析师解读财务报告公开信息的能力,增加盈余预测供给,但对投资者的帮助有限,盈余预测需求的减少程度低于供给的增加程度。据此,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对投资者盈余预测信息需求的正向影响小于对供给的负向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增加。
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体现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精确程度,以盈余预测数据与公司财务报告中盈余数据之间的差值衡量。如果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应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分析师就可以基于更加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信息更精确地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不仅可以直接提升盈余预测公共信息的质量,也可以间接帮助分析师更加有效地识别、获取和分析私人信息,提高盈余预测精确度。
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歧度,反映了分析师在预测目标公司盈余时的意见差异,往往通过该公司当年所有盈余预测结果之间的离散程度衡量。一方面,分析师群体能够与所有市场参与者共享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盈余预测的信息基础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通过各自的信息渠道获取私人信息,使用独立的模型和方法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盈余预测结果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当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质量较高时,分析师盈余预测会更加依赖于以财务报告为主的公共信息,减少对私人信息的搜集和运用,盈余预测信息基础的一致程度增加,分歧度降低。由此,本文提出:
H1: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正相关,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盈余预测分歧度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负相关。
自SFS157颁布之后,我国便有少量金融业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自愿披露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2010年12月28日,财政部在印发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2010]25号,以下简称“25号文”)中,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附注(金融风险管理)部分,应当在披露公允价值分类信息的基础上,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按照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予以披露。因此,在2014年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之前,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开始运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然而,由于缺乏明确且详细的披露标准,财务报告中有关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部分普遍存在披露格式不规范、层次划分随意性强,应当以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披露而未披露等情况。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则以单独准则的形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以及披露方法与格式等做出了具体的说明与规定,既表明了公允价值作为一项计量属性在财务报告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使得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因此,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披露将更加规范,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分层计量部分的可理解性增强,信息质量提升。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披露格式和披露明晰程度等方面,相对于分析师,投资者可理解程度的提升幅度更大,分析师盈余预测需求的负向变化大于供给的正向变化,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带来的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的增加量将会有所下降。此外,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会进一步提升分析师盈余预测时公共信息的质量与信息基础的一致性,使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与分歧度的降低作用加强。由此,本文提出:
H2: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后,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正相关程度减弱,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盈余预测分歧度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负相关程度加强。
考虑到三个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输入值和估值过程的不同之处,本文分别针对三个层次公允价值的信息质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与分析师盈余预测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
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规定,第一层次公允价值的输入值来源于有序市场内相同项目未经调整的价格。由于第一层次公允价值的输入值取自市场,既不涉及不同估值技术运用所带来的估计差异,也未曾经过公司管理层或会计人员的主观调整,因此分析师对于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质量的信任度最高。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能够减少分析师用于分析和检验信息真实公允程度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在搜寻和分析私人信息上的成本投入,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供给增加。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程度较低,普通投资者解读公共信息的能力较弱,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结果的依赖程度偏高,因此,即使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能够提高公共信息的质量,也不会导致投资者对分析师盈余预测需求量的大幅降低。对分析师而言,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带来的成本降低可以有效弥补收益的消减,分析师盈余预测供给的增加多于需求的减少,分析师对目标公司关注度提升,盈余预测跟随增加。在盈余预测过程中,由于第一层次公允价值来自市场报价,可以准确地反映相应资产或负债未来能够为公司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所占比重越高,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偏差越低。分析师对于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信任使其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财务报告提供的公共信息,而减少私人信息的获取和运用。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基础一致性的加强,能够有效减小分析师对目标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判断差异,盈余预测分歧度降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H3: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与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正相关,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盈余预测分歧度与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负相关。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要求,在应用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时,应根据被计量对象的特征,对该层次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进行调整。据此,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其实介于市场计量(第一层次公允价值)和传统的特定主体计量(第三层次公允价值)之间(于永生,2007)。从实践角度来讲,以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其相关资产或负债往往在有序市场中缺乏相同产品的报价,实际上是将需要估计的资产或负债放置于一个假设的市场中。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输入值在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会计主体估计行为,会计人员估计的精确程度受到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管理层也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和空间。因此,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面临不能完全表达被计量对象真实价值的风险。
对分析师而言,第二层次公允价值是会计人员对市场输入值进行调整的结果。由于第二层次公允价值的输入值来自市场,输入值的可验证程度高,分析师在运用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预测盈余时需要进行的额外工作和付出的额外成本均有限。同时又因为第二层次公允价值无法直接从证券市场获得,增加了投资者的理解难度和对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的依赖程度。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应用对分析师盈余预测收益的影响多于对成本的影响,盈余预测供给的增加多于需求的减少,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增加。此外,虽然第二层次公允价值的信息质量弱于第一层次,但总体而言第二层次公允价值仍是基于市场价格得出,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降低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偏差。由于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输入值来自市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需调整的输入值内容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所以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可鉴证程度较高,分析师在盈余预测时的信任和运用程度也较高。本文认为,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能够增加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基础的一致性,盈余预测分歧度降低。针对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H4: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与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正相关,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盈余预测分歧度与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负相关。
依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第三层次公允价值的输入值既不能直接观察,也无法由可观察的市场数据验证,上市公司可使用内部数据作为第三层次公允价值的输入值。由此可知,第三层次公允价值的输入值具有不可观察的特性,估计过程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判断和调整能力,计量方法体现了传统的会计主体估计原则,难以被市场证实。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可鉴证性较差,可靠性受到学者的广泛质疑(谭洪涛 等,2011)。
鉴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的输入值大多来源于企业内部,因而估计过程既需要结合公司实际经营环境考虑被计量项目的持有目的与使用方式,又涉及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一方面,分析师获取企业内部数据所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远高于获取市场数据。另一方面,估计方法中大量难于验证的主观估计部分也会对分析师的价值检验过程造成阻碍。如果选择应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进行盈余预测,分析师所需付出的成本将远大于其可获得的收益。可以预测,如果以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金额在财务报告中占据较大比重,则分析师盈余预测供给的减少将超过需求的增加,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减少。
第三层次公允价值因其难于验证的特性,使得管理者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空间。随着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比重的增加,分析师用于盈余预测的公共信息质量下降,盈余预测偏差增大。作为拥有比普通投资者更多信息来源和更强信息判断分析能力的专业性群体,分析师必然能够意识到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质量较低,及其降低盈余预测效率的可能性,对其信任程度必然偏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在所有财务报告中占据的比重越高,分析师越会致力于获取更多的私人信息来弥补公共信息的低质量,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基础的不一致程度提升,分歧度增大。针对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H5: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次数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负相关,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盈余预测分歧度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正相关。
由于FAS157号准则和25号文的发布,自2007年起已有部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但考虑到2007—2008年间应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上市公司数目较少且其分布情况显著异于其它年度,故本文选取2009—2015年披露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具体样本筛选过程如下:(1)剔除当年ST、PT、SST*类上市公司;(2)剔除当年分析师盈余预测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以上处理,最终获得用于实证分析的样本数为1268个,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数据通过手工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附注中收集汇总,其它变量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本文使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剔除异常值对实证分析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的Winsorize处理。
借鉴Crichfleld et al.(1978),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的计算过程如公式(1)所示。
(1)
其中,FEi,j,t表示年度财务报告发布后,分析师j对公司i第t年每股收益的首次预测值;AEi,t为公司i在第t年的每股收益真实值。由于本文研究公司当年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对分析师下一年度盈余预测情况的影响,因此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分析师盈余预测为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滞后一期数据,计算区间为研究当年财务报告发布之后到下一年度财务报告公布之前。为了更好地控制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考虑到分析师能够及时对证券市场中新发布的信息做出反应,本文在计算盈余预测偏差与盈余预测分歧度时,仅取每位分析师在研究年度财务报告发布后的首次盈余预测数据。
借鉴以往研究,考虑到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时间(刘宝莹,2014)、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谭洪涛 等,2011)、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和ROE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因而在回归模型中对这些变量进行了控制。具体变量定义情况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本文借鉴Magnan et al.(2015)的模型来验证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和分析师盈余预测之间的关系。Analyst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师盈余预测,包括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Follow,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Error和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歧度Disp三个维度。模型(2)用于检验假设H1和H2,验证分析师盈余预测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之间的关系,模型(3)用于检验假设H3、H4和H5,验证分析师盈余预测与各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Analysti,t+1= β0+β1FVLi,t+β2FVyeari,t+β3Defici,t+β4Auditi,t+β5Financei,t+
β6Holdi,t+β7Asseti,t+β8ProGrowthi,t+β9CapGrowthi,t+β10ROEi,t+εi,t
(2)
(3)
依据证监会2012版行业分类标准,将样本的行业、年度分布情况在表2中加以列示。
表2 样本年度、行业分布情况
2009年,FASB修订157号准则,放宽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从表2可见,2009年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上市公司均开始应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2010年12月,财政部发布25号文,要求企业将符合条件的资产或负债按照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应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上市公司数目大幅增加。表2显示,2009—2013年间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只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应用较广,其他行业运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情况很少(虽然制造业公司数目较多,但考虑到制造业公司数目远多于其他行业,实际上应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制造业公司数目占制造业公司总体的比例很小)。直到2014年,财政部正式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各行业应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公司数目才显著提升,其中制造业公司数目变化最为显著,充分表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推进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为分析三个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情况,表3列示了以各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在2009—2015年间的分布情况。
注:Fva1/Asset,Fva2/Asset与Fva3/Asset分别代表以第一、二、三层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Fvd1/Debt、Fvd2/Debt与Fvd3/Debt分别代表以第一、二、三层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Fva/Asset为所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Fvd/Debt为所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
由表3可见,除2009年因样本较少而呈现出异于其他年度的各层次公允价值分布状况外,2010—2015年间,以一、二、三层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分布情况基本保持稳定。总体来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重明显高于负债,以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比重均高于第三层次,以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比重低于1%。
表4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4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4中,FVL1与FVL2均值远高于FVL3均值,与表3列示的各层次公允价值分布情况相符。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的均值为11.68,标准差为10.81,说明针对不同上市公司分析师的关注程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上市公司仅有一位分析师跟随,故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歧度样本量少于其它变量。总体来看,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偏差和分歧程度都较高,可见我国分析师行业仍处于新生阶段,与欧美市场尚有一定差距。与方军雄(2009)有关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研究对比,2001—2004年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均值为3.44,盈余预测分歧度为0.34,盈余预测偏差为0.67。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和分析师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分析师盈余预测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表5报告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用于检验假设H1和H2。回归1、回归2和回归3检验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关系。FVL与Follow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说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披露增加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关注度。FVL与Error和Disp之间的显著负向关系,体现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在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与分歧度上的积极作用。回归4到回归9将样本分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布前及公布后两组,并用Wald检验FVL系数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两组子样本的FVL系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公允价值准则发布之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减弱,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分歧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则增强。这说明公允价值准则的颁布通过规范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披露格式与内容,使普通投资者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理解程度增加,对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的需求程度减少,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减少。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带来的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质量的提升,通过提升分析师盈余预测公共信息的质量而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偏差与分歧程度。
表5 模型(2)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0.10、0.05和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括号中为用White检验修正异方差后t值。
表6报告了模型(3)的回归结果,用以检验假设H3、H4和H5。 回归10以Follow为被解释变量检验了各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FVL1与FVL2系数显著为正值,说明分析师以第一、二层公允价值为信息基础进行预测时,能够获得高于成本的收益,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增加。回归11以Error为被解释变量来验证各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之间的关系。FVL1和FVL2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能够真实、公允地体现被计量的资产或者负债的价值,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回归12以Disp为被解释变量检验各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歧度之间的关系。FVL1与FVL2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分析师信任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在盈余预测时倾向于更多使用财务报告提供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来估计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减少使用由其他渠道获得的私人信息,分析师之间盈余预测信息基础的一致性程度增加,分歧度下降。
然而,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偏差和分歧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本文理论分析部分指出,若以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金额在财务报告中占据较大比重,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将减少,盈余预测偏差与分歧度将增大。但是,结合目前我国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实际应用情况,如各层次公允价值比重分布情况(表3)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表4)中所列示,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在财务报告中运用比例与第一、二层次有明显差距。从分析师盈余预测需求角度分析,依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判断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质量难以影响财务报告的整体信息质量,投资者重视程度有限,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比重变化对盈余预测需求的影响可以忽略。从分析师盈余预测供给角度分析,依据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到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低重要性及鉴证所需的高成本性,即使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比重增加,分析师也并不会因此增加盈余预测的成本投入。由此可知,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低比重决定了它难以显著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基于同样的原因,相对于财务报告中的其它信息,即使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比重增加,其在财务报告信息整体中所占据比例依然很低,不足以使其被纳入分析师的关注范围之内。分析师不会选择信任和运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作为盈余预测的信息基础,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信息渠道与私人信息应用比重也不会改变,因此,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与分歧度之间均未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
表6 模型(3)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0.10、0.05和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括号中为用White检验修正异方差后t值。
为了增加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包括:(1)以所有分析师在当年年度财务报告发布之后,下一年年度财务报告发布之前对该公司进行盈余预测的总次数作为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的替代变量;(2)参考许年行等(2012)的研究,在计算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与分歧度时,以分析师在当年年度财务报告发布之后,下一年年度财务报告发布之前对目标公司每一次盈余预测的平均偏差程度与分歧度作为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分歧度的替代变量。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正相关,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盈余预测分歧度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负相关;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后,削弱了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之间正相关的程度,加强了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盈余预测分歧度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之间的负相关程度;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与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正相关,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盈余预测分歧度与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负相关,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和分歧度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验证。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上文实证结果无实质差异,因篇幅所限,具体结果未在文中报告。
本文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选取2009—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偏差和分歧度作为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研究维度,考察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对分析师这一特殊财务报告使用者群体决策的影响,间接检验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在表达被计量金融资产或负债价值时的真实、公允程度。研究结论包括:(1)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能够提高公允价值的信息质量,增加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关注度,提高分析师盈余预测效率。(2)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使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的应用从金融业扩展到各个行业,推进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的应用,并且进一步增加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关注度、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偏差和分歧度。(3)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能够增加分析师盈余预测关注度,提高分析师预测效率。说明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分析师对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信任程度较高。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关注度、偏差和分歧度之间无显著关系。说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质量较低,尚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本文结论的启示在于:(1)随着金融经济和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司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报告信息和金融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及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对包括分析师在内的信息使用者决策产生的重要影响。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为正确计量金融产品,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企业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对于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计价的理解,必要时与资产评估人员、金融机构密切配合,正确计量企业的金融资产与负债。鉴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并未在分析师盈余预测过程中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企业会计人员在计量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时,应当格外关注原始资料的完整、真实,估计过程的公允、精确,努力提高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质量。(2)对分析师而言,鉴于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较高的信息质量,可以考虑赋予其较高的信任程度,应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提供的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来预测盈余预测。然而,由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质量较低,需要分析师通过获取私人信息来对相应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做出估计判断。所以分析师在盈余预测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比例及其在影响投资者决策上的重要性,注意获取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对象有关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来提升预测效率。(3)对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在辅助分析师盈余预测上起到的积极作用,表明准则制定机构应当继续积极推进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方法在金融产品信息披露中的应用。考虑到信息使用者对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秉持的质疑态度,建议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与模型应用要求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并要求企业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输入值来源于公司内部时,应当披露能够证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输入值真实、公允性的原始凭证以及采用合理、恰当的估计方法和过程的充分理由,为包括分析师在内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易于理解和验证的信息。借助这样的准则要求,既可以避免企业因判断及分析能力不足而导致公允价值分层计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规避管理层调整公允价值金额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储一昀,仓勇涛. 2008. 财务分析师预测的价格可信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3):58-69.
邓永勤,康丽丽. 2015.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层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4):3-10.
方军雄. 2007.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J]. 金融研究(6):136-148.
胡军,王甄,陶莹,等. 2016. 微博、信息披露与分析师盈余预测[J]. 财经研究(5):66-76.
姜超. 2013. 证券分析师、内幕消息与资本市场效率:基于中国A股股价中公司特质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季刊)(2): 429-452.
刘宝莹. 2014.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经济后果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毛志宏,刘宝莹,冉丹. 2014.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上市公司信息风险的影响:基于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57-64.
谭洪涛,蔡利,蔡春. 2011. 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经济研究(7):130-143.
许年行,江轩宇,伊志宏,等. 2012. 分析师利益冲突、乐观偏差与股价崩盘风险[J]. 经济研究(7):127-140.
于永生. 2007. 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 会计研究(10):11-15.
BARRON O E, CHUNG S G, YONG K O. 2016. The effect of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on analyst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35(4):395-416.
BHUSHAN R. 1989. 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t following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1(2-3):255-274.
CRICHFLELD T, DYCKMAN T, LAKONISHOK J. 1978. An evaluation of security analysts′ forecast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53 (3):651-668.
GOH B W, LI D, NG J, et al. 2015. Market pricing of banks’ fair value assets reported under SFAS157 during the 2008 economic crisi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34(2):129-145.
HEALY P M, PALEPU K G. 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1-3):405-440.
LANG M H, LUNDHOLM R J. 1996. 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 and analyst behavior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1(4):467-492.
MAGNAN M, MENINI A, PARBONETTI A. 2015.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r confusion for financial markets [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559-591.
PENMAN S H. 2007.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is fair value a plus or a minus [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37(Special Issue):33-43.
RAMNATH S, ROCK S, SHANE P. 2008. The financial analyst forecasting literature: a taxonomy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4(1):34-75.
RIEDL E J, SERAFEIM G. 2011. Information risk and fair values: an examination of equity beta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9(4):1083-1122.
SONG C J, THOMAS W B, YI H. 2010. Value relevance of FAS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85(4):1375-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