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昌
领导干部决策,在整个领导过程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领导活动的中心环节,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引领性作用,集中反映领导干部的领导才能和水平。
领导干部决策,通常分为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两大类。集体决策涉及的都是重大事项决策,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决策涉及的一般是个人分工责任之内的事项,有时事发突然,需要临机决断,事后报告。在现实中,领导干部怎样决策、如何决策,决定着决策结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种方式:
民主酝酿,集中决策。这是最根本的决策方式,主要适用于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的决策,核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决策方式的要点,是充分发扬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二者不可偏废。从现实看,领导干部决策,既有民主酝酿不够的问题,也有集中不够正确的问题,但主要是前者。突出表现是,决策“从领导中来,到领导中去”,民主酝酿只是形式,甚至可有可无。这种“领导专制”的决策方式,没有群众基础,弊病丛生,后患无穷。据记载,苏联解体后,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博尔金回忆说,有一次,他看到戈尔巴乔夫正在独自拟定中央委员会成员名单时,突然感到:“在这些纸上,已经确定了一场大悲剧的最后几幕。”这个事例告诫我们,民主和集中不能割裂,决策不能专制独断,否则会走向反面。
调查分析,研判决策。这是最重要的决策方式,主要适用于重大事项的决策,核心是“了解真实情况,使决策有的放矢”。这种决策方式的要点,是一切结论都要产生于调查情况的结尾,而不是它的先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做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细究那些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决策,许多都是因为调查研究不深、不实、不细,没有掌握真实情况所致。一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讲形式、走过场。国内一位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曾抱怨:“领导来的路线都走了三次,我们的发言稿要先审了以后才行,时间每一分钟都控制着。如果这样调研,怎么能了解真实社情啊?”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调研一定要深入,绝不能只是摆花架子、秀形象;否则,作出的决策就会脱离实际、违背民意,给地方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
会下沟通,会上决策。这是最基本的决策方式,主要适用于涉及多个分管领导和部门,特别是涉及人、财、物和重大项目的决策,核心是“统筹协调,形成共识”。这种决策方式的要点,是充分沟通情况,听取不同意见。美国政策分析学者林布隆强调:“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应从不同的观点中选择。”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霸道,为人强势,听不进不同意见,把自己凌驾于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之上,在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强行提交会议研究,结果出现议而不决、不欢而散的尴尬局面。经验表明,领导干部在会议决策前,主动与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深入有效的前期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对决策在会议上顺利通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及时处置,临机决策。这是最常用的决策方式,主要适用于领导干部个人分工负责的事项,特别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核心是“勇于担当,顶起自己该顶起的那片天”。这种决策方式的要点,是按照职责分工,果断拍板决策。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杨朱泣路”的典故,讥讽那些遇事没有主见、不作抉择的人:杨朱外出,遇上一条岔路,一时不能决定走哪条路,竟然为难地哭了起来。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凡是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必须敢于拍板,否则就是失职、渎职。领导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偶尔作出错误决策是允许的,但不允许不作决策。一些领导干部怕担责任,为了自保,什么都要集体研究,不敢临机决策,给工作和事业带来延误甚至祸害,说到底也是一种为官不为的腐败行为,应下力予以惩治。
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