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乾
(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湖北孝感 432000)
宜兴紫砂茶具造型中禅意审美特征
张修乾
(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湖北孝感 432000)
紫砂茶具是中国茶具中的重要种类,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它体现的禅宗思想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章以宜兴紫砂茶具为研究对象,对其造型中禅意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手工艺中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底蕴,发展中国的陶瓷文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紫砂茶具;造型;禅意审美
禅宗虽然是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外来文化,但传入中国之后,便迅速与儒家和道家思想完美融合,完成了它的中国化。宜兴紫砂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造型上体现出浓重的禅宗美学思想。对宜兴紫砂禅宗审美特征的研究,对建构和发展本土设计理念,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紫砂壶作为茶禅文化的物质载体,受到了茶道与禅道的双重影响[1]。兼具茶文化和禅宗文化底蕴的宜兴紫砂将生活作为创作的重要艺术源泉,从大自然中寻求紫砂茶具造型上的丰富题材。自明清以来,为数众多的紫砂设计艺术大师积极从自然物象中寻求灵感,将大自然中极具禅意审美色彩的花草、虫鱼等生物形象以符号化的方式融入紫砂工艺创作。通过自然、艺术和禅宗理念的相互融合,成为超越自然实物,同时又不失自然神韵的艺术品。
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这种形势下,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那些原始的、贴近自然的造型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这一设计理念恰与禅宗对物质和生活的那种朴素、自然和平和的要求相契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紫砂茶具在现代环保设计理念下的重要意义[2]。
很少有紫砂茶具的表面应用太过繁杂的装饰,相对简单的线面是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造型特征常能给人一种“空”的审美感觉,并使人进一步联想到禅宗精神中“万事皆空”的思想意识。事实上,禅宗中的“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美学意识。
禅宗美学的核心基础为“空”,万事万物于禅宗皆为虚空,而真实仅存在于心灵的顿悟之中。禅宗的“空”看似否定了一切,其本质则是消除一切欲求的异常淡远的心境,而由此派生出来的“空灵”与“空寂”也散发出特有的美感,并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创作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宗的“空”阐述了一种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也就是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禅宗将自然和人生作为统一的整体带入了“空”的境界,最终形成了淡泊宁静的审美追求。
在设计领域,禅宗的“空寂”思想带给我们一种更深的思维理念[3]。例如,许多设计者出于设计创新的考虑,在茶具上盲目添加了许多东西。这种繁杂的造型设计表面上看不失为一种创新,但是对设计本质的掩盖却会给使用者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干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只有摒弃多余的杂念,才能不会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宜兴紫砂茶具正是通过对造型上多余“杂质”的舍弃,体现出“空”的观念,才能够有效传递给消费者心灵放松、茶禅一味的创作本质。例如著名紫砂设计大师王寅春设计的亚明方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整个茶壶表面光滑、线面平直,壶流的曲直变化充分体现了线与面的完美结合,塑造出极具空寂感的禅意风格。
顿悟是禅宗思想里最重要的思维,“顿悟成佛”既是修行方式同时也是思维方式。顿悟是建立在“自性”基础上启发人的悟性。因此,禅宗美学的本质是对自由的追求,主张通过人们内心世界的重塑,构建出完全依靠自我和展示自我的精神家园。禅宗思想认为,实现上述目的必须依靠参禅者通过内心顿悟,实现觉悟。这种“悟”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通向审美的。可以说,禅宗中“悟”的美学其实也是一种“空”的美学,是对浩瀚宇宙中变幻莫测的事物进一步否定从而获得的感性经验。而看空的结果则是另一角度下对内心的肯定,从而不断产生着“顿悟”与“妙悟”等美学范畴。
从人类思维的角度来审视,禅宗思想中的顿悟是一种知觉思维,而将其用于紫砂茶具设计时则体现为一种灵感思维。例如清代著名紫砂茶具设计大师陈鸣远创作了一款紫砂松段壶,其造型灵感来自于松树老干的形状,整个茶具将松树皮的肌理和松树树干苍老的形态表达地惟妙惟肖。我们不仅为这种精妙的造型设计感叹,还会有感于“顿悟”赋予设计者的灵感。这种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为载体表达设计者心中的感想时,设计本身就超越了模仿层次,而更多的展示出人的内在思想和感情。这与禅宗理念中的顿悟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与有修为的禅师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点拨人,使其开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4]。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禅宗思想与艺术发展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又叫境界,其意义最早可追溯至《周易》中关于“象”与“意”的关系的论述。到了唐代,随着各种思想的迅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意境”一词并引入艺术理论创作领域,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佛教理论的传入并同中国思想的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意境理论的成熟。艺术领域强调的“意境”之“境”与禅宗所追求的“空”两者密切关联。禅宗将宇宙中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心,将一切“物像”转化立于“心象”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境”的追求。禅宗以人类心灵的角度谈“境”无疑使其更接近于艺术本身,并由此为美学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紫砂茶具设计者为了创作出富有审美意蕴的作品,就要超越事物本身的外部形象,明心见性,从而使紫砂茶具设计与禅宗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虚实相生是表达和塑造优美意境的重要手段。紫砂茶具的造型并不仅限于简单的实体,是外部空间的虚与茶具形体的实相生相生而成的。例如,壶体主要组成部分形体是实的,而壶体与把手之间的空间确实虚的。这种虚实相间的独特空间使茶具具有了基于坚实主义的灵气,体现出禅宗美学中“虚实相生”之美。著名的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先生曾经就设计了一种大石瓢壶,虽壶体底大、重心低,能给人稳定的感觉,但是却稍显笨重。但是,顾景舟先生在底部安装了小足,壶的底部构成了一个虚的空间,使整个茶具显得稳重但并不笨重[5]。
紫砂茶具不仅是我国传统茶具中的精品,同时也是人们审美观念、传统文化、饮茶习惯乃至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由于其承载这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禅宗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现代的紫砂茶具由于受到人们审美意识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开始突破原有的造型限制,并塑造出诸多新颖的造型设计形式。但是,这些造型上的创新,往往只注重外形的变换,而较少注意传统文化和内在神韵的表达。所以,本文基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视角,对宜兴紫砂茶具造型设计的禅意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借此寻求其中的内在审美文化元素,并籍以加强茶具与人的精神层面的交流。总之,紫砂茶具以自然材料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现出永久性的艺术魅力。继承与发扬其中孕育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色对促进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胡付照.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J].农业考古,2012,02:191-195.
[2]李文杰.茶具设计之禅意研究[D].江南大学,2008.
[3]刘荣萍.浅论紫砂造型艺术的民族文化元素[J].江苏陶瓷,2006,05:39-40.
[4]周云兰.从紫砂“清趣壶”窥见幽趣的意境美[J].江苏陶瓷,2014,04:50+54.
[5]刘林媛.宜兴紫砂茶具禅意研究[D].江南大学,2013.
张修乾(198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