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巧设问题,开展语文活动多角度思维训练,精心设置写作训练培养分析说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广阔性、逆向性和深刻性,增强学生作文的思辨性。
关键词:思辨能力;苏格拉底式对话;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它是从理性的角度看问题,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分析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见,培养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很有必要。只有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写出有思想、合逻辑的好文章。
笔者认为,提高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语文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维训练,重点培养高中生思维的“四性”——逻辑性、广阔性、深刻性和逆向性,从而使高中生的作文闪耀思辨的光芒。
一、结合教学内容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1.结合教材内容设置苏格拉底式对话,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喜欢用“对话”(提问)来进行教育活动。他用讨论问题的方式跟人交谈,但先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对方,而是指出问题所在,并一步步启发、引导对方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首先是主问题,“烛之武在怎样的情况下见秦伯的?他怎样以三寸不烂之舌劝秦伯退师?劝说的结果怎样?”这样设问,可以带动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整个事件的阅读、思考,而且把阅读和思考的重点放在赏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上。
进而进一步设问:“为退秦师,烛之武用了哪几招说服秦伯?”引导学生搞清楚烛之武是从“以退为进”“利益诱惑”“挑拨离间”等几个方面瓦解秦晋联盟,使秦王心悦诚服地退兵。这样设问,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赏析烛之武高超的说理艺术;二是学生在主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从而不受小问题束缚,使思维更开阔,注意力更集中,思路更清晰。
最后让学生总结烛之武在劝说过程中顾及到的方面: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反映对方的感受;申明利害,晓之以理,逼迫对方做出选择;摆出典型有力的论据,易于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烛之武能退秦师,绝非偶然,确实他聪明,善施计谋所致,可见,思维能力好能办好事情。
2.结合国学经典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观点
结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思维训练。如,《中庸》第四章《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翻译后师生共同探讨:
师问:这里还是谈论过与不及的问题,到底谈论中庸哪方面问题?
生答:中庸之道。
师问:这里用生活中人们吃喝的例子想说明什么?怎么理解这个例子?
生答: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吃喝,习以为常,毫不在意,很少有人会主动自觉地品味食物。这说明生活中不管是什么人,都欠缺自觉性。
师问:说得好!请大家结合全文段领悟,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孔子说是因为这些人欠缺对“道”的自觉性。
师问:由此看来,要达到中庸或者说,要推行中庸,什么是关键?请你因此提炼出观点。
生答:要推行中庸,自觉性是关键,所以,这个文段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的关键。
这样一步步引导,设问,最后得出结论。
二、开展语文活动,多角度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和逆向性
1.把握课前三分钟进行“新闻报道”,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新闻报道”:每天语文课前按照顺序安排一名学生到讲台报道一则新闻。步骤是:先讲述报道这则新闻的理由,再讲述新闻的具体内容,最后概述自己的看法或感悟。教师会结合实际作适当的补充或分析,甚至引发大家展开评论。这主要是指涉及重大的或涉及面较广的新闻,有时会马上展开热议,探讨提炼更多方面的观点。
2.开展辩论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重点培养思维的逆向性
辩论赛不但可以训练、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训练和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做法是:
(1)教给辩论的方法、步骤和规程。教给学生一些辩论的战术和方法,诸如移花接木法、借力打力法、釜底抽薪法、顺水推舟法等等,放视频给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术语,学习一些战术和技巧。
(2)具体训练。在高二上、下学期开展辩论赛。高二上学期以自愿原则,自由报名组成一支队进行比赛。第一次辩论赛后,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思维训练和相关学习。在高二下学期的期末,全班学生参与,作为对这大半年思维训练的检测和反思。全班学生分工不同,由班干部按学号顺序分组,每两组组成一支队,由队内协商分好正反方,再由组内成员协商分出四辩。还是由各队自主选定论题,但老师提示:所选论题最好有更深广的探讨空间,平时又有积累的素材。比赛前特别提示辩论目标:注意变换思维方式,多渠道、多角度提出问题,换位思考,质疑对方,令对方无言以对,从而辩倒对方。
通过此次活动,发现第二队正反方辩论较为激烈,表现较为精彩,有辩论,有反驳,有质疑,总体还是扣题的;都注意到礼貌,会运用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辩论;知识积累较前次比赛多了、厚了,懂得旁征博引,采取一点技术、技巧;辩论中,有一些逻辑推理,有一点就例说理的论证分析。平时腼腆的女生,居然也有凌厉的言辞;分别有五位学生获得优秀辩手、优秀口才、优秀应变、优秀风度奖,获奖者分散,也不是第一次辩论赛的参赛者(第一次辩论赛多项奖集于一身的学生这次没有获奖),这足以说明,获奖者不是靠经验帮助,而是经过训练真正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置写作训练,培养分析、说理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说理的表达能力。从片段作文开始,到整篇作文训练:就例说理片段训练——就例说理的论证方法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针对学生存在问题设置片段训练——说理文段组合训练
学生刚从写作记叙文转到写作议论文时,他们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全篇作文没有个人的意见和看法,篇幅不够,就多举些例子凑够数。这类学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作文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以叙代议,把观点+材料=议论文。所以,要教学生,在举例子之后要对该事例进行分析说理,使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议论说理文段的模式训练,可以概括为“说理文段五句组合法”:
(1)写观点句:段的首句设置本段的分论点;(2)写阐释句: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解说(理论论证);(3)写材料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4)写分析句:分析说理;(5)写结论句。众所周知,一篇文章由句和段组成,指导学生进行此片段训练,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分析说理由最小的单位做起,以训练出严密的议论语言。
2.进行就例说理的分析方法训练
用事例证明论点,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论证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因此,告知学生作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习和掌握如何说理分析这些“泥”浆紧事的“砖”。论证时,要挖掘事实论据所蕴含的道理,让材料与论点产生内在的联系,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
议论文就例说理的分析方法有许多,下面列举“假言因果分析法”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一例一论—一例两论—一例三论。
(1)假言因果分析法之一例一论:假言因果分析法就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人信服。“一例一论”就是针对一个事例,设置一个假言论证的方法,论证分析时,紧扣话题或观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析论证。基本方法:进行假设性分析,如果举正面的例子,那么就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如果举反面的例子,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即:正面例子→反面假设;反面例子→正面假设。
关键词语:假如(假设、设若、如果)……那么(就)
就例说理步骤:分析材料,找出材料述说的对象、情况(过程)、结果,议论说理(设置假言论证)。
(2)在学生掌握了“一例一论”的基础上进行“一例两论”训练。即针对一个有过程的事例,斩开两层意思,对应设置两个假言论证的句子。它的步骤:分析材料,找出材料中两个渐进的内容,在它们中间斩开,进行讨论说理,设置两个假言论证。组合成段时,紧扣观点,在段首加一个总起句得出论断,在段尾加小结句,使文段说理更完整。
(3)在以上训练基础上进行“一例三论”训练。即针对一个有过程或有阶段的详细事例,斩开三层或以上的意思,紧扣话题或观点,按一定的顺序对应设置三个或多个假言论证的句子。
小结启发:如何能做到说理深刻?在就例说理过程中,如能设置假言因果分析法之“一例三论”,并能正确运用,一定会使文章说理深刻,令人折服。那么,如何设置假言论证?方式如前述,思路是列举事例后先自问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如果不这样,会怎样?”
3.有侧重地进行整篇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特别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训练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目前全国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话题、命题作文限制性之间的矛盾的一种作文题型。它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
论证。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告诉学生要注意立意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着力引导学生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
如,广东省2016年适应性测试作文题: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教师指导学生从两方面去做:一是审题立意。这则材料客观地呈现出现象,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词语或提示性的文字,也没有摆出引起争论的观点。这就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详细的审读,认真的辨析,挖掘出材料背后的寓意,把准立意方向。通过分析、审读材料,可以挖掘出核心角度、重要角度进行立意:
(1)流浪汉的角度:自力更生,维护做人尊严;好吃懒做要不得;别利用好人的同情心。
(2)“好心先生”的角度:要勇于揭露欺骗行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善于助人的先生点个赞。
(3)也有学生认为,“好心先生”是好心,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帮助别人要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所以下面的立意也应该可以:粗暴的帮助不可取;行善要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
为帮助学生辨清材料立意的主方向,建议学生把以上立意放回到材料中去验证、分析,逐个由表及里的进行分析、比对,最后得出结论:(1)(2)角度确实是材料所表现的主方向,而(3)则是离主方向稍远一点的次要的角度。
二是构思行文。告诉学生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首先要找准题目所表达的“任务”;其次,把“读”“感”跟“任务”扣紧。行文开头,从引述材料中引出论题;中间的论述部分则始终针对论题并结合材料引出相关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并进行分析说理回答“问题”。简言之,即就材料的范围和写作的任务来说,要坚持就事论事;而就材料的含意和行文的说理论证来说,要坚持就事论理;结尾得出结论,回扣开头引述的材料回应论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情,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但是,语文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全方位多角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思维训练,高中学生的作文必定会闪耀出思辨的光芒。
参考文献:
钟礼明.高中生思维特点及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素质教育,2014(6).
作者简介:杜青霞,女,肇庆市端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就职于肇庆市端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