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荠菜》我们该挖些什么

2017-02-04 15:38赵志华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情感

赵志华

摘 要:《挖荠菜》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一直以来对本文的解读停留在忆苦思甜,消除代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层面,忽视了文中对幸福更深的表达:除了物质的温饱,还有精神的自由、平等和尊严。旨在通过对编者编排思路、教材内隐价值、作者人生经历三个方面的分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关键词:《挖荠菜》;文本解读;情感

《挖荠菜》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选入中学课本已经有20余年(现在新版人教版的教材已将其删去,仅北师大版还留存)。作为一篇“老文”,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张洁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有了很大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我希望读者自己去想,哪怕误解我,也无所谓,我不介意。哪怕十个读者中能有一个读者理解并进入我的书,我就觉得自己很富有了。”借助作者的鼓励,我站在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斗胆对文本进行解读。

一、走近编者,理解编者选材及设计练习的意图

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看,北师大版选择此文的思路与意图是有别于以往的人教版教材的。旧版人教版中本文是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的,旨在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多与老一辈沟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北师大版中本文则被编排在九年级下册《人生况味》主题里,比起七年级的孩子,编者更希望九年级的孩子对课文能有更理性、更深刻的人生见解。

对于还涉世不深的十几岁孩子来说,理解人生况味是不容易的,但仔细比较几篇文章后,你会发现每篇文章编者都强调“你”同意吗?“你”对主题有什么新认识?这就凸显了教材编写者更尊重读者的个性化解读。这个读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我们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编者更希望读者不被以往的经验性解读所束缚,能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体味。因此,在本课练习的设计上,我们能看到编者的良苦用心:

1.《挖荠菜》中所说的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散文的主题是否主要与此有关?请依据文中的内容、语句作出你的评析。你对散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何感受?

2.如果用《挖荠菜》中所重视所担忧的东西来分析《项链》,我们是否对玛蒂尔德、对《项链》的主题又有进一步的认识?

3.“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残酷的笑声。”生命如此危急,意识如此“混乱”,而岸上的笑声却如此“清晰”,可见在“我”心中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仔细分析三道练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编者在设计练习时,实际上是在引导读者向文本的更深处去思考,作者所说的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作者所重视的东西,以及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强烈的尊严感!“我”与玛蒂尔德都是极度自尊的人,我偷财主的玉米棒被追跳到河里的屈辱感受与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选择四处借债苦苦还债的举动有着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维护自己最珍视的尊严。荠菜与项链都只是作者理解人生所托的一个“物”,理解这个“物”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才能读懂作品,读懂作者。这种练习的编排既体现了编者的主题意识,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多元理解文本主旨。纵观本单元几篇课文内容形式各异,但无论是哪篇课文,都承载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也提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绝不能将各篇割裂开,要有单元整体意识。

二、走进教材,读出教材的内隐价值

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他认为:“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价值。”这种内隐的价值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文本要有个性化的研读,细挖深挖文本内部的立意层次。而想做到独特,首先要进行无他备课。也就是说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不急着翻教参,不急着查资料,先沉下心,让自己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后,再去学习、探究、搜集资料,来印证自己的理解是否科学,是否有说服力。《挖荠菜》这篇课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长期被解读为作者是在忆苦思甜,劝诫今天的孩子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看,这个理解也并不错。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本文时,是否该仔细思考一下,文章所忆的苦是什么苦?仅仅是受剥削受压迫吃不饱饭的苦吗?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对文章的解读也该回归人性、回归本源了。张洁对荠菜的特殊感情是什么?荠菜带给她的是怎样独特的人生体验?

课文的第十段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把钥匙。文中作者把荠菜比作“无上的美味”,一方面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艰难,物质的极度匮乏,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荠菜在作者心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而挖荠菜时的“坦然”“享受”则表现出了荠菜带给我的美好精神体验。这种美好的精神体验具体表现在“我”可以“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云朵”,这是怎样一种美好的感受啊!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屈辱,这是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挖荠菜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的珍贵体验。挖荠菜让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挖荠菜赋予了我平常难以获得的尊严感!与此同时,“我”的内心也开始萌发出“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到在那时那地,在一个孩子稚嫩的心里,这小小的荠菜,所代表的含义已经远远不是它本身那么微小了,它承载着一个孩子伟大的梦想,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如荠菜一样,是平等的,是不分贫富贵贱的,是我们都能拥有的。挖荠菜所带给我的平等自由尊严梦想,正是作者儿时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们陪伴着“我”度过了那些个艰难的岁月。也正因为如此,当看到孩子们以“迁就”“漫不经心”的姿态“挑上几根荠菜”时,我才会“遗憾”,才会担忧。我所遗憾与担忧的并非孩子们对荠菜的态度,我担忧的是孩子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年代里,对生活的态度是否正确,是否能理解“幸福”的精神内涵。

三、走近作者,触探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

张洁的作品情感细腻,常以浓烈的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爱”和“人”是她创作的主要主题。这与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张洁自小被父亲抛弃,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生活异常艰辛,她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文中称她与母亲“一直是互相搀扶才能挣扎过来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组成的这个列队”,足见她对母亲感情之深。在《挖荠菜》中作者写自己因“馋”而被追,跳到河里,以至于丢失了一只鞋子时,内心很痛苦,“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段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是一般孩子所体会不到的,被追打本已失去了尊严,而丢失鞋子更让她无颜面对可怜的母亲,一种深深的内疚、自责,甚至于对母亲的负罪感缠绕着她,折磨着她,让她幼小的心灵备受煎熬。正因如此,在挖荠菜时,她才体会到了常人无法感受到的坦然、自由、平等、尊严。挖荠菜这短暂的时光让她在精神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富足。

除此之外,从写作时间上来看,作品创作于1979年,新中国已经成立30年了,张洁也已经40多岁了,经历了文革,作者对人性对生活的认识更深刻,情感也更复杂。张洁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这样写道:“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老百姓,也想着整个人类,我爱人类,关心着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我将尽终生的力量为人类而写作,因为我是从普通人当中走出来的。”由此可见,忆苦思甜,歌颂新社会的幸福,痛陈旧社会的黑暗的解读过于肤浅,或许这个解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但却很难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获得感。

以上是我对《挖荠菜》这篇老文的一点思考,愿与我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黄秀霞.有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把握文本价值[J].考试(教研版),2009(11).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