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模式与推进策略选择

2017-02-04 14:09郭红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两化融合柳州市工业化

郭红霞

摘 要:为改变柳州市在工业发展中的技术、能源、环保等的窘迫局面,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柳州市“两化融合”的发展已尤为迫切。对柳州市“两化融合”的基本现状、内在动因进行分析,从企业、产业、社会、区域四个层次提出推进柳州市“两化融合”的分层模式,并对各层次策略选择给出建议。研究结论,切合柳州市两化融合需求,可操作性较强,研究成果对于柳州市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柳州市;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010

1 引言

柳州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泛北部湾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在工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资源、环保等棘手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转变柳州市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柳州市在两化融合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并未总结出一套成功的可供推广的应用模式和经验。鉴于此,文章在深度分析柳州市两化融合现状和内在动因的基础上,提出柳州市两化融合的分层推进模式,并从区域、产业、企业、社会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为促进我市走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柳州市两化融合的基本现状

2.1 推进柳州市两化融合具备良好基础

2.1.1 国内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蓬勃健康发展为柳州“两化融合”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趋势深入发展,信息化浪潮将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意义深远的影响,这些都为推进柳州市“两化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发展处于中期向后期发展这个关键时期,必须要改变传统产业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资源型发展模式。针对各种突出问题,推进“两化融合”的已势在必行。国家近些年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进柳州市“两化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国内环境。

2.1.2 工业已成为柳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推进“两化融合”夯实了基础条件

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发展,柳州市工业已经形成了汽车、机械、冶金等支柱产业和化工、建材、制糖、造纸、日化等优势产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工业结构。柳州市累积的产业基础是柳州市加快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领跑器。

2.2 推进柳州市两化融合的主要问题

我市两化融合的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缺少产品信息化关键技术,信息化各要素融合度不强、缺乏对工业化的支撑力,距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尚有较大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推进“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不完善

由于有关部门对“两化融合”的规律认识不够,对工业化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力度不强,进而使现行的规定和做法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

2.2.2 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缺少复合型人才

“两化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具备懂工程、技术、经济等多种知识结构的人才组成团队来合作完成。目前,柳州市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还不健全,许多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很多专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学习和提升;再加上面向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培训及认证体系不健全,阻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以上原因造成了两化融合过程中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这成为制约“两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2.2.3 中小企业对“两化融合”信息化程度低

柳州市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有6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数据表明,这些企业大多技术水平较低,企业还停留在“两化融合”的初级阶段,信息化基本是空白的,影响了柳州市两化融合的发展。

3 柳州市两化融合的内在动因分析

3.1 两化融合是改造和提升柳州市支柱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

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仍存在研发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技术改造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以及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大量的配件企业更是目前仍处于靠规模生产实现效益的阶段,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使两化融合成为企业由生产制造型向服务制造型、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的利器。

3.2 两化融合是推动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尽管近年来柳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与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难以适应柳州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相对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工业服务体系尚未成熟,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档次不高,无法满足柳州市工业发展对信息化服务更深层次的需求。应适时地抓住重点,尽快建设一批服务基础设施,切实提高服务业的水平与能力,加速与泛北部湾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能够更好地吸引到泛北部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我市产业的跳跃发展。

3.3 两化融合是引导柳州工业节能减排,向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变的突破

目前柳州市具备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大部分的传统产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能耗高,亟需将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因此,推进两化融合,以钢铁行业、化工行业以及建材行业为重点,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变。

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模式选择

根据两化融合的基本内涵,结合柳州市两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内在动因分析,确定我市两化融合采用企业—产业—社会—区域的四层分层推进模式。在分层两化融合推进时序上,企业、产业、社会、区域四个层面必须同时推进;在推进空间上,其四个层面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区域和谐。

5 柳州市两化融合推进策略

5.1 企业推进策略

对柳工、五菱、柳汽等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商业智能和直复营销系统。依靠信息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和整合物流流程,推动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并适时地开展支付型电子商务。对于柳钢,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物流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来改进其业务流程。

总的发展思路为:以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为中心,带动相关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并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树立标杆和典型带动作用,最终使柳州市大中小型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5.2 产业推进策略

以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化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支持重大耗能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改造,促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促进节能增效和清洁生产。

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IT企业和新兴产业对接合作。加快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交通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核心嵌入式软件平台,逐步形成工业软件开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加快下一代通信网络增值业务、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系统的开发。推进物联网在设备进程监控及检修、智能电网、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的应用,加快物联网技术产业化。

5.3 区域推进策略

柳州市两化融合区域推进策略为:以县域为起点的城乡互助策略。其主要内容为:以鹿寨县为突破口,优先实施两化融合;鹿寨县成功后,将其推广到其它五个县;加强六个县与市区的信息化整合,以信息整合促进柳州市两化融合。

6 结束语

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又反过来对信息化提出更高的需求,这必将有利于柳州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柳州要把握两化融合的良好机遇,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实基础和内在动因,采取分层推进模式,并提出推进策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12).

[2]张鸿.推进西部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18.

[3]易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1,(9):80-86.

[4]席运江.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0-22.

[5]胡新,惠调艳.陕西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内在动因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1):14-18.

[6]刘朝晖.试论宁夏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3):50-52.

[7]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上海的思路和重点[J].科学发展,2010,(6):54-63.

[8]张劲.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构建西部现代产业体系[J].天府新论,2010,(3):36-39.

[9]李林.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及其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8,(6):90-95.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柳州市工业化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柳州市常见小花紫薇品种的种植、养护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柳州市:坚持问题导向 提高执法成效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