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宁县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探析

2017-02-03 08:46张雷
实事求是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劳动力新疆

张雷

(江苏省南通市社保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00)

新疆伊宁县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探析

张雷

(江苏省南通市社保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00)

伊宁县是新疆人口大县,二、三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不大,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总量性、结构性矛盾与民族地区就业工作的特殊性交织,就业压力大、任务重。本文通过对伊宁县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并从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疆伊宁县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处于城乡二元分割与“民汉”文化区隔这样一种“弱势叠加”的不利地位,是典型就业弱势群体。解决新疆就业问题,关乎国家、地区的安定协调发展,是夯实新疆稳定发展的根基工程。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就业第一”,第五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加注重扩大就业,把产业带动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引导当地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当前新疆就业工作受制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融入程度低三重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深入研究分析,借鉴沿海地区经验做法,多措并举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伊宁县城乡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分析

伊宁县是新疆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和维稳大县,人口总量位居伊犁州第一、全疆第五。据统计,伊宁县现有总人口43万人。从民族结构看,少数民族人口占82%,由维、哈、汉、回等33个民族组成;汉族人口只占18%。从城乡结构看,农业人口占86%,将近33万人;非农人口只占14%。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力人口达到24万人,占56%;非劳动力人口占44%。从劳动力结构看,农村劳动力达18万人,占劳动力总人口75%;城镇劳动力人口占15%。劳动力基数非常大,就业总量压力巨大。

1.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伊宁县现有耕地面积12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亩。由于地处偏远,人多地少,信息闭塞,大量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传统、分散、粗放。据估算,伊宁县120万亩耕地和农村养殖业最多能解决9万劳动力就业,富余近9万人,隐性失业情况严重。且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伊宁县富余劳动力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该县通过开展大培训等活动,努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缓解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但从成效和渠道看,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弱、无序性较强。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占比大多数的年龄偏大的劳动力较难转移。

图1 伊宁县劳动力人口结构图

2.城镇劳动力就业情况。伊宁县现有城镇人口9万多人,其中城镇劳动力5.5万人。受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制约,伊宁县现有就业岗位仅能吸纳3.3万城镇劳动力就业。每年下岗职工、城镇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新增城镇劳动力约2 500人,外出务工、成功创业和因病或超龄自然减员的城镇劳动力约2 500人,增减基本持平,因此每年需解决就业的城镇富余劳动力约2.2万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相比,城镇富余劳动力基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就业问题更复杂、更紧迫、更艰巨。

3.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由于统招、统分政策取消,伊宁县每年约有1 500名大中专毕业生走出校门,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在外自谋职业,但大多数都陆续回到伊宁县就业。2010年该县返乡大中专毕业生470人,2011年返乡大学生474人,近年来该县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为此,当地党委政府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题活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次就业率仍低于自治区平均值。在未就业往届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占大多数。

综上所述,近年来伊宁县需要解决就业的富余劳动力近11万人。该县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聚居地,教育基础薄弱,“双语”教育严重滞后。“六普”资料显示,伊宁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34年,低于全国水平8.9年,在伊犁州直10县市中居倒数第二位,男性、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35年、8.33年,均居州直末位。据统计,伊宁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5.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6.1%。受基础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劳动力学习技能知识速度慢,技能素质平均水平较差。从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学历占比高达85%,劳动力素质低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长期并存,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二、伊宁县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变化分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改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梯次转移。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伊宁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从表1看,2005年以来,伊宁县三次产业增加值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产业结构处于调整之中。一产增加值比重始终运行在高位区间,三产比重稳中有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伊宁县是能源大县,但工业主体地位并不突出,二产比重呈波动运行状态。产业结构排序由“二一三”格局逐步演变为“一二三”格局,表明产业结构处于转型调整的过渡阶段,农业生产活动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表1 伊宁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伊宁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体呈下降趋势,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稳步上升。2005~2014年,全县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78.9∶7.0∶14.1调整为64.8∶14.3∶20.9,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正逐步优化(详见图2,通过用“插值法”估算替代)。但从就业人数分布看,伊宁县农村劳动力基数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产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始终在50%以上。二、三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少,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十分有限,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已影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增收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不仅会影响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更重要的是,这种转移还促进了劳动力总量的增长。为进一步考察伊宁县三次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必要引入就业弹性系数进行深度分析。就业弹性系数是指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见表2)。

图2 伊宁县就业结构变动情况(单位:%%)

表2 伊宁县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伊宁县总的GDP就业弹性变化不大,且系数值较小,均值为0.23,这说明伊宁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不大,就业的增长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增长。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就业弹性为负值,表明第一产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不仅已达到饱和并且还具有排斥作用,原因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表现出“挤出效应”。其余年份就业弹性为正且系数偏小,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均值较高,达到0.78,远高于一、三产业,说明伊宁县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拉动效果最大,是吸收就业人口的主渠道。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均为正值,但波动较大,均值偏小,说明伊宁县第三产业对吸纳就业起到一定的拉动效应,但总体吸纳能力较弱且不具有稳定性。

三、伊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坚持就业第一,对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亩的伊宁县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伊宁县是传统农牧业大县,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就业人口数量众多,且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较大,存在大规模隐性失业,迫切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但伊宁县工业基础仍然不强,且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空间有限。在此情况下,做好伊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借鉴周边地区经验,发挥劳动力成本和数量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城南产业园、民生工业基地等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在引进技术、资本密集型现代企业的同时,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效地解决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第一产业,应引导和鼓励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推动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对于第二产业,应鼓励其采用劳动密集和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刺绣、服装等民生产业,有效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于第三产业,则要加大扶持力度,开发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岗位,大力发展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观光旅游业,促进其健康发展。

2.转变择业观念,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利用巴扎日等节日集中开展就业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在企业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和通过在企业就业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引导劳动力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加快实施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建设战略,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和培育城镇化的基础,立足于自身农牧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制定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以加快建设“粮食、林果、蔬菜、畜产品”四大基地为重点,把特色林果业、现代畜牧业、高效种植业和劳务经济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攻方向,集中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就业增收的目标。

3.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针对伊宁县劳动力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信息渠道不畅、劳动力转移无序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出台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和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快组建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强化转移劳动力的组织、服务和管理,提供就业、培训、代理等一条龙服务,逐步建立起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摸清劳动力底数并实施跟踪更新,实行县、乡、村三级联网,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依靠政府及有关组织,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与输入基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规模化、有序化。

4.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产学研、技工贸交流合作,积极普及汉语教育,提倡干中学,学中干。进一步调整优化伊宁县的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订单、订岗、订人”培养。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着力增强培训针对性,重点引导各类培训机构着力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旅游服务、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园林管理、家政保洁服务、玉石加工等紧缺人才的培训,加强对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就业的岗前培训、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参培人员既能够学到专业技能,又能接受到职业安全、法制观念、社会公德和社会生存能力教育,更好、更快地与企业需求匹配。

[1]赵强.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证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01).

[2]李文星.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J].当代财经,2012(03).

[3]王春雷.促进扩大就业税收政策的路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7(01).

[4]王喜莎.新疆对中亚劳务输出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9(03).

[5]马海霞.新疆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1(01).

[6]司正家.改革开放与新疆区域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7]袁月.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5(04).

[8]梁馨予.河北省产业结构的问题及调整方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9]张辉.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产业驱动机制[J].经济学动态,2015(12).

[10]侯学娟.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5(12).

[11]陈淑嫱.福建省产业结构升级测度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01).

责任编辑:张新友

F241.22.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1.09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劳动力新疆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新疆多怪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