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龙,薛智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 712100)
花椒质量评价研究
杨 龙,薛智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 712100)
花椒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以其独特的风味常作为调味品和香料使用,而花椒又因良好的抑菌、抗氧化活性、消炎等功能被广泛关注和研究。但在花椒生产过程中,栽培种类繁多,栽培方式及干制方式不一,造成市场上花椒质量相差很大,而花椒质量分级标准又相对缺乏规范,难以评判花椒的品质优劣。参考原有的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收集花椒质量评价指标,综述新的技术方法测定花椒质量问题,为花椒品质评价提供方法。
花椒质量;评价指标;相关技术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青花椒外观表面灰绿色或暗绿色,气香,味微甜而辛;红花椒外表面紫红或棕红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挥发油含量高于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花椒)都使用眼观、手握等传统方式,以形态、色泽、气味及杂质感官方面进行检验,综合各质量标准,花椒外观及含油量在花椒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种方法缺乏规范性,花椒质量评价不统一。
表面色泽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最直观因素,可能影响消费期望与商品价格[12]。生产上,采用目测的方式评估花椒色泽,但由于受感观器官的局限性和人主观性限制,鉴定结果准确性不高,并且由于肉眼分辨能力所限,传统方式并不能区分有些色泽相近的花椒,这对花椒质量评价带来许多不便,使用仪器并通过数学公式来定量表达颜色值的方法很多,利用色差计研究腌制加工对麻竹笋色泽的影响[13],辣椒果实颜色变化[14],在其他产品品质检测[15,16]等领域得到应用,但对于花椒色泽研究较少。郭换等[17]采用色差仪测定色度,对花椒粉末颜色进行客观量化,探讨了花椒黄酮类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效果显著。
花椒作为生活调味品,以“香”、“麻”著称。
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水蒸汽蒸馏萃取法[5]、超临界CO2萃取[18-19]等方式进行花椒样品处理,结合GC-MS分析花椒挥发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子舌、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花椒麻味成分[20-24],测量结果数量化,评价指标更加准确。
果皮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销售。测定花椒微量元素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25-2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具有较快分析速度和较低的检出限,能够同时测定多种矿质元素等优点。花椒中矿质元素含量较低但其数量多,利用ICP-MS进行测定能够达到要求[27-29]。
花椒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类黄酮、多酚、生物碱、香豆素等[30-32],另外还包括木脂素、脂肪酸类等其他生理活性成分。目前,花椒定量检测方法有GC-MS联用法、分光光度计法、HPLC-MS联用法等,通过对花椒黄酮成分的提取探讨花椒的抗氧化活性、抑菌性等[33-36]。
在花椒及其油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过程中,应该采用化学仪器及新手段对测定指标进行量化,并结合花椒外观色泽及粉末显微特征,系统分析花椒及其油内在品质的差异性,为花椒分级奠定基础。同时,加强花椒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以及采摘、储存加工等方面的措施使花椒质量稳定提高,实现标准化生产。
[1]李倩.响应面法优化花椒香气成分的HS_SPME萃取条件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02,34
[2]房信胜,王超,马伟志,等.微波辅助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分析花椒挥发油[J].食品科学,2011,32(8):262-266.
[3]乐薇,吴士筠,高欣.大红袍花椒挥发油的提取及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食品科学,2014(02):261-265.
[4]罗凯,朱琳,阚建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和柠檬烯含量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2(08):119-123.
[5]赵丽娟,辛广,张捷莉.两种方法提取太行山地区花椒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食品科学,2007,11:420-423.
[6]陈朝军,刘芸,陆红佳,郭婷,刘雄.花椒麻素与辣椒素的不同质量比对大鼠降血脂的协同作用[J].食品科学,2014,19:231-235.
[7]叶敏,张磊,王倩倩,刘庆庆,刘雄.辣椒总碱与花椒麻味素不同质量比对高脂模型大鼠肠道健康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4,21:190-195.
[8]张宇思,龚祝南,石雪萍.花椒总黄酮的抗氧化作用[J].食品科学,2011,15:70-73.
[9]游玉明,周敏,王倩倩,等.花椒麻素的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学,2015,13:27-31.
[10]刘秋妍,方国珊,刘雄,林居纯.花椒麻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57-62.
[11]孙晨倩,王正齐,姚美,等.花椒叶的化学组成、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黑腹果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04:38-44.
[12]王月晖,崔灵绸,徐洪宇,等.不同品种干红葡萄酒色泽及抗氧化活性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4(10):252-259.
[13]郑炯,宋家芯,陈光静,等.腌制加工对麻竹笋质构和微观结构及色泽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4(01):85-88.
[14]王利群,戴雄泽.色差计在辣椒果实色泽变化检测中的应用[J].辣椒杂志,2009,07(3):23-26,33.
[15]郑刚,胡小松,李全宏,等.用色度仪和质构仪对高蛋白挂面色泽和质地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10,27
[16]郭强,刘宏图,覃小丽,等.加工贮藏对荷叶茶黄酮类总量及香气和色泽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5(18):272-277.
[17]郭换,刘飞,梅国荣,等.色度分析花椒黄酮类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6):91-97.
[18]莫彬彬,万固存,刘毅,等.超临界CO2萃取九叶青花椒和大红袍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香气比较 [J].中国调味品,2009,03:102-105.
[19]石雪萍,张卫明.花椒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比较[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06:46-51.
[20]杜文倩,史波林,欧克勤,等.基于麻味物质构成特征的红花椒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建立研究 [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03:1138-1144.
[21]王进,李欣,杨龙佳,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贵州顶坛花椒中麻味成分羟基-β-山椒素的含量[J].中国调味品,2015,10:102-105.
[22]李菲菲,李孟楼,崔俊,等.花椒麻味素(酰胺类)含量的常规检测[J].林业科学,2014,02:121-126.
[23]王素霞,赵镭,史波林,支瑞聪,汪厚银,周先礼.基于差别度的电子舌对花椒麻味物质的定量预测[J].食品科学,2014,18:84-88.
[24]祝诗平,王刚,杨飞,等.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花椒麻味物质快速检测方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8,02:129-132.
[25]陈小芳,唐思群,苟建军,等.不同产地花椒中铁、铜、锰微量元素的测定[J].中国调味品,2014,09:121-122+131.
[26]王香爱.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凤县花椒中的微量元素[J].中国调味品,2014,11:123-125.
[27]宁坚刚,魏永生.ICP-OES法分析测定大红袍花椒中的矿质元素[J].食品工业科技,2012,04:73-75.
[28]李吉锋.大红袍花椒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 [J].中国调味品,2012,07:87-88.
[29]郭松年,刘娜,徐驰,等.基于ICP-MS法对陕西地区花椒中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3,10:90-93.
[30]张丙云,魏俊青,郭涛,等.超声辅助双水相体系提取花椒果皮总生物碱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01:202-206.
[31]石雪萍,张宇思,张卫明.水溶性花椒生物碱及精油同时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9,10:74-76.
[32]向瑛,郑庆安,张灿奎,等.刺异叶花椒中的生物碱和香豆素类成分(英文)[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02:143-145.
[33]张艳军,杨途熙,魏安智,等.花椒果皮中总黄酮与多酚的积累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3,03:620-625.
[34]吴亮亮,石雪萍,张卫明.花椒总黄酮提取技术研究及黄酮成分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02:16-20.
[35]张宇思,龚祝南,石雪萍.花椒总黄酮的抗氧化作用[J].食品科学,2011,15:70-73.
[36]杨立琛,李荣,姜子涛.花椒黄酮的微波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2,11:214-218+2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编号TGZX2015-28)
杨龙(1994-),男,吉林省松原市人,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植物研究工作。
薛智德(1963-),男,陕西大荔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