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鹏翔 安徽省宿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
□ 汪鹏翔 安徽省宿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因为具有安全无毒、抗菌性强等特点,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围绕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就其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前景
植物源防腐剂可以在人体消化道内降解,具有一定的医药营养价值。因此,在食品保鲜中,植物源防腐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文就围绕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再就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1 香辛料
香辛料具有调味增香的功效,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抑菌防腐作用,其主要生长于热带的芳香植物的根、种子或者果实之中。在很早以前,香辛料的功效作用就被人们所发现,并将其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紫苏叶在洗净晾干之后,将其浸渍于装有酱油的容器之中,能够增加酱油的醇香味,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防腐效果。现如今,开发防腐保鲜剂的食用香料植物主要有以下几种:菊科的蒿属植物、樟科的樟属植物、唇形花科的紫苏等。这些香辛料之所以能够起到抑菌防腐的作用,主要是其精油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1.2 中草药
中草药品种较多,常用的就有七百多种,在这之中,大多数都是植物药。一直以来,中药都被认为既对健康有益,又有着特定的治疗效果。中药具有低毒的特点,所以将其作为食品防腐剂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对中草药抗菌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一百多种的中草药具有抑菌作用,对于一些常见的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如淋病球菌、黄曲霉、毛壳菌等。现如今,在中草药抑菌试验中发现,黄连的抑菌效果最佳,其次为大黄、大青叶以及鱼腥草等,再就是玄参、知母以及白头翁等。
1.3 大蒜素
大蒜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食料,它就是天然的防腐剂。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蒜是较强的杀菌剂,大蒜水溶液对痢疾杆菌等致病细菌有着较强的抑制作用。其防腐效果与以下几种物质的效果相近,如山梨酸、苯甲酸等。
2.1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流程:①优化提取、分离有效抗菌组分的工艺;②有效抗菌组分在培养基中的抗菌特性;③抗菌组分的毒理学评价等。所以在开发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过程中,需要以多门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如微生物学、食品科学、中药学、医学等,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较少。另外,企业参与这方面的研究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企业不愿意在研究以及开发环节投入过多的资金[2]。这样一来,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2.2 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某些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抗菌谱较窄、价格偏高、带有异味等。此外,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用量较少则会达不到防腐的效果,反之则会导致食品的品质受到一定的影响。在部分已经开发的天然防腐剂中,有一些存在着抗菌谱较窄这一缺点,如果仅仅使用某一种天然防腐剂,那么就不能够完全抑制所有病菌的生长,如果同时使用多种,那么又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害。
2.3 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完全认可
很多消费者都对防腐剂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防腐剂就是有害添加剂,将添加剂与安全对立起来,这种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各行业相互交流与合作,政府、相关单位、人员以及企业等,都需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其次,在对防腐剂的使用上,为了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我国制定了一些严格的规定,要对抗菌组分的毒理学进行评价。所以要对新型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3]。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食品添加剂势必会朝着天然、营养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于一些合成防腐剂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由于许多消费者对于防腐剂有所忌讳,所以在食品工业发展中,寻求安全、高效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就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资源性、安全性、经济性。不过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势必会推动人们使用天然防腐剂。
综上,香辛料以及中草药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所以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行业,用于对食品的防腐处理上。但是在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不管受到多大的阻碍,天然食品防腐剂势必会成为今 后的发展趋势。
[1]周建新.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J].食品科学,2006(1):263-268.
[2]张媛媛,李艳利,李书国.植物源食品防腐剂抑菌机理和效果及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14,22(4):48-53.
[3]刘泽鑫.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吕梁学院学报,2013,3(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