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冯艳萍
2017年玉米种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冯艳萍
国家收储玉米严重过剩,去产能、去库存,调减镰刀湾地区的玉米生产非优势区域玉米种植面积333.33万hm2以上。河南是农业大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籽粒玉米主产区之一,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种子是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源头,市场玉米种子的供需平衡、价格升降状况如何,有必要做一分析,为种子企业销售定价、农民购买种子提供参考。
根据2016年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总量、库存总量,当前市场可供种子总量和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的需求种子总量,市场种子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与2016年同比呈下降趋势。
我国玉米生产与产能受玉米临储政策推动,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国内库存爆满,供给过剩,但由于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国产玉米不具备出口竞争力,无法通过出口去库存。面对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倒挂现象,国家发改委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玉米,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2015年临储价格首次下调后,玉米价格有所回落,全国计划5年内镰刀湾地区的玉米生产非优势区域调减玉米333.33万hm2以上。2016年农民受玉米价格下调影响自发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其他作物种植生产。2017年农业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66.67万hm2,种子需求量减少。
玉米种子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玉米种子是上年生产下年使用,2016年全国玉米种子生产面积、产种总量比上年增长25%, 2017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种子需求量减少,种子供给趋势上升、需求趋势下降,这两种趋势互相作用形成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总趋势。近几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接近4000万hm2,2017年国家减少玉米种植面积266.67万hm2,种植生产面积3720万hm2左右,每667 m2播种量按1.83 kg种子计算,共需要种子总量10亿多kg。2017年市场可供种子13亿多kg,供需平衡后剩余种子3亿kg,占供给总量23%。
我国东北玉米生产区喜好成熟早、脱水快、高产优质品种。东北地区耕作是一熟制,玉米田间生长脱水期长,时间充足,农民喜好红轴的成熟早、脱水快、优质玉米品种,如先玉335。黄淮海玉米生产区,由于耕作是两熟制,夏播玉米受冬小麦播种、收获期限制,玉米田间生长期短,晚秋时节气温日渐降低、空气湿度较大,未有适宜机械籽粒收获玉米品种,高产稳产、广适多抗品种仍是农民大众的喜好首选玉米品种。适宜机械籽粒收获品种是现代玉米产业的育种方向,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比较效益的选择品种。受结构调整影响,青储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品种种子需求量增多,但由于青储玉米种植生产面积小,相对普通玉米面积所占比例小,不会改变种子市场供给发展总趋势。
种子价格与2016年同比呈下降趋势。杂交玉米平均单价28.8元/kg,与2016年比较,总体种子价格降低15%~20%。主要因素:首先,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商品玉米价格比2014年下降25%,农民种玉米效益降低、热度降低,购买种子选择中档价格品种,导致高价位品种降价,诺骨牌效应导致所有品种价位普遍下降。其次,市场供大于求,品种优良性状、品质等差别不突出,价格竞争激烈,谁也扛不住市场降价的大趋势。种子降价的表现形式:一是明降价,原来的60元/袋降为55元/袋,45元/袋降为40元/袋等;二是暗降价,卖3~5袋种子送1袋种子,或赠送别的商品,或资助经销商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等。
种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2014年以来,种子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相对利润下降。市场一直处于供给大于需求,销售竞争激烈,企业库存种子积压较多、资本占用、成本上升,各企业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弱小企业出现资金链中断,经营艰难、濒临倒闭。
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对企业生产、销售利润、科研育种影响加大。对种子企业生产的影响:一是对制种基地的影响。国家所建玉米制种基地在甘肃,甘肃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自发建设10年,国家投资扶持建设5年,挂牌国家西北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甘肃玉米制种基地田间设施齐全、农民制种技术熟悉、制种文化习惯已养成。从全局看,种子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种子生产面积势必要缩减,生产竞争结果是一部分生产企业效率提高,另一部分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转行种植其他作物,这会导致种子基地资源技术损失,一旦需要恢复等于重建基地。从局部看,种子生产基地的土地和生产者都是农户,农户在这个转产过程中,土地改种、产品市场对接,对农民是个艰难的选择,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土地相对收益减少。对企业种子销售的利润影响:市场种子供给大于需求引发企业、经销商之间竞争加剧,表现在竞相降价、购买赠送、广告宣传、售后服务、产品现场观摩等促销措施形式,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相对利润减少,据调查种子价格与上年相比下降5%~10%。二是影响科研育种投入。企业利润降低或亏损,新品种科研投入经费减少,研发动力减弱,导致后续产品竞争力减弱,甚至影响企业乃至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