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歌曲《黄河怨》的艺术价值探究
石 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歌曲《黄河怨》是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套曲中的第六乐章,为女高音独唱的艺术歌曲。《黄河怨》在《黄河大合唱》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有较为独特的创作手法,属于演唱难度较大的曲目。本文为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挖掘《黄河怨》的深刻内涵,印证其在《黄河大合唱》的重要作用,剖析其曲式结构和主题旋律发展手法,论证其创作特色,诠释其声与情的高度统一和歌唱它的艺术处理,体现其极高的的艺术价值。
《黄河怨》;艺术价值;演唱
《黄河大合唱》1939年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大型合唱套曲,整部合唱套曲的艺术价值极高,影响力巨大,是中国群众大合唱经典代表作。其中第六乐章为女高音独唱《黄河怨》,主题鲜明,情感深刻而撼人心肺,内涵深邃,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能展现出较高的音乐形象和艺术表现力。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演唱特色﹑创作手法两个角度来研究歌曲《黄河怨》,笔者将其归纳﹑总结,提升到艺术价值﹑审美的层面来探究,揭示我国早期艺术歌曲探索历程以及歌曲《黄河怨》在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从《黄河怨》在《黄河大合唱》中的作用﹑《黄河怨》的创作特色﹑《黄河怨》的演唱价值体现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歌曲《黄河怨》的内涵表现
歌曲《黄河怨》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曲,曲调简朴,感情跌宕,表现了丈夫﹑孩子惨遭杀害的妇女,在受尽日本鬼子的蹂躏欺辱后,羞辱难奈,不得已准备跳黄河自尽的悲凉心情,有力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反抗侵略﹑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坚定信念,也唤醒了人民群众的觉悟和不屈不饶的革命斗志。“它作为一首十分感人的作品,曾以那难以抑制的悲愤情绪打动了无数国人,一字一音,给人斩钉截铁的感觉。伴奏与独奏声部之间的呼应,形成一种‘紧打慢唱’的效果,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悲剧中窦娥﹑秦香莲等悲剧人物。”这些都表明,《黄河怨》具有东方“悲剧”的审美内涵。
(二)歌曲《黄河怨》在《黄河大合唱》中的“冰点”作用
《黄河怨》在套曲《黄河大合唱》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虽然没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曲目,运用船夫号子的音调来创作,表达人民面对苦难勇往直前﹑英勇斗争的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通过歌颂黄河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歌谣体裁的女生齐唱,深刻表现中国人民惨遭侵害悲痛场面以及广大人民坚信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是男声对唱与二声合唱,吸收山西民歌曲调来创作,表现无家可归流浪群众的惨痛经历。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高音独唱,表现当时战后沦陷区广大妇女悲惨遭遇。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形式的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英雄形象。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首四部混声合唱,完整的展现出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以及取得伟大胜利的决心。
(一)联曲体的曲式结构
歌曲《黄河怨》是以通谱歌的写作方式(通谱歌是旋律和歌词从乐曲的开始到结束不重复),多段体的联曲结构,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和一个引子。
歌曲四段的安排既没有起承转合,也没有平行重复或者再现,只是四段的歌曲连缀,这种多段体连缀手法是属于联曲体。歌词表达内容在讲述一个妇人悲惨故事,而故事情节的发展决定音乐的创作不可能重复平行的写作方式,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创作手法才是作曲家对音乐结构设计的用意所在。
(二)贯穿式的主题旋律发展手法
歌曲《黄河怨》与一般艺术歌曲旋律写作方式有些不同,全曲找不到唯美婉约的旋律线条,也没有波浪壮阔的旋律起伏,具有歌剧宣叙调的叙述性,又具有咏叹调的抒情性,国内众多学者把该曲定义为咏叙调的风格。四个乐段是完全不同,也不是单纯的段落连缀,而是通过主题旋律发展的贯穿方式,让音乐风格得到统一,更有逻辑性。
全曲四段的旋律发展都是围绕第一段主题的三音组来展开,运用三音组的主题,以不同方式贯穿在全曲各个部分,循序渐进,旋律线条从平稳到起伏,节奏从宽松到紧凑,节拍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使得音乐情绪从平静推向激动,从平稳走向高潮。旋律贯穿式发展一气呵成﹑连绵不断,以极具层次感的方式展开。
歌曲《黄河怨》属于戏剧性女高音作品,歌曲生动的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需要细致分析才能演绎出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该曲的音乐表达较为直接,与一般的的艺术歌曲相比,歌曲《黄河怨》的音乐情绪更易打动听众,更注重心里活动对演唱歌曲的感受。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是引进西方的曲调,套用中国的韵律的歌词,显得歌曲内容单一,曲式﹑和声都会过于形式化。 冼星海创作歌曲《黄河怨》突破了这种套用西方艺术歌曲框架创作形式,更注重音乐内容的表达需要进行创作,打破了西方哲学中三部曲式(呈示——展开——再现)的模式。主题旋律的发展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哭腔,同时又结合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的发展方式。歌曲《黄河怨》作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典范,其不仅有很好的研究价值,还有很高的演唱价值。
综上所述,歌曲《黄河怨》不是一首独立形式艺术歌曲,其艺术的情感表现要纵观套曲《黄河大合唱》音乐表达主线,而歌曲《黄河怨》作为《黄河大合唱》套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乐章,承上启下,是整个合唱套曲的桥梁。在创作上大胆运用了联曲体的结构,采取山西民歌的哭腔音调,关系大小调的安排,灵活多变的节拍设计,贯穿式的旋律发展手法,把一个妇女悲惨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黄河怨》需要声与情高度统一﹑更细腻的艺术处理,才能体现其艺术价值。歌曲《黄河怨》是中国早期艺术歌曲重要代表作之一,极高的艺术价值足以成为艺术歌曲中典范,非常值得我们从事声乐学习和教学的同行们探究。
[1]严良.我与《黄河》60年——答黄叶绿.黄河大合唱纵横谈[M].149-163,155.
[2]刘怡.浅析歌曲《黄河怨》的演唱与处理[D].首都师范大学,2011(04):14-15.
[3]张洁.浅析歌曲《黄河怨》的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12(08):106.
J6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