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与胡塞尔认识论的简单比较

2017-01-30 07:32
山西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胡塞尔知性现象学

文 琦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康德与胡塞尔认识论的简单比较

文 琦*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近代哲学以来,认识论问题在哲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对认识问题的回答并不全面,康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观点但康德对认识问题解决的不充分,胡塞尔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了现象学认识论。对康德和胡塞尔认识论的说明和比较,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思路去解决认识论问题。

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康德;胡塞尔

认识论问题是哲学核心问题之一,其主要研究的就是我们的认识如何形成,我们的关于世界的知识是否是绝对可靠的,我们能否对于我们的知识拥有良好的确证过程。自近代哲学以来哲学家尤其关注认识论问题,形成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两大方式,但是康德和胡塞尔并不满意其所提出的解决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观点。

一、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

在近代哲学中,围绕人类认识问题形成了两个阵营—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经验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知识是起源于感觉经验的,然后以经验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知识,没有感觉经验就不会有知识,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的分析然后对其加以归纳概括而形成的,归纳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思想工具。但个别的感觉经验如何上升到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命题?经验主义没有给予正确的解决,仅仅从感觉经验的整理是不能上升到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理性命题的,而科学知识恰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所以,实际上经验主义没有正确解决科学知识的来源。

唯理主义哲学家们认为既然感觉经验的知识是个别的、有限的知识,所以这种知识具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是来源于心灵所固有的是天赋观念,或者说是理性自身具有将具体经验提升到普遍原理的能力。正是因为人具有这种超越感觉经验的理性能力,才使人们能够形成关于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而主体所具有的理性能力是天赋的。但是我们这种理性能力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能力,以及经验内容的地位是什么,唯理主义都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回答。

我们通过以上对比发现,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唯理主义对于人类认识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完善的,但是其共同目标就是追求知识的确证性以及必然性。对知识确证性和必然性的追求也是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康德和胡塞尔这两位对于知识为何会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本文试图通过阐明这两位哲学家的认识理论,并且比较两者能够让我们对知识的确定性、必然性以及普遍性有更清楚的认识。

二、康德认识论

康德认为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感觉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以因果关系和归纳概括为逻辑所发展的经验主义是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普遍必然性又是知识所必须具有的特征。同样的如果知识仅仅来源于理性那么也就是说知识与经验无关从而知识将失去其内容,这将导致“知识”数量的减少。为了保证知识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经验内容,康德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们如何能够先天的经验对象?康德认为人的感性直观能力是先于直观对象的并且决定了他所能直观到的内容,不仅如此,人的知性直观能力又对感性直观所直观到的内容做出进一步的规范从而形成知识。通过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问题便得到了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

我们知道知识是判断而非概念,是概念之间的结合以及相互联系,单独的某个概念并不能被称为知识,因为概念不表达对对象的认识,只是某种直接描述。判断分为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所谓分析判断就是宾词原本就蕴含于主词之中的,是从主词之中通过语义分析抽取而来的,因此分析判断是先天的是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分析判断并不为我们实质上的增加新的知识。综合判断指的是宾词是后来通过经验加在主词之上的,例如糖是甜的,我们并不能从糖的概念中分析出甜,而是我们通过经验感觉从而得出糖是甜的。我们可以看出综合判断是给我们增添了新的知识内容的,但是却不一定是科学的知识,因为科学的知识不仅仅应该具有经验性的内容,而且还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知识分为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质料指的是通过感官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而使得这些经验质料进一步构成知识则是通过主体的知性能力的建构,也就是说主体的认识能力构成了知识的形式。因此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保证在于主体所具有的先天认识形式。

关于先天认识形式的研究,被称为先验哲学,先验哲学是指在经验之先但是和经验不能分离的关于认识形式的哲学研究,是对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哲学研究。在康德哲学中我们将其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知性论。感性为知性提供材料,知性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形成知识。

先验感性论,是对先验的感性形式的研究,感性在康德看来是知识产生的第一步,在其中也是具有先天的形式的,以此去保证在感性为知性所提供的材料是经过初步加工的。感性认知能力是我们认识对象的第一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康德认为感性也是我

们所具有的直观能力,感性直观包括两个方面即经验直观和纯直观,前者是后天的质料,后者则是先天的形式。康德认为感性的直观形式是时间和空间。通过空间外部事物的经验被给予我们,通过时间,内心的意识活动被我们所经验,前者是外直观的形式,后者则是内直观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也不是事物之间的现象学关系,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先验知性论,是对于知性的先天形式的研究,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它所提供的仅仅是构成知识的一些初步的粗糙的材料,要想构成科学的知识还必须由知性按照规则对其进行加工过处理,需要知性的先天形式去整理,从而构建知识。感性的作用就是接受经验质料进行粗加工,相反知性的作用却是对这些进行综合和统一,感性重在直观,知性重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就是一种知性纯概念被康德称之为范畴的。康德通过对于形式逻辑的反思和整理提出了知性范畴。通过这些知性范畴,感性材料得到进一步加工从而形成了科学知识。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对于经验知识的感性直观形式的加工以及知性范畴的统一而形成的,由于我们具有先天的直观形式以及先天的知性范畴,因此能够保证我们知识的确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胡塞尔并不完全赞同康德这样一种知识的构建方式,他认为其是不完善的,认为康德并没有真正的把握认识的先天性,只是片面的假定以及构建,胡塞尔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观点。

三、胡塞尔认识论内容

胡塞尔的现象学从根本上讲也是在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普遍性以及明证性。我们也可以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也是为了寻找某种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先天性的东西,从而去保证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关于其对知识的研究本文将通过对于本质、意识、本质还原、先验还原、交互主体性等这样几个现象学概念的阐明去厘清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的基本结构。

本质,本质是将事物的所有经验性事实都排除掉之后所剩下的,是不可再化约的,是纯粹的不含任何经验性成分的,是不在时空之中的自在。事物是由其本质和一些经验性事实所组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最终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要在去除掉经验性认识之后将本质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对象,本质才是认识的最终目标,对于事物我们应该认识的是本质,是本质自身,而不是认识活动中归纳出来的所谓本质。胡塞尔认为本质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个体的或经验的直观的被给予之物是一个个体对象一样,本质直观的被给予之物是一个纯粹的本质”“本质是一个新型的对象”而且,他强调“没有任何一种解释的戏法”可以抹杀这个“观念对象。这样的本质是一种先天的观念性的存在,是独立于经验的,是具有绝对普遍的有效性的。

意识,在胡塞尔之前,对于认识活动的理解大部分是以主体到客体的二分方式,虽然康德强调了先天形式作为人的认识形式是在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试图连接着主体客体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但是他依旧没有对于人的意识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主体到客体的链接依然存在着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意识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意向性。意识总是对于某物的意识,总是意指某物,这个对象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概念性的,也可以是意识活动自身。每个意识行为总包括意向的活动和意向的内容,所组成的关系总是意识意向于某物。也就是说作为有意识的存在者,我们不仅接受外部事物的影响,而且对事物有所意识,包括直觉、思想、相信、希望和恐惧等。意识是一种主动的指向活动,是关于或对于什么的意识。我们不是一般的知觉,而是对什么有所知觉;我们也不是一般的恐惧,而是对什么有所恐惧。意识自身所固有的这种指向性就是意识的意向性本质还原,本质还原是一种彻底的全面的还原,要排除一切现存的假定,它要在不设定中无前提的进行反思,通过还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到一种反思的意识状态中去。现象学还原就是将目光从直接的外在表象返回到对于事物自身的直观当中去,排除自身以外所有现存的假定和相关信念。让意识反过来朝向意识本身的活动,使得意识行为本身及其意义内涵成为对象,这样我们就进入一种反思的意识状态。我们知道在意识领域中不仅有众多的个体物,各种各样的事实以及一些感觉材料存在,而且也有意向的一般之物的显现,我们的反思就是要排除掉这些非本质的东西,让一般的本质得以显现,本质还原基于事实跟本质的区分,所谓的保留无非就是让意识仅仅关注本质和让一般之物在意识中显现,而让心理现象这种表象退化为背景,本质还原关注于本质的获取层面。

先验还原,先验还原是现象学的重点,先验还原就是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它的目的在于去寻找那个纯粹的自我,纯粹的意识。本质还原解决的问题是从经验现象还原到先验现象,而先验还原解决的是从经验自我到先验自我的问题。因为如果只是经验自我去认识先验现象,那么依旧是不能够摆脱自然主义的障碍,而且也认识不到事物纯粹的本质。只有让先验自我去认识先验现象才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先验自我才是认识世界的真正主体,它给我们揭示出了一个纯粹的意识领域,先验自我所认识到的世界也才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先验自我赋予了世界的意义,从而形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真正的绝对必然性知识,为其他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主要是让人们从摆脱一种常识的观念,回归到事物的本身。因为当我们把世界单纯的独立于我们的认识活动的时候,我们对于事物的把握总会是过于表面而很难深入到其本质核心的。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应该是我们意识活动所把握到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通过意识的重新建构得到的。也就是说胡塞尔要我们关注到我们在素朴实在论这种常识性的态度下认识世界,当我们将世界看作是一个独立于我们而实际存在的时候,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讲我们是无法全面的认识到的。相反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知晓的世界是经过我们的意识被意识到的世界,而并不只是一个存在在那里的世界。我们的世界逃不开意识的洗涤,它必然是经过意识诠释的世界,即在现象学家看来,我们普通所认为的单纯的实在世界,无非是一个带有人类心理因素的世界。胡塞尔让我们面向事物本身,通过现象学的还原,通过意识意向性的方式去对于事物的本质有一个直观到的认识,从而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世界。胡塞尔的认识论进路就是通过意识的意向性,以现象学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方式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完成真正的认识。

四、两者的比较

(一)相同点

首先这两者的目标都是探寻知识的确定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以及《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都是致力于知识的确定性。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析,认为我们的知识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存在于我们认识的先天形式,这既包括我们的感性直观形式,也包括了我们的知性范畴。通过这两者,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知识的先天性即必然性。胡塞尔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以及《现象学的观念》中也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坚实稳固的知识基础,从而保证我们知识的确定性。胡塞尔通过对意识,本质,直观等的分析,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这样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关于知识所具有的先天特性进行的说明。

其次这两者都是通过对知识先天结构的分析去阐明知识的确定性。关于知识确定性的论证和说明方式,有一部分哲学家是通过对于知识论证过程的一致融贯的方式去保证知识的确定性,还有一部分哲学家是通过对先天知识这个语词的概念分析上,论证先天知识的存在,从而说明知识的确定性,另外还有哲学家是给知识一个确定和可靠的基础,再通过逻辑演绎去说明知识的确定性,这些其实都是对知识在确定过程之中,依靠对过程的保证,从而保证知识的确定性。而胡塞尔和康德则都是从分析知识的形成结构以及方式上的先天性,去保证知识的确定性的。

最后两者都是以对主体和客体的结合分析为切入点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都是讲主体和客体分开,经验主义强调客体的客观性,唯理主义则更加强调主体的认识能动性康德认为不单单是客体给予我们经验材料,我们也对这些材料以先天形式进行加工和处理,知识的形成时主体对客观材料的加工。胡塞尔通过对人意识的分析,说明了意识所具有的意向性特征,而意向性特征则是指向事物的本质,通过对本质概念的现象学阐明,胡塞尔认为本质是必然存在的,但本质是事物向主体的显现,主体以意识对本质的认识从而形成确定的知识。

(二)不同点

康德哲学是一种建构性的,康德的认识论以一种建构性的方式阐明,它的逻辑顺序是感性到知性的先天形式,是以一种假定的方式进行的,这些先天形式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康德的假设,康德通过这些假设构建自己的知识论,并且一步步的修正。在胡塞尔看来,康德的新开端也没有达到哥白尼式转向的真正意义,尽管他决不缺少将哲学作为得到最终奠基的科学来创立的真诚愿望,亦即在主体性中探求一切客观性的最终根据;但是,他并未实现先验的哲学动机所要求的最终奠基。囿于形式的-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假定,康德缺乏一种彻底的哲学精神,他的理性批判采用的是一种奇特的“回溯-建构的”方法,最终陷入一种他特有的虚构的学说。胡塞尔哲学是一种描述性的,胡塞尔并没有假设任何东西,相反他是以现象学描述的方式去分析意识,分析本质。而且胡塞尔认为事物的本质不是那种固定不变的客观存在,他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自身显现给我们,我们通过现象学直观的方式去获得。其次康德强调的单一主体,康德的分析始终是关于单个主体的认知分析,他假设性的认为所有理性人都具备同样的先天形式,但是胡塞尔在后期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的理论,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实现了共同并且统一的认识。

[1]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施皮尔博格,王炳文,张金言译.现象学运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胡塞尔,倪梁康译.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胡塞尔,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洪汉鼎.现象学方法十四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杨国荣.现象学哲学进路及其意义.哲学动态,2013(1).

[7]崔卫峰.论胡塞尔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6).

[8]李云飞.胡塞尔对康德先天学说的批判.人文杂志,2015(6).

[9]李云飞.胡塞尔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3).

[10]张典.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2009(5).

[11]李蜀人.试论康德先验哲学的作用和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5(11).

[12]黄铭.康德与胡塞尔论直观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1(4).

文琦(199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B516.31;B

A

猜你喜欢
胡塞尔知性现象学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知性优雅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知”情知性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