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必艳
(淮安市天津路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5)
律动即音乐动作,是指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旋律进行有规律的跳动,通过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感觉。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开发自身的智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身体的协调和对旋律的把握,因此,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为学生音乐舞蹈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加了小学音乐课堂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
小学生具有多动、思维活跃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首先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而体态旋律就是在教学模式的启发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景,让学生深入到教材中去,实现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中融入到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教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如在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先放映一首歌曲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分组去模仿歌曲中的舞蹈。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强大的,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帮助学生搭建音乐舞台,组建小组,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展现舞台艺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特点自发的导演音乐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创编,引导学生创作一些音乐舞蹈,使学生在旋律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体现自身的才华。
事实上,小学音乐课堂体态旋律的应用是让学生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让学生能够通过听觉感受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去注释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思想情绪的起伏,体会音乐创作者创作音乐的情感,把身体语言融入到音乐感情中,实现音乐与肢体的互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音乐教学的真正内涵,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小学生的世界,将音乐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设置音乐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别高低音,在游戏锻炼中体会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游戏的旋律实现音乐的艺术价值。
体态旋律在音乐课堂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音乐中的兴趣。在教师教授学生前,设计更具有情节的体态旋律,把音乐和形体充分的结合起来,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具有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缺乏抽象的概念,不能深刻对事物的进行整体理解。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够仅仅通过音乐教学就能够详尽地了解音乐的音调及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体态旋律的利用,可以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明白音乐的音调和旋律,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和记忆音乐知识。
哲学上说,事物具有两面性,诚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旋律的运用也不例外。(1)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体态旋律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因此在运用时,要适可而止,切忌弃本求末,本末倒置;(2)在体态旋律的运用中,要坚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因地制宜,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关系;(3)要把学生的自由时间充分还给他们,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都性,切忌强迫学生。
体态旋律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时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模式的开辟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环境中真正的了解音乐,实现音乐之间的共鸣,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去锻炼自己,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去学习知识转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通过对教学氛围的营造,不断完善音乐教学,体现旋律将教学在音乐课堂所带来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掌握音乐的真正内涵。
由此可见,体态旋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方法,跟随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实现体态旋律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中更加成熟的目标。
[1]范滢滢.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音乐时空,2016(08):119,118.
[2]张燕梅.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13):164.
[3]朱峰.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4):96.
[4]王玲玲.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4(0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