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坤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浅议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朱宇坤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其与人进行交流,快速翻译、阅读英文材料等。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其学习主动性不足。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应相关的考试上,从而违背了我们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
(一)教学重视方向偏差
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拿到四、六级证书。面对英语的学习,他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英语的应试方面[1]。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学生拿到了四六级证书之后,可以比其他的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这也是学生追求英语应试教学的重要原因。这种对英语应试教学的过度重视,已经偏离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大学英语没有达到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方法相对单一,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课文,针对其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剖析,然后在解释一些语法、词组等,最后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最为常规的英语教学方法。长期的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使得学生对英语教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更多的英语素养训练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学手段不足
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课程,教学对象多,学校对其投入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满足学生数量的需求。一些高校的语音教室不能满足教学对象数量的要求,教师只能提着录音机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课文朗读带,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佳。外教资源不足是一般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外籍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融入更多的情境教学,使得学生参与口语练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教育理念也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意识,然而外教资源不足也成为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手段不足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大学英语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为主。一卷试卷就决定了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试卷成绩考得好,他们这一学期的评价就高,成绩考得不好,这一学期的评价就低。由于评价方式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更加集中在英语应试能力的培养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做好相应的英语试题,英语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难以全面实现。
(一)应用型英语素养的教学力度提升
大学英语的最终目标还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人沟通,快速阅读、翻译等基本的应用型素养。这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中可能运用到的英语能力。这一教学重点也将成为今后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才市场竞争压力逐步增加,简单的四六级证书不能再说明学生的英语能力,用人单位将英语口语等现场测试纳入对求职者的考察之中。这一就业风向标的转变,将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学英语学习更加需要重视其应用,实践,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英语学习的最终效果。
(二)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融入
由于学生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动性不强,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佳,造成教师进一步思考今后的英语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很多都是比较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境。例如:情境教学法在很多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已经被教师应用,教师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模拟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英语口语训练的目的。另外,还有合作学习也经常被大学教师应用到英语教学之中,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是单一的,多个学生相互组合,实现合作式的学习,相互在理解方面进行补充,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终教师给予有效的点评,从而升华相关语法知识[2]。
(三)现代信息手段纳入
大学英语教学将进一步纳入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微课资源将更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教师需要进一步认识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大量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多元化的需求。
(四)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由于单一的最终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系统、客观的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因此形成性评价方式也进一步纳入到大学英语的评价体系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参与效果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加之最终的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大学英语需要突出应用性,这也是人才市场的最终要求。教师实现应用性英语教学的目标,需要不断拓展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升级。
[1]王春.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个性化发展路径[A].Proceedings of 2016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ICEMS 2016),2016,05:127-128.
[2]张玉双,朱笑菲,等.外语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ICESS 2013)Volume 14,2013,01:183-184.
H
A
1006-0049-(2017)19-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