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心文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构建音乐欣赏蓝“图”
——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图谱运用
屠心文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对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以突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基于笔者数年来在一线工作的经验,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如能有效地运用“图谱”这一教学手段,就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将音乐这一外在的可感形式转化为内在的理性认知,从而能更有效、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图谱
图谱,据字面即可理解为图形谱,它虽然不像乐谱一样可以具体到旋律的音高,却也不是简单的图画描绘。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喜欢用一些图片作为情境的导入,这样能够提升孩子在接触作品之前所产生的兴趣。但从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上来说,这种图画式的描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的。何小春曾对图谱有过这样的界定:“音乐图谱也称音乐结构图,即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征,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提高对音乐的记忆效果[1]。”本文所要探讨的图谱运用,即为这种表现音乐作品中各类音乐要素的图形、符号。它可以是线条,也可以是教师所创作出的任意图形,但它作为一种具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以成为孩子在听到音乐后产生联想的一种载体。在与音乐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音乐即将产生的发声情况,提示学生及时用其他手段表现音乐,最大程度上与学生产生感官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学生去记忆音乐作品。
(一)图谱设计的两点立场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当决定用图谱进行教学的时候必然会思考一个问题:图谱从何而来?图谱既然是一种用图形所表达的“乐谱”,那首先肯定是从作品中而来。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乐记》就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即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而这种情感的表现也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图谱的设计终归是为了帮助学生去理解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图谱时,能够站在学生立场,去揣摩和考量学生对作品会作出怎样的反映。异质同构理论也有过相关的阐述:“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2]。”教师在设计图谱时,要“更多地注意音乐本身的表现性情况,注意作品传达的这种张力结构与儿童发展的现阶段上的张力经验之间发声同构作用的可能性[3]。” 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现阶段学情的情况下,去进行图谱的设计。学生能不能理解这个符号的意思?能不能通过肢体或其他手段表现出这个符号?能不能将这个符号所带来的感官效应与音乐紧密的结合起来?这都是教师要去不断思考和改进的。只有这样站在学生立场上所设计出的图谱,才更人性化,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表达。也只有这样的图谱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桥梁,更好地产生联觉上的共鸣。
(二)图谱中的图形选择
前文已经说过,此文中的图谱并不是写实的图片,而是一类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或者图形。而这些符号、图形都是从作品中的具体音乐要素而来,因此在选择图形之前一定要择清楚每个乐段中的主要乐句,以及每个乐句中最主要的音乐要素。一般来说,点状的图形可以用来表示单个的音乐要素,而线条状的图形可以用来表现整个乐句的走向。在点状的图形中又可以以圆润、尖锐、不规则等不同形状来表现出单个音乐要素的不同音色。而线条状的图形在进行描绘时首先要考虑旋律的方向,若旋律是向上进行的那线条也应该呈现向上的趋势,反之则向下。除了旋律方向的走向外,还应当考虑音乐内在的能量运动方向,以此描绘出不同形状的线条:若音型是大跳的,可用幅度较大的折线;若音型是缠绕级进的,可用曲线来表现。但不同的图形选择还是要依据具体作品作出调整。
(三)图谱中的图形数量
一般来说,图谱中的图形数量应当与音乐的乐段、乐句相对应,相同或相似的乐句选择相同数量的图形来表现。且每个乐句中选择表现的音乐要素不宜过多,以免图谱中的图形数量太过密集,对学生造成视觉上的负担。当乐曲中的乐段比较多时,要摒弃一些过渡乐段,择主题乐段进行表现。当乐段中的音乐要素过于复杂时,简化或弱化一些次要的音乐要素,择主要的音乐要素进行表现。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欣赏《顽皮的小闹钟》,这首作品主要可分为三个乐段,但是采用ABACA的回旋曲式,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可能会因为作品篇幅较长而失去欣赏的耐心和兴趣。因此在设计图谱时可先将ABC三个乐段的图形谱分段设计好,每一段的图形谱结合旋律线条表现出小闹钟的不同特点。其间的一些过渡乐句可让学生自行感受,在能够分段表现出乐曲之后,再将作品完整展现,充分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很快速地对乐曲结构有所掌握,大大提高课堂的欣赏效率。
(四)图谱中的图形布局
图谱中的图形布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整个作品的大框架结构,二是作品中每个乐段中的乐句分布。在作品大框架的结构布局中,精简每个段落中所用到的图谱,只留下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乐句图谱作为提示。这样不仅在视觉上令人一目了然,对整个作品的脉络把握也能够就重避轻,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把握整个作品。以苏教版六年级下欣赏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为例,这首作品结构庞大,由5个主题构成,其间穿插引子、过渡句,并有一个主题作为结束重复出现。如果不依靠图形谱的提示,学生很难记忆住如此复杂的作品。而在设计图形谱时,教师可逐段分析,提炼出每一段反复出现的重要乐句作为典型音型,勾画出不同的图形谱。在整体进行欣赏时,便可逐一呈现。
而在作品每个乐段中的乐句呈现,更多的要考虑乐句的对仗以及每个典型乐句的节奏特点。纵观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作品来讲,中低年级以简单的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为主,中高年级会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标题性音乐。这些作品大多是旋律线条清晰且有一定规律的,鲜少有特别深奥晦涩的。所以在给每个乐段设计图形谱时,要能够抓住每个乐句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即便每个乐句也许有变化,也要能够找出主要的关键音乐元素进行设计,尽量能够用对仗工整的图形去表现,这样能够方便学生去理解以及记忆。
图谱作为一种机动的教学手段,其呈现的方式也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不同,下面就来谈一谈常用的一些呈现方式。
(一)整体呈现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但也高效的呈现方式,将整体的图谱直接出示,可以简洁明了地让学生将音乐与图形进行印证和贴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整体的乐曲结构。但这种呈现方式因为缺少前期的导入铺垫,有些细节部分学生可能会掌握得比较粗浅,或者难以内化。所以尽量避免使用于比较难的乐曲作品。
(二)分段呈现
这也是十分高效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因为涵盖的内容相比整体呈现来说要少的多,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更关注细节的处理。例如图形的数量对应的音乐拍数、图形的排列对应的乐曲节奏,图形的高低对应的音乐走向,这些细碎的问题如果使用整体呈现的话很难逐一进行处理,但如果使用分段呈现的方式,教师就可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指导学生进行对细节的关注与表现。
(三)随乐呈图
随乐呈图是最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一种呈现方式。因为这是随着音乐流动而逐步产生的,它能够最大程度且及时表现音乐要素的产生,让学生更方便理解也更容易内化、记忆。但是这种呈现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是利用板书进行呈现,那要求教师已经将图谱描绘得非常准确熟练,这样才能在快速的音乐流动中画下每一个图谱。如果利用贴图进行呈现,那要求教师事先将贴图制作得十分精美且便利,并且熟练贴图的动作,如此才能按照音乐的节奏准确地呈现图谱。当然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融合进教学的推进下,也可以选择用PPT、flash等软件进行图谱的呈现。这是一个较大的工程量,要求教师根据精确的时间读数,描绘出每一秒每一帧的图像。这种电子的随乐呈图,虽然在前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如若制作成功,就是一种最精确而有效的呈现方式。
一张合适、精准的图形谱可以准确地表现音乐的框架结构、基本要素。图形谱作为一种视觉上的媒介让音乐变得可以“阅读”,也让音乐欣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它是一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学科的表征方式,在无形中降低了音乐学科专业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音乐学科知识体系。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音乐教师尝试着使用图形谱来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相信这种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会有更好的创新和更大的突破,为每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欣赏蓝图。
[1]何小春.小学音乐教学图谱有效设计方法例谈[J.]儿童音乐,2011(07).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徐卓雅.学前儿童音乐发展与教学研究[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社,2012.
G6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