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俐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传承与创新的音乐哲学观
——以龚琳娜为个案研究
焦 俐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许多歌唱家对待音乐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自己喜欢,更多的是传播与继承的责任感。文化的横向传播与纵向继承就是传承;传承并不是一味固守传统,而是在其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流行化的、国际化的元素,此为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传承中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渗透于传承之中。
传承;创新;龚琳娜
俗语说,“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流不断前行就是去传承、吸收、发展。如果就此终止,“河流”就会变得枯竭,音乐文化就会消失。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是音乐生成、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性的实践原则和认知规律。它的“变异性”永远超出“稳定性”。
龚琳娜,她与老锣大胆创新,研究中国戏曲、民歌等各种不同发声的诀窍,将中国各种歌唱技巧融会贯通,练就“一人千声”的声乐技巧,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及世界性的声音。
我国的民族声乐缺乏生存发展的空间,目前多数高院在声乐的设置上都存在着“重技巧,轻舞表”,“重美声,轻传统”的问题。那么民族唱法它真正的美在哪里?龚琳娜她在传承中进行大胆地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的民族声乐表演没有太多的表演动作,有些根据歌曲风格需要如秧歌调顺势扭起秧歌,再者有些革命歌曲在演绎时,会看到文革时期样板戏的动作,这些动作幅度不会太大,而且过于程序化。而龚琳娜演绎《忐忑》时,通过眼神、肢体来传递音乐情感,即戏曲身段的“五法”。它让欣赏者对音乐的体验进一步升华,提供给欣赏者更充分更自由的想象空间。
2010年,龚琳娜以一首《忐忑》走红,她打造出来的“新艺术音乐”风格引起反响。这也离不开作曲家老锣。他们的创作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对传统乐曲改编,另一是新作品的创作。无论哪一种,龚琳娜都用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并在传统音乐基础上融入西方作曲技法。改编型作品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老锣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对原材料进行分裂、模进来发展乐句,配器加入中国大鼓,加之龚琳娜的民族唱法,类似西方小调又不失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传承又创新了中国的民歌。
创作型作品体现在为中国古诗词创作艺术歌曲。远古时期的音乐、诗歌、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而现在的创作者割裂了三者的联系。龚琳娜的专辑《唐宋东西》将诗歌与音乐、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龚琳娜是用另一种方式去演绎,形成相对豪放爽朗的风格。苏轼本是“豪放派”的词人,他的词不可能是“婉约派”。龚琳娜用民族唱法融入粗狂的秦腔唱出摇滚风的《水调歌头》,用音乐传承与创新了中国的诗词魅力。
以《忐忑》为例。从服饰上说,有非主流因素,整体像西方的鱼尾晚礼服,又有东方旗袍的特点,紧扣高领,微紧腰身。装饰有中国元素的图案,此外,融入戏曲元素在内,如肩上的戏曲旦角的凤冠,类似戏曲的水袖,也有少数民族袖子左右不齐的因素。从妆容上说,运用了京剧脸谱中的“红眼睛”,因有戏曲中旦、生的唱腔,故其发型也是偏于中性化,以便表现阴阳转换,有利于表达音乐的内在特征。
老锣说过,中国音乐不能通过复制西方音乐而达到所谓的国际化,中国是多元化文化的国家,它的音乐也要发展出不同的声音与类型。龚琳娜在民歌、戏曲、爵士、摇滚音乐中去研发出不同的声音,我将其称为“流行的民族音乐”,她用民族唱法把中国传统音乐结合时代流行元素带到了世界,打造出了辨识度高的自身品牌,很好地找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传承与创新、主流与非主流的结合点,丰富民族唱法,挖掘出民族唱法更多的美。
中国的民歌与戏曲都是在室外演唱的,它的音色高、亮;西方的古典音乐大都在教堂、音乐厅内演唱,因此形成的是纵向上的和声。这也就导致两者合唱时,音色上达不到统一。龚琳娜在与伊莎贝尔合唱《相思染》时,并没有完全抛弃民族唱法的根本,而是让自己的声音下沉,注重咽喉部,让伊莎贝尔的声音位置向上,注重口腔头腔,这样的结合使得这首歌结合的完美。
每一个文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成因,这个成因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因素,另一方面是经济因素。龚琳娜的音乐之所以存在也有其必然性,一是社会因素,即审美的时代性。《忐忑》刚在国内出演时,受到许多质疑。之后掀起了一批批的模仿秀,随着模仿人数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此曲无论在表演抑或是演唱上都并不简单,很少有人模仿得形神兼备,进而这首曲子也被人们封为“神曲”。另一个是经济因素,即市场的需求。年经人迷恋流行音乐,而民族音乐的形式、唱法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龚琳娜这种将民族音乐流行化的新颖构思迎合了年轻人喜欢流行化的需求,同样还能制作出驾驭市场具有市场前瞻性、国际化视野的民族音乐。
《周易·系辞下》里记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音乐的未来在于大胆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创新者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去创造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根基,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我们要爱惜自己的文化,正如龚琳娜所说的,牢牢把握住中国文化的精、气、神。■
[1] 刘永福.时空里的创造,流变中的传承——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界定[J].黄钟,2011,07.
[2] 张艳.从龚琳娜“新风格”音乐看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的有效融合[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5(31):60-61.
[3] 邓文盈.龚琳娜:我是要抓住中国传统音乐的根[N].贵阳日报,2011-1-004.